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旧作《成长》选为吉林高考作文素材

浏览 6

本网讯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昨日开考,我省语文试卷的作文是根据给定材料作文,提供的第一个素材是“把一条热带鱼放在一个小鱼缸里,它只能长到三寸大小;把它放进大鱼池里,它才有可能长得很大”,这一段文字出自我省作家、城市晚报专副刊中心主任王国华在2002年创作的一篇美文《成长》。

  作文考题>>>

  成才是有规律的

  据考生介绍,2010年高考吉林选用材料作文形式,共给出三则材料,大意分别是:

  1、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只能长到三寸来长,然而把它放在大水池里,不到两个月就能长到一尺长。

  2、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环境总是充满好奇,从而不断体验,发现食物,躲避危险,顽强地生存下来。

  3、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机挑出一批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更大期望,八个月后,学生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示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根据以上材料撰写一篇文章。

  原文>>>

  成长(又名:疯长的鱼)

  文/王国华

  某单位办公室门口摆着一个挺大的鱼缸,缸里放养着十几条产自热带的杂交鱼。那种鱼长约三寸、大头红背、鱼鳍宽宽,长得特别漂亮,惹得许多来这儿办公的人都驻足凝神。

  一转眼两年时间过去了,那些鱼在这两年时间里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依旧三寸来长,大头红背,鱼鳍宽宽,每天自得其乐地在鱼缸里生活,时而游玩,时而小憩,吸引着人们惊羡的目光。

  忽一日,鱼缸的缸底被本单位头头那顽皮的小儿子砸了一个大洞,待人们发现时,缸里的水已经所剩无几,十几条热带鱼可怜巴巴地趴在那儿苟延残喘,人们急忙把它们打捞出来。怎么办呢?人们四处张望了一下,发现只有院子当中的喷水泉可以做它们的容身之所。于是,人们把那十几条鱼放了进去。

  两个月后,一个新的鱼缸被抬了回来。人们都跑到喷水泉边来捞鱼。捞来一条,人们大吃一惊,又捞出一条,人们又大吃一惊。等十几条鱼都被捞出来的时候,人们简直有点手足无措了。两个月,仅仅是两个月的时间,那些鱼竟然都由三寸来长疯长到一尺长!

  人们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有的说可能是因为喷水泉的水是活水,鱼才长这么长,有的说喷水泉里可能含有某种矿物质,也有的说那些鱼可能是吃了什么特殊的食物。但无论如何,都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喷水泉要比鱼缸大得多!

  年轻人的成长也是这样的,要想使自己长大到极致,就不要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到喷水泉里去,到更广阔的环境中去! (刊发于2002年第十九期《读者》杂志)

  《成长》上高考卷关键在贴近生活

  今年高考作文素材《成长》作者、我省作家、城市晚报专副刊中心主任王国华谈高考作文

  今年高考我省语文试卷中,作文题目提供的第一个素材出自我省作家、城市晚报专副刊中心主任王国华在2000年创作的一篇美文《成长》。昨日,记者与王国华聊起十年前的创作经历。青年时的励志随笔,如今成为高考命题,王国华也有了全新的理解,“考生如果能逆向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比如,尽管面临环境的限制,时时警醒自己,也会是一篇不错的作文。”同时,王国华也表示,高考命题不一定选择余华、莫言等大家作品,而连续两年选择在文坛上没有什么名气的吉林籍作家作品,更多在于这些作品离现实生活更近。

  从考生家长处得知

  自己旧作上了高考卷

  城市晚报:高考作文题目素材之一出自您的旧作,您如何获知这个消息?

  王国华:作为一个副刊编辑,我每年都会特别关注两件事,一个是高考作文,一个是诺贝尔文学奖。今年从语文科目开考,我就不断刷新网络,但是直到7日11点半考试结束,我省的高考作文题还没出来。后来还是从一位考生家长口中了解到题目的内容,我发现其中的一个素材的立意出自我的一篇旧作。

  城市晚报:为什么会如此关注高考作文题目?

