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我省新课程实验后的第二届高考,今年的命题思路是延续了去年的风格,还是相比往年更加大胆和创新?高考结束,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获得教育厅授权刊发2010年福建高考各学科命题说明。
这个命题说明由今年的命题组老师特别撰写,表达了出卷者的意图,也预示着未来的高考命题方向,对下届的考生来说,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语文 结构编排稍有变化
今年的《考试说明》中确定了以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为选考内容。我省今年语文卷的文学类文本为林斤澜的散文《春风》,实用类文本为王庆其的科普文章《“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两篇文章内容不同、体裁迥异,分别考查考生的文学素养和科学素养,适应不同学习兴趣的考生。
鉴于我省高中语文教材存在两种版本的现状,在默写题中,要求默写的名句名篇都是课标规定的篇目,以及两种教材的共有篇目。
试卷对“文学名著” 和“文化经典”的测试形式做了探索。“文学名著”的考查仍然定位于检测学生是否“读书”,评分标准做了适当的改革,答案要求宜粗不宜细。“文化经典”的阅读考查则根据广大师生的建议,适当降低了难度。
诗歌鉴赏部分选择了宋代诗人郭祥正的《访隐者》,该诗侧重描写景色和人物形象,突破了往年“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窠臼;在考题设置上,注重考查学生对诗歌遣词炼字、人物形象和主旨的分析,强调诗歌鉴赏依据的是文本语言,由言体情,对诗歌鉴赏教学有导向作用。
“语言运用”部分,所选材料为5月份报刊登载的关于上海世博会的报道,在现实情景中考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写作”部分错别字扣分,由原来的最多扣3分改为最多扣5分。
同时,今年的试卷在结构编排上较去年稍有变化,即按“古代诗文阅读”“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现代文阅读:论述类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选考)”“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共五大块顺序排列。今年的阅读量和书写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在作文方面,今年作文题采用了材料作文,这则材料可引发考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有效地规避“套作”的现象。
数学 稳中求变 部分试题有创新
今年的数学试题关注平稳,凸显“新”“变”。
“稳”主要表现在试卷的题型结构、赋分比例、难度要求以及试题难易梯度等方面。“新”与“变”主要表现在合理匹配试题的主要考查目标与题序,规避命题的“模式化”,同时表现在试题设计上。如理9以四个数关于乘法运算构成的循环群为背景,以复数、集合、方程为载体,考查学生学习潜能;文20(Ⅱ)、理18(Ⅱ)以空间几何体为载体考查几何概型;理20以三次函数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
试卷关注数学知识的合理应用。文10、文12、文20、文22、理8、理9、理18、理20等题都突出对相关数学知识本质含义的考查。文9、文21、理13、理19等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实际,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同时试卷还检测考生是否具备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进行熟练的转化和思考的能力。如理19、文21取材于考生熟悉的背景,要求考生能够将“相遇”“距离最短”“时间最少”等自然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形语言,进而抽象出体现“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方程语言。
值得一提的是,试卷中设计了适量的创新性问题。如文12以集合、不等式为载体考查考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10、理15,考生需要经历对所给概念或关系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抓住问题本质后方可利用函数图像与性质等知识经历推理论证等探究过程;文16,考生要在观察所提供的三角函数式系数关系的基础上,经历尝试、归纳、猜想与推证的过程。
另外,试卷强调高考对考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潜能的关注,力图使得试卷的选拔功能得以全面体现。如文12、文16、理9以及理15关注了推理与证明;文15给出了“凸集”的概念、理10给出了“分渐近线”的概念,通过学习和理解概念,进而解决相关问题;文19(Ⅱ)、文21(Ⅲ)、文22(Ⅱ)(ⅱ)、理17(Ⅱ)、理19(Ⅱ)都设置了探究性问题;理20由特殊到一般解决了三次函数的有关问题,展示了数学发现的一般过程。
英语 强化综合运用 突出思维拓展
出卷者兼顾了今年《考试说明》中新增要求掌握词汇的考查,也突出考查考生的英语篇章理解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短文填词重点测试考生在整体语篇理解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英语语法、词汇以及正确拼写单词的能力;阅读理解试题中(A)篇的文学渗透试题设题方式,突出考查考生的语篇理解能力。五篇阅读短文的考点信息分布科学合理,涵盖了《考试说明》中有关阅读理解六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其中需要考生依据篇章内容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以及揣摩作者写作意图的试题(共9题)较往年有所增加,有效地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导向。
在试题选择方面,试题所选语料真实、语言地道、原汁原味,没有偏颇,突出文化导向,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双向了解;并且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改写贴切,限度地保留原语料韵味,使用较多高级词汇和丰富的语言结构。如阅读理解所选语言材料的题材有人物传记、电视传媒、低碳减排等,所有的设题语言精炼,五篇阅读短文词汇量计1563词,设题词数为731词。
