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招生章程(2)

浏览 7

● 拥有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11个学科门类。

  ● 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地理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民俗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中国古代史、理论物理、物理化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系统理论、环境科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世界经济学、电影学。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

  ● 拥有57个本科专业,16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在全国高校居于前列。

  ● 教育部首批授予的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六所大学之一。

  ● 学科总体实力雄厚,文理基础学科在全国位居前列。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2009年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北师大有15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前十,其中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排名全国第一。在《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各学科、各专业排名”中,北师大有20个本科专业进入A 行列。

  2. 荟萃、师资力量雄厚

  ● 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名(其中双聘院士11人):黄祖洽、王梓坤、孙儒泳、刘伯里、刘若庄、刘昌明、张新时、林学钰、李小文、王永炎、陈木法、郑光美、王乃彦、刘鸿亮、戴汝为、李京文、李朝义、凌永顺、安芷生。荣誉教授4人:何兹全、陶大镛、刘家和、顾明远,资深教授5人:林崇德、童庆炳、王宁、黄会林、瞿林东。““引进人才1人。

  ● 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6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评议组成员16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1人和新世纪优秀人才104人,教学奖获得者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教育部创新群体5个,教学团队7个。

  ●拥有专任教师1680余名,其中具有海外学历人员200人,教授602人,副教授610人,高级职称人数占72%;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1%,比例居高校前位。

  3. 科研实力雄厚、在全国具有较高学术地位

  ●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其中共建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的高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势突出。科研立项稳步增加,2005—2009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8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3—2009年,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9项,获准数量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四位。2001—2009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64项,立项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显著增长,2009年突破7000万元。近年来,科研成果突出。2001—2008年我校以第一作者署名发表CSSCI论文 12239 篇,发文量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三位。在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获奖总数名列第二位;在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26项一等奖中,我校获得3项,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十五”以来,共获准主持科技项目(课题)744项,其中,有7人次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大科学问题研究计划和国家“973”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643项,国家“973”项目课题28项,国家“863”计划课题35项,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项目30项,国家科技计划重大专项5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3项。 “十五”以来,理工科年均到位科技经费逾亿元,其中,2009年达到2.82亿元。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公布的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2008年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收录的我校为第一单位的论文为905篇,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全国高校排名第20位。2009年,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5项成果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科学技术),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获奖数目达到历史新高。

  4.教育资源丰富、教学质量全国

  ●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个: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地理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

  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是全国高校中教学科研水平高、在国内同类学科中能起骨干带头作用的学科点。基地班学生多数将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是1994年设立的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

  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心理学是1996年设立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基地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

  2002年设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培养21世纪我国生命科学和技术创新创业人才,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基地。

  ● 拥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

  ● “十五”以来,共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24项,居全国高校前列;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1项、二等奖61项。2007—2009年,共获批教育部及北京市质量工程项目、理科基地建设项目等省部级(含)以上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302项,到位项目经费5023万元。建成精品课程36门,北京市精品课程43门,176种教材列入“十一五”教材规划选题,15部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54部教材列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

  5. 对外交流广泛、在国际上享有重要影响

  ●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以及加拿大等国家多所大学有交换留学生项目的合作。

  ●每年有400余名学生赴境外参加各种学术、学习活动,其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派出研究生148余名。2009年选派赴境外参加交换留学生项目、海外实习和交流等活动的本科生百余名。

  ●每年有700多人次境外学者来校讲学或从事研究,千余人次教师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和合作研究。

  ●长期留学生近1800人,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留学生超过65%,留学生规模居全国高校前列。

  6.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人才培养质量高

  ●坚持精英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的专业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勇于实践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实行宽口径培养 扩大学生对专业的自主选择权

  部分专业采取按院系招生,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以增强学生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能力。前期打通培养,之后学生可在招生专业所涵盖的专业及专业方向内选择专业及专业方向,如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可选择生物科学或生物技术专业。

  全校一、二年级学生有专业二次选择的机会。学生可在学年末提出转专业申请,经拟转入院系考核通过后为确有专长的学生提供专业二次选择的机会。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

  本科阶段按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专业培养计划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实施“4+x”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选择和分流培养,形成培养规格上移的多样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4+0”模式:指主辅修制度下的教师教育模式。希望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自主选择修读教师教育模块课程,或选择辅修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辅修——双学位项目。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者,本科毕业时,可申办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并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到有关行业就业。。

  “4+2”模式:指本硕贯通培养的学士后教师教育模式,是国际通行的建立在强大学科优势基础上的“大学+师范”的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模式。本模式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师教育剥离,将教师教育的重心上移到研究生阶段,大力加强研究生层次的高素质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在本科阶段的第三学年末,对志愿硕士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进行考核择优确定“4+2” 培养模式人选。入选学生第四学年继续完成本科专业学习,取得学士学位;同时修读部分研究生课程,实现本硕衔接。第五学年开始进入教育学院进行2年教师专门化培养并最终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目前实施的单位有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系、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4+3”模式:指提升教师教育层次的本硕衔接培养模式。学生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经过考核筛选,优秀学生可通过推荐免试直接攻读或考取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硕士学位。