  王国华:工作性质使然。另外,还有点好奇心理,因为每年的高考语文命题,都会选取国内作家的作品,或是作为阅读理解题目,或是作为作文题的素材。一些作者是我的朋友。

  城市晚报:您是否也关注今年其他省份高考的作文题目?这些不同考题,哪一个给您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王国华:其他省市的也看了一下,印象比较深的是安徽的题目,他们的作文题比较“雅”,是根据一首古诗写感想。我也写了一篇。

  写作灵感源自

  朋友讲的小故事

  城市晚报:高考作文中收入的这一素材源自您的作品《成长》,是什么时候的作品?

  王国华:大概是10年前的事了。作品最初刊载于哪家报纸我已经记不清,2002年第19期《读者》曾转载过,后来收入我2006年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读者>签约作者书系——微笑是一种力量》。

  城市晚报:您擅写美文、随笔,身边人遇到的事到了您笔下都会散发出人生的哲理。这篇《成长》灵感来自哪?是在何种情形下创作完成?

  王国华:大概1998年时,我的朋友左勋讲给我的。当时他绘声绘色地说,他的朋友养了一条鱼,一直是三寸大小,养了几年都没有变化,后来把它扔到养鱼池里,偶然发现鱼一下子变得惊人得大。此后两年里,这个故事一直在我脑海里转悠。朋友是当一个趣闻讲给我,但是我对照自己当时的环境,马上从鱼想到了自己,就像我在文章中写到的,年轻人在狭窄的环境中成长,要想自己有所发展,就不要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要到更广阔的环境中去。当时一挥而就,一晚上写了三四篇文章,《成长》只是其中之一。

  当年写是为励志

  现在写会逆向思维

  城市晚报:当年写下这段故事,颇有励志的意味。如果今天你当考生,再写一篇文章,你会如何下笔?

  王国华:的确,当时写这篇文章有很强的励志性。如果现在写,我可能会逆向思维:不再强调人的成长受环境影响、心理暗示等等,哪怕在一个狭小的环境中,人仍然可以保持心胸开阔、时时警醒自己。我想如果考生选取这样的角度,也会是一篇不错的作文。

  小作品更贴近现实

  名家作品难登考卷

  城市晚报:无独有偶,去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一篇阅读题《岳桦》,是我省青年作家任林举的作品。连续两年吉林作家的作品登上高考卷,为什么反而余华、莫言这些大家“缺席”?

  王国华:这也正是我想说的,高考作文素材很少引用苏童、余华这些当代名家的作品。就我看来,往年引用的其他文学作品,有很多也出自我的文友之手,这些作家算不上文学大家,但是他们的作品离琐碎的现实生活很近,而高考命题的关键一点也是贴近生活,这样就产生了契合点。

  城市晚报:是否因为高考试题频频引用,也会增加外界对吉林作家群体的关注?

  王国华:吉林省不乏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家,包括金仁顺(电影《绿茶》根据其小说《水边的阿狄丽娜》改编)、于德北、胡冬林等等。只是吉林作家整体都很低调,这或许与地域性格有关。

 建议学生多看课外书

  培养语感积累词汇

  城市晚报:说回高考作文。透过这种命题上对文学作品选择的倾向,对应考学生的日常阅读有哪些建议?

  王国华:其实我上学的时候,就很少认真听语文课,更多都在看课外书。当然,不是鼓励学生不听课,只是不要拘泥于课堂的学习。对于高考作文的积累和准备,我给学生的建议是,多看课外书,培养语感,积累词汇。

  人物简介

  王国华,笔名易水寒,199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城市晚报》专副刊中心主任。《读者》杂志签约作家,教育部“十一五”课题组特聘专家。

  至今出版有《微笑是一种力量》、《推开虚掩的门》、《等待是另一种形式的行走》、《你不知道的历史细节》、《万人围着二人转》、《学林碎话》等著作。

  作者简介:  60后人,生于辽南农村。种过地,当过兵,出过书,写了些不成大器的文字,却依旧留存年轻时的梦想。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新闻媒体工作至今,现为省内某报社部门负责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省内作家写高考作文之一

  语文高考结束,城市晚报立刻约请了部分省内作家,根据今年的作文题目写一篇“作文”。不是范文,只是借题发挥,凑凑热闹。请读一读,看一看,他们的“作文”能打多少分?