同时,试题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富有时代感。单项填空题中涉及的话题包括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现象、Stephen Hawking最新科学探索、青海玉树地震、校园及交通安全以及冰岛火山的影响。完形填空题语篇描述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学习汉语的经历和趣事,反映其对中国语言文化传承的反思。阅读理解题中涉及环保等热点话题。而书面表达是以“WATER FOR LIFE”这一主题的交流活动为情景,力求让考生围绕着全球水资源缺乏的话题,按照题目中的图片提示对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这在当今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国际形势下显示出其特别的现实意义,体现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另外,试卷图文并茂,将插图有机地融入篇章中,利于考生解读。试卷中书面表达题的呈现方式新颖,是2004年福建省高考英语学科自行命题以来首次采用图片为载体的呈现方式。
试题选材和设题也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如阅读理解(A)篇中的设题要求考生推测concluding paragraph,设题新颖,考查考生发散性思维能力。阅读理解(D)篇的MEMO体裁首次在我省高考试题中出现。另外,书面表达话题以考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简洁的图片以及英语关键词提示不但减少学生翻译、摘抄原句的可能,而且给考生留有思维拓展的空间,让绝大部分学生有话可写。
理综 物理 重过程 重实验 考能力
试卷重点考查高中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并兼顾较大的知识覆盖面。通过对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的分析、综合、研究等,考查考生物理学科能力。如第15题,考查学生对波的图像的理解,对物理能力的要求较高;第16题、第17题和第21题,分别从具体的力与运动、功能转换过程、电磁感应与受力分析等不同的角度,综合性地考查考生的多种能力;第22题考查考生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及灵活应用,尤其是对物理过程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能够真正甄别、选拔出具有物理思想方法和能力水平的考生。
选修模块方面,在不改变实验题分数的情况下,命题考查了三个实验。第19(1)题,考查的是测玻璃折射率的基本实验,主要考查实验原理;第19(2)题,以研究橡皮筋伸长与所受拉力的关系设题,给出橡皮筋在增挂钩码和减挂钩码时的实验图线,要求考生在熟练掌握考纲中的“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根据图像中的两条非线性曲线提取出有关信息予以解答;第19(3)题,要求考生从提供的实验器材中选择若干合适的器材,进行实物图连线,在特定的实验要求下,完成测量待测电阻的电路连接,考生必须在熟练掌握教材中有关伏安法测定电阻等电学实验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电路,对考生的实验能力要求较高。这三个实验,分别从实验原理、实验探究、实际操作等方面,多角度较全面地考查了实验能力。
同时,试题既有经典的物理模型,又有联系STS的新素材。第13题以我国目前在世界上电压的1000kV特高压输电工程为题,考查远距离输电的功率损耗问题;第14题以我国将首次进行的深空探测项目——火星探测为背景,考查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等相关问题;第19(2)题素材取自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拉伸问题。试题在采用考生较为熟悉的经典模型的基础上,力求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有些试题素材直接取自教材,如第28(1)题和第29(1)题,都是由教材中反映相关物理规律的插图演变拓展的。
化学 突出基础 稳中蕴新
化学选择题主要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有机物)的性质与应用,非选择题侧重考查元素周期律、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实验基础等关键内容。选考题(30、31题)仍然以各模块主干知识与学科能力为考点,考查方向类似,试题结构相仿,难度基本相当。
试题情境大多取自考生较为熟悉的素材,如第11题以铅蓄电池为素材,通过充放电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过程,综合考查了电化学原理。
试题注重考查解决化学问题的综合能力。如第24题以硫酸锌工业生产流程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物质的转化观和守恒观、绿色化学思想、反应速率、氧化还原反应、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及计算等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尤其是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通过控制pH(控制反应条件)来实现分离的过程及沉淀剂的选择,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实验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只要考生平时动手实验时,注重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原理,注重过程、方法及现象的观察,就能顺利作答。
生物 联系实际关注环境
生物试题在保证平稳过渡的前提下,在三个方面做了适度求新。
其一,加强实验考查的深度。如第3题针对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原理、步骤、结果进行了深入的考查。
其二,多角度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如第26题I以探究影响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为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