  ●实施励耘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促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自2001年起设置励耘实验班。2010年将继续实施“励耘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以培养具有突出研究与创新能力、高度社会责任感与务实精神、深厚人文与科学素养、良好交流与协作能力并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各类优秀人才。

  新生入校一学期后,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经考核,择优选拔100人左右组成励耘实验班,实施励耘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入选学生均在本院系完成四年大学学习,在修读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的同时,参加由学校组织实施的专门培养计划,包括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培养、思维拓展训练、外语与国际交流能力强化、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优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优良条件,励耘实验班的学生:

  有更多机会聆听校内外,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专门授课;

  有更多机会获得学校“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

  有与其他高校实验班拔尖人才交流的平台,如与北大元培班,清华实验班、人大国学班等;

  有与其他专业优秀学生一同丛游学习的机会,在学科的交叉中发现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有更多自主设计发展的机会,励耘班课程均为选修,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选修课程;

  从毕业生看,有更多的学生继续深造、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获得各级各类奖励等。

  ●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辅修-双学位制度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本科学制4年,允许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提前一年毕业,或延长学习年限,但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

  在校进行本专业学习的同时可以修读跨学科专业的辅修-双学位课程。学校在社会普遍关注的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汉语言文学、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等)开设了辅修-双学位课程。

  在规定年限内,符合主修专业毕业要求,修满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学分者可获得北京师范大学辅修专业证书;修满双学位教学计划规定学分者,可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双学士学位证书。如学生在毕业时未按规定修读完辅修-双学位课程且愿意继续修读的,可在毕业后两年之内继续修读未完成课程,修读合格后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或双学士学位证书。

  ●拓展学生发展机会,加强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

  2002年起设立“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供本科生申请科学研究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训练;2007年学校被教育部首批列入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

  积极开展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试点。允许部分成绩优秀、特长突出的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之后,通过双向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与研究方向,提早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学习与训练。

  为优秀本科生设立高级研修课程并开放研究生学位基础课程,设立学生科研类附加学分。

  ●实施本科生导师(生)制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搭建师生或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交流平台,建立联系纽带,增加更多学习和濡染的机会,使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自身得到良好发展。

  部分院系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在低年级实施导师(生)制,或在高年级实施导师制,引导学生立志,指导学生成长;部分院系设有教授工作室,专门为本科生答疑解惑。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校园文化氛围好

  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多年来,北师大校园文化以文化节、学术节、体育节、艺术节为主要格局,以文体活动、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不断争创品牌学生活动,其中北京大学生电影节、“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已经成为在北京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精品活动。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公布的2007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结果中,北师大“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荣获一等奖。

  在校园文体活动中,北师大各类学生组织一直担当主力:校学生会和校研究生会坚持每年举办院系足球赛、篮球赛、排球赛和乒乓球赛,并先后创办了留学生文化节、女生节等活动。学校在册学生团体近110个,五四文学社、求索学社、春秋学社和教育学社等传统学生团体,历经几十年风雨,风采依然;漫画研究社、音乐在线协会、PRED协会和“绿烛”根与芽协会等新兴学生团体,凸现时代风尚;心理健康者协会长期致力于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被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评为“全国高校学生社团标兵”。大学生艺术团成员四百余人,包括戏剧团(北国剧社、北京市大学生戏剧团)、合唱团、舞蹈团、交响管乐团、民乐团等专业团队,其中戏剧团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单位艺术家的指导下,先后排演了《爱的牺牲》、《四川好人》、《枣树》、《安妮日记》等大型剧目。大戏《枣树》2007年获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学校大学生艺术团在第二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荣获五个一等奖,并赴美洲、亚洲部分国家巡演。2009年,学校女子篮球队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总冠军,女子橄榄球队获亚洲女子七人制橄榄球锦标赛冠军,女子足球队获北京市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

  在创新创业方面,“京师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经连续举办了17届,成为北师大学子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的赛事。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成绩斐然。2007年,我校学生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上,取得了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的优秀成绩。2008年,在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2项,总成绩名列全国第三。已有3名学生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方面,我校将社会需要、学科优势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以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4年3月)为主要依托,先后打造了暑期农村支教、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等享誉全国的志愿服务项目品牌。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被授予“全国优秀志愿者集体”和“北京市杰出志愿服务集体”、“奥运先锋”等荣誉称号。2007年,我校被确定为“奥运培训工作示范基地”和“奥运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并作为奥体中心、奥林匹克大家庭饭店、残奥大家庭饭店的主责高校,圆满完成了奥运会、残奥会的志愿服务工作。我校已连续15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评为“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