  头顶上的油田

  文/贾仁山

  生于芸芸众生间、滚滚红尘中,成长、成才及至成功是人的共诉所求。但是人究竟拥有什么才会最终成功,千万人的答案注定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那位心理学家挑选的10个人,只因一句“他们都是有天赋的人”,10个人就全部获得成功。这昭示:其实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只是你能不能、会不会告诉自己,你是非凡之人。说到底,一个人的非凡之处其实就是你是否拥有成长、成才及至成功的信念、信心和毅力而已。

  我想,一条热带鱼在鱼缸和鱼池里成长的结果必然不同,一头狼只有奔驰原野锤炼体魄才得以生存,这都是大自然赋予动物的生存属性。但人却不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主动能动,他有思想、感情。所以,人的成功并不一定要依赖于环境。如果硬说要有这个环境,也应该是那个心理学家的一番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造就了一个偌大的气场,这个气场的天空永远都漂浮着一种信心、信念。如果这种信心、信念深深根植于人心,那么就会让人毅力无穷,坚韧无边,闹市取静,僻壤雄心。

  人所共知,有的成功大器并非出于闹市繁华之所,远在穷乡僻壤之处也绝不鲜见。君不见诸葛孔明曾躬耕于南阳,也没有阻碍他辅佐蜀国大业功成名就。人不管身处何方,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北西南风”,坚定必胜的信念、成功的信心,平素坚持“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做人原则,这样的大丈夫何以不能成功?

  毕竟,人和鱼、人和狼是不同的物种。动物有时依赖于环境而成长,人却可以不尽然。

  当然,我们须承认,环境有时对于人的成长、成才及至成功确有一定影响之力,但与信心、信念和毅力相比起来,却远不如后者对于人生要更坚实、可靠且现实。那10个人全部获得成功,但他们却是在10个不同生活生存的环境中,他们无一例外地获得了成功。这说明了什么?

  其实,人生旅程上,每个人都应把信心、信念和毅力当做一口用之不竭的油田,且永远置于头顶,背负于心,时刻刻告诉自己:天赋于身,必能成功。如此,那他定是那10人中之一。

  环境重要,心态更重要!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受其生存和成长环境影响,甚至是左右。可以说,环境和人的生命足迹如影随形。那么,环境是什么?是风霜雨雪?还是日夜明暗?是春夏秋冬?还是山河湖海?是的,环境就是四季更迭的变化,是天气阴晴冷暖转换,也是生命足迹不断向前的方向指南……同时,环境也会成为生命旅程上的旖旎风光和宝贵财富——当然,并不是所有人所处的环境,都能成风光和财富,而这又取决于人的心态。

  毋庸置疑,环境对事物的影响很大。是啊,同样品种的鱼在鱼缸里和大水池里,成长的历程自然不会一样,成长的速度和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我想,鱼缸里的鱼虽然比不上水池中的鱼那么自由欢畅,但未必就比不上大池子中的鱼快乐,这里面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因为,面对环境无法转换和选择的时候,只能靠自身的心态调整。试想,那鱼缸中的鱼,如果知道感觉自己的生存环境太局限了,怎么长都是无法长得更大,一味地自我怨艾,也许不上一月就郁闷死了呢。再说水池子中的鱼吧,其实和江河中的鱼相比较,其环境相对来说也并不是的,那么它也有理由郁闷啊,而郁闷的心态自然就会影响其成长的速度和质量。

  不错,狼的凶狠,和其生存的环境及其所面临的弱肉强食的生存压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但狼凶残的本性真的很难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彻底改变。你就是把一头小狼崽从小就当做家犬进行豢养,也无法真正改变其凶残本性。这就像诸葛亮未出山时,虽然偏居南阳一简陋茅庐,但其目光与见识,不比那些生活在长安、许都等大都市的人差多少,反倒是比那些人更有远见卓识。原因何在?是因为他无论生活在哪里,都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因为他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充分的自信。

  而这就让人不由得想起那一个的心理测试了: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意抽取了18名学生,并把名单交给了班主任,并说,他们是很有潜力的学生。由于班主任对这18名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不久以后,他们的成绩都有提高。你看,生活学习的环境,并没有什么变化,而学生的成绩发生变化了。这里面的奥妙何在?人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我要说其实心态决定着成败。

  作者简介:庄稼汉,本名曹景常。生在河北沧州,现居长春。吉林省作协会员,长春作协理事,长春市文学社团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文艺报》、《春风》、《小说月刊》、《诗林》、《科普童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品曾被《文摘报》、《中外期刊文萃》等报刊转载,并多次获奖。

  这两篇相当凑合

  想到了“小鱼儿”

  与“花无缺”

  文/于柏秋

  读到上述“鱼”、“狼”、“人”三个事例,不禁使我想到了“小鱼儿”与“花无缺”的故事。

  小鱼儿与花无缺是古龙名著《绝代双骄》里的两个主要人物,由于境遇不同,孪生兄弟分别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花无缺从小在移花宫中被邀月授予超卓武功,得到良好教育。而小鱼儿则在恶人谷中长大,从四大恶人身上学到了诡计多端,顽皮捣蛋。但由于没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花无缺不谙世事,做事刻板,缺乏变通。而小鱼儿则经过了大风大浪,做事机敏灵活,聪明乐观。可见环境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人的某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升,也可以在某些方面束缚人的成长和进步。

  从老家邻居李大哥两个孩子的身上也可以验证这一点。会瓦工活的老李本是一农民,后来到城里打工,再后来成了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大女儿在他一家老小还住在农村土坯房时,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十公里外的中学读书,最终考上了一所很不错的大学,成了全村羡慕的对象。后来老李发迹了,将全家都搬进了城里,正上初中的小儿子也随之来到宽敞明亮的城市中学读书,老李几乎是天天车接车送,谁知最后儿子高考却名落孙山。当然,高考落榜可能有多种原因,但优越的条件造成孩子好吃懒做、不愿付出不能不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后来孩子曾跟我说过:“大叔,我考不上学校,也照样过得比别人好!”

 我非常赞赏“孟母三迁”的故事,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学习环境无可挑剔。就像有人说的,一个人的水平取决于他接触最密切的六个人,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水平是他接触最密切的六个人的平均水平。想一想,不无道理。但也别忘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生于忧患,死于欢乐”这些至理名言 。

  应当阐明的是,人必定不同于动物,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任何动物都无法比拟的。要知道再恶劣的环境都会有杰出的人才出现。虽然我们不否认,好的教育环境对于知识和创造力形成的重要作用。但必须要明确,环境的“好”与“坏”都是相对而言的,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

  还是欣赏这句话:“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作者系长春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环境与我

  文/于德北

  人总是环境动物吧?环境可以决定动物的行为与思维。

  我小的时候,在东北的乡下,满目所见,是大片大片的田野,是牛、马、羊、猪在草甸之上自由地行走、进食。我感觉那是和谐的。如我坐在河堤之上,看它们的一举一动,也如它们在一举一动中看静止的我。我得到了什么?得到了恬适。亦可以称之为安静。所以,我长大之后,但凡有躁动的时候,总会想到如此的场景,心便冷静下来。

  及至少年,我读书的学校距家有十余里,我每天需疾步行走近一小时才可以抵达。上学、放学必要经过一个荒废的园子,四周空寂,只有飞鸟偶尔从空中掠过,似乎对你是一个提醒——告诉你,人生在极度安静的时候,也需要声音的划痕——像一个人不可能顺利地完成一生,一定要有所坎坷,有所困苦一样。这样的环境教会你的就是“静中求敬畏,动中求释然。”

  到青年,进入社会,一切如灯红酒绿,取舍难择。不免人云亦云,不免趋炎附势,不免顾左右而言他,不免掩耳盗铃、一叶障目。每每心虚,但求自我安慰;每每欢乐之后,附着巨大的忧伤;每每华丽背后,呈现无度的苍白,想返璞归真,却自封其途,一味向前,悬崖不肯勒马。

  再至中年,左右逢迎,自我原谅,周而复始,无休无止,以他人之坐标,为自我之救赎;以世俗之成论,为一己之逃避。浑浑噩噩,不可终日,偶有善念,如乡间之见星光,慨叹有余,驻足难矣。

  所谓环境与人、与成长、与心念、与灵魂,莫不因时、因地、因空间、因意念所变,幼时向纯,少年向真,青年向善,中老年向顺而矣。但破此规矩者,存纯、存真、存善又不存顺者,是大智、大仁、大慧者也。

  (作者系中国小小说学会副会长,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编辑)

  幸亏有水

  城市晚报记者王国华写的安徽省高考作文题:

  题目:

  《吴兴杂诗》 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文/王国华

  “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多么美丽的一幅图景啊。菱、稻、荷花扎根在潺潺的流水中,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各自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

  任何一簇植物都没被慢待,在湛蓝的天空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方土地。

  如果把菱、稻、荷花比喻成人,这首诗似乎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机会。

  但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水。足够的水。能够“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的水。

  没有了水,不要说深处、浅处,无论扎根在任何地方,菱都将萎缩,稻都将枯死。而荷花,也将凋敝成泥。

  我们常说,“水是万物本源”,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才,没有了水的滋润和抚养,也都没有用武之地。

  人类得以存活的“水”是什么呢?是爱。

  水是最公允的物质。它有一个特点——往低处流。越是低洼的,被人忽略的地方,水越会去补给它,安慰它。水绝不随行就市,攀高结贵,不会像藤那样,因为你高大伟岸,就紧紧缠绕你,巴结你,多给你一些照顾。相反,它总是先把低处填平,再把目光投向高处。

  爱也是这样,越是低微的,被忽略的人,“爱”越会悄然到你身边。那些遭遇不幸的孤儿、那些心灵上布满创伤的残疾人,那些在厂房里日夜劳作的年轻人,那些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农民,他们都能得到充分的物质保障、精神关照,才能成长为一簇簇健康、阳光的植物。

  水还有一个特点:“润物细无声”。它从不因为滋润了万物而满世界嚷嚷,更不会要求那些植物们在台上站成一排,泪流满面地向自己表达敬意,为自己唱赞歌。只要植物们幸福、快乐,各自过上自己平淡、安静的日子,水就满足了。

  爱也是这样,它追求公平,却不强加于人;它适时出现,又不求回报。

  但这并不是说,“爱”没有得到回报,那些丰富了世界的花团锦簇的植物们,笑得那样灿烂,这本身就是对爱的回报。

  水是植物的本源,爱是人类的本源。要想植物充分绽放,请引来源源不断的流水;要想社会更和谐,请付出真正的,没有添加任何杂质的“爱”……

  作者简介:  杂文作家。近年有多篇文章入选多种杂文年度选本,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一次,全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两次。其首创的“成语重组”系列杂文颇爱关注和好评。

  省内作家写高考作文之三

  跑题不要紧,只要能自圆其说,反正也没老师给他们打分

  孟母三迁对当代人的启示

  文/纪洪平

  历有个的典故“孟母三迁”,说的是中国儒家代表人物、具有“亚圣”之称的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也许缺少父亲严厉的教诲,致使他非常调皮。

  孟子,其实叫孟轲,古人对贤德之人都在姓后面加个“子”字,表示尊称,这个小孟轲当时正处在身体和智力发育期,见什么学什么,由于小脑袋瓜子好使,学什么像什么。他家住在墓地旁边的时候,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孟母看到就皱起了眉头:这可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就把家搬到集市旁边去了,可是孟子很快又和邻居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迎客,一会儿又招待客人与客人讨价还价,还像模像样的。孟母知道之后又皱起眉来:这个地方也不行啊!她把家搬到了学校旁边,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喜欢读书了,这时孟母才满意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以史为鉴,总会让今天的人们省些力气,还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所以老话重提仍有必要。记得有一篇励志文章说,有个城市当年高考状元,竟出自一所极普通的中学,记者采访这位状元,他竟说当初只为了争一口气,故意去了这家普通中学,并暗下决心终于从这所被耻笑只产“虫”的学校,变成了一条“龙”。

 这样的例子是特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千万别把自己定位在特例上,也就是从小就极有心眼儿的那种人,因为除了天才还没有谁能不受环境左右。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还只限于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甚至只遵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自己尊敬的师长、崇拜的明星等等,尤其在心智还不完全成熟的时候,周围的普世的世界观,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任何一个人想用所谓的真理来改变这一切,那都将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只有周围的环境都发生了改变,这个真理才可能被世人普遍接受。

  孟母是个女人,不可能像严父那样教训儿子,就把这个责任交给了环境,其实我们这个飞奔的时代,很多人都来不及思考自己周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能跟上这种变化不落伍,就大念阿弥陀佛了。

  (作者系《春风文艺》杂志副主编)

  狼为何爱上羊?

  文/陈长林

  人自称“万物之灵长”,难免不把其他动物放在眼里。比如对狼,就没说过什么好话。大人压根分不清什么是寓言,什么是童话,反正撒谎的孩子被狼吃,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大人以为狼既凶残又狡猾,不惜举例说当地有人骑自行车赶夜路,猛然觉得有什么东西搭上了双肩,骑车人扭头一看,被狼一口咬断了喉咙。说得活灵活现,煞有介事。

  家长关于狼的描述,虽然离科学很远,不过,警示效果倒挺明显。幼儿园女老师,花样年华,情不自禁,刚开口唱一句“郎呀,咱们两个是一条心”,小朋友马上给予友情提醒:阿姨,不能和狼一条心。狼是大坏蛋!老师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

  初闻《狼爱上羊》,是毕福剑同一个小妮子合唱那个现场版,听来开心,想来好笑。就算耗子愿意给猫当伴娘,狼终究不可能爱上羊。尽管歌曲规定了特定情境:“北风呼呼地刮/雪花飘飘洒洒/突然传来了一声枪响/这匹狼他受了重伤/但他侥幸逃脱了/救它的是一只羊/从此它们约定三生/互诉着衷肠”。羊异化在先,主动救狼;狼异化在后,跟羊流浪。童话?神话?费思量。歌曲尽可赞美:“狼爱上羊啊爱得疯狂/谁让他们真爱了一场/狼爱上羊啊并不荒唐/他们说有爱就有方向/狼爱上羊啊爱得风光/他们穿破世俗的城墙/狼爱上羊啊爱得疯狂/他们相互搀扶去远方”。只不过同经典童话结尾“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快乐的生活”一样,开出一张空头支票。天敌之间即使有爱,也是一种变态,无法祝福,不敢期待。

  原以为《狼爱上羊》只是歌手汤潮一厢情愿,想不到2008年4月4日上午,数百游客曾在四川南充市白塔公园动物展览园,见证“狼爱上羊”上演现实版。工作人员一时疏忽,狼哥得以探访羊妹闺房,不见血光之灾,反显儿女情长。管理人员玉成好事,同意它们厮守,狼哥羊妹不负所望,形影不离,恩爱无比。

  狼一向生活在野外,野性本该随血液流淌,可惜铁笼生活使它基因失职,野性丧失,糊涂得把猎物当成了宠物。羊也谈不上什么过错,毕竟它一直养尊处优,从未领教过残暴和血腥。天苍苍,野茫茫,狼注定不会爱上羊;网密密,笼方方,羊难免要爱上狼。

  狼爱的不是羊,是寂寞。

  羊爱的不是狼,是荒唐。

  高考首日结束,针对两科考题,考生老师反映——

  语文不偏 数学稍难

  ■记者 程宛/报道

  本网讯 昨日,2010年高考迎来首日大考,语文卷和数学卷两大主课成为考生夺分热点,对于首日高考考题的评价,考生们虽不尽相同,但话题还是集中在了灵活方面。

  考生总结:考题之最

  最意外考题:感恩教育

  在语文考卷中,考生倍感意外的是一道被誉为“从未做过的填空题”——感恩教育。据考生介绍,这道考题与模拟题的不同就是填写的并非词汇,而是句子,并且字数限定在15个字。由于题材较为新颖,为此很难判定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

  最“难”考题:啥叫“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这个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陌生。昨天它就出现在了语文考卷中。答上此题的崔廉同学说,这是她在4天前去超市翻看一本古书中出现的。大意为“牛运输书时累得出汗,书多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这是在佛经、周易等书籍中才能看到的生僻词汇。

  最没准考题:作文仨短文

  今年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给出了三个短文(详见今日B 01版),对于三个短文,因考生而异理解各不相同。李同学走出考场后一身轻松,谈及语文考题时他说,“从题量和难易程度上看,几乎和模拟考试的相差无几,其中有一道排列句子的试题,在考前的多次模拟考试上都见过。今年的作文比较好,给我们的空间比较大,很容易发挥!”李同学写的题目是“鼓励铸就动力!”而郭同学也认为作文题很贴近考生自身,励志的题材写起来得心应手。

  考生评价:语文不偏

  采访中,不少考生对今年的作文题目给予了好评,在作文写作上,考生写起来也比较轻盈、大气,一名考生说,根据励志的题材,他的作文题目写了“心有多大,天有多高!”寓意美好的未来,靠自己打拼,这也间接地诠释了高考的本意。 众多考生都表示,今年的语文考试难度适中,并无偏题怪题,作文立足于励志的题材也比较贴近考生本身,比较容易发挥。

  教师点评 语文体现新课改理念

  今年作文题同样是新材料作文,特点就是高度的开放性与严格的限制性相结合。对于今年作文题的难度,长春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何平认为,新材料作文考生应该在审题时整体把握,抓住材料所给的关键词,分析内在联系,选择的角度立意。在今年的材料作文中,三个小故事传达出人的成长需要内因和外因,文章立意清晰,考生应抓住材料中的最后一句,“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依此作为本次作文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今年的作文在难度上较去年有所降低,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数学有没见过的题型

  当日下午5时,高考的第二个科目数学考试结束,比较上午游刃有余的语文考试,下午的数学科目难住了不少考生。走出长春市第11高中考点的考生们没有了上午的轻松,而是边走边交流着答题的感受和各类题型的标准答案,言谈中,考生们时有答对题的喜悦,时有答题不完整的遗憾,一些考生面对记者的采访甚至躲避而行,不愿过多谈及。

  一名考生在与记者谈起下午的数学考试时说,上午的语文答得很轻松,下午的数学则有些吃力,尽管事前有些心理准备,但是考试中个别的题型确实在模拟中少见,因此难住了,为了给后面的试题留时间,不得不舍弃一些问答题。在接下来的答题中感觉到,除了题型的偏难外,题量也给考生带来了不少压力,很多考生由于思考时间过长,答题完毕后还没来得及检查就被收卷了。

  其他考生也均表示,题量大、个别题型少见给答题带来了不少难度,一考生说,一道概率方面的试题题型比较偏,平时模拟中没有见过。

  数学答题时间偏紧

  经历了昨日的考试,记者采访中总体感觉考试时间对于考生来说较为充裕。语文试卷首次完成时间约为135分钟。剩余10-20分钟检查试卷的情况较为普遍。在下午的数学考试中,考生的反应普遍认为“偏难”,其中,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最后一题,以及涉及等差方程、参数方程的考题被称为“最难考题”,而选做题在考试后的反应中,部分学生表示“没有时间做”或放弃答题。

  于丹点评今年高考作文题

  很社会 很当下 很思维

  昨日11时30分,2010年高考结束了第一科—— 语文。各地高考作文题也陆续浮出水面。随后,文化学者于丹就今年高考作文题进行了点评。于丹认为,今年的语文作文题有几个特点是很突出的。

  第一就是特别强调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一种社会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如果孤立的为技巧而技巧,或者说仅仅在作文的思路里面它不会拿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这次代表转型时期的很多观念的东西,比如说全国的统考题里面说猫有了鱼吃难道还去抓老鼠吗?这个现象我想真正得高分绝不是简单的道德评判,绝不是我们简单地说现在猫养懒了,这个社会现象是不合理的,其实任何一种现象的生成一定都有它深刻的理由。

  第二个特点是紧扣当下的一些国际概念。像关于捕鱼,鱼要从中国孟子的古训一直到丹麦的,我们怎么样来看捕鱼的事情,其实都是紧扣着时下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这个题目“很当下”。

  第三个特点就是这次考题中有很多是注重思维方式的考察,这个作文最后会是开放性的,并不导致结论和答案,比如说从点到线到平面到立体。所以今年高考的作文题是一种开放的,给考生充分弹性空间的,不导致价值言论的,这样题目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引导。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

  21名考生手机丢失

  12345一小时帮找回

  ■记者 徐晓哲 王春胜 /报道

  本网讯 昨日是高考的第一天,榆树大坡职业高中来长春高考的学生和陪考的校长、老师经历了一场惊心事。由校长保管的21名中学生的手机落 在了出租车上,多亏“12345”与交通之声沟通与协调,不到一小时,21部手机失而复得。

  据榆树大坡职业高中的郭老师介绍,他们学校学生的考点是位于长春市青年路的第88中学。昨日上午进考场前,带队老师将同学的手机收上来,总共21部,统一放在一个兜里,交由校长保管。下了考场,校长和老师就带着学生打车回旅店。上车后,校长顺手将兜放在副驾驶座位的下方,结果下车时却将兜忘在了出租车上。

  “没有记下出租车的车牌号,下车也没要票据”,郭老师说,见包忘了拿下来,校长和老师急得直打转。情急之下,他想到“12345”。电话打通后,他将情况如实反映给了接电话的工作人员。“12345”工作人员立刻联系长春交通之声广播电台,经沟通与协调,交通之声不间断地反复播报。中午12时30分,兜就被听到广播的出租车司机送回来了。郭老师说,“我是11点40分左右给‘12345’打的电话,中午12点30分就拿到了手机,老师和同学都兴奋极了,紧张的气氛总算放松了。”

  ■记者 刘佳雪/报道

  本网讯 “你好,警官,我家的孩子是考生,昨天预订一辆出租车来不了了,请求帮忙,否则赶考来不及了……”昨日7时40分许,在工农广场指挥交通的马警官接到一位家长的求助,随即马警官与同事一同协调一辆执勤的警车把考生送到48中,上演了民警送考生的温情一幕,令家长和考生格外感动。

  据马警官介绍,这是今年高考接到的第一个求助,往年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只要求助交警,都会帮助给予妥善解决,全力保证考生顺利考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