其三,突出有关生态环境内容的考查。这部分内容赋分比例有所提高,并以非选择题题型呈现,如第26题Ⅱ主要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同时,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第26题I以探究pH、温度对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为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考查知识的综合性方面。如第2题以造血干细胞中物质运输途径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细胞呼吸、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的物质基础等知识,既体现模块内知识综合考查,又体现模块间知识综合考查。试题还注重考查能力的综合性。
另外,试题能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技、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置于真实问题情景中进行考查。试题涉及结核病预防、血糖调节、赤潮机理、棉蚜虫害防治、蟠桃育种、人红细胞生成素生产等。
在关注生态环境方面。如第26题I以引发东海赤潮的东海原甲藻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分析温度与pH等环境因素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东海赤潮发生的机理。
地理 重视图表考查综合能力
地理试题立足基础,突出对地图、地球运动、地形、气候、河流、自然带、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能源、海洋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和地理信息技术等主干知识的考查。考查方式主要是应用高中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考查内容涵盖初高中地理知识,突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融合。如37题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适度展开,让学生联系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对西非的地理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地理试题通过呈现大量的地理图表(包括区域地图、统计图表、专题地图等),考查考生正确解读和有效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考查地球运动知识时,无图考图,对考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地理试题力求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等核心理念。
同时,地理试题贴近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国内外经济建设和时政热点,适度体现乡土地理和福建特色。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上海世博会,我国南方强降雨引发的洪涝及次生地质灾害,城市内河水环境保护,闽台合作打造海西石化产业基地等。
在选考题的设置方面,兼顾不同版本教材(人教版和中图版)。如情境素材的阅读量相当,设问的思维强度相当,设问的形式相似,答题量相当,赋分相同,充分体现了选考题的公平性。
历史 彰显我省地方特色
选择题基本上考查“阅读和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项能力。非选择题则综合测试《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四项能力要求。试题注重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如选择题第16、20、23题等重点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第17题考查史学理论与方法;第41题C考查通过提取材料中甘地经济思想的信息并加以评价的能力。
在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典型体现在第38题中。其考查的范围涵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试题继续坚持跨学科知识融通的命题导向。如第24、25题用上海世博会与中国茶文化为载体形成题组,分别考查历史、政治学科知识,第20题更是融历史、地理、物理学知识与研究性学习于一体。第38题以经济学图表资料为素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加以解读、分析,在巩固去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
同时,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第18题展示新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所秉承的“求同存异”原则;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其中第(4)问要求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更凸显了时代性;三道选考题蕴含着对民族关系、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
另外,试题巧妙挖掘反映我省区域经济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彰显福建卷之地方特色。如第15题《闽部疏》记载的明代福建商品经济的活跃、第16题严复手书“惟适之安”所反映的维新思想、第24题近代电报业与福建茶叶价格变化的关系等。
政治 试题选取当下热点
政治试题在试题结构、分值、题型、考试内容、能力要求、总体难度等方面保持了相对稳定。
试题对能力的考查更加深化。选择题增加了演绎能力的考查,在“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要求上,强化了时事知识和“知识库”知识的考查,如第28题要求考生具备“保增长保就业”的时政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读图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在知识考查上,加强了“点”的深入,强化了知识“面”的内在联系。如第35题深入考查了意识能动作用知识,强化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知识的内在联系;选修模块的问题设置首次引入了选择题型,有效降低了难度;试卷的难易结构更加合理。选择题难度有所提高,非选择题难度略有降低。
试题主要以社会热点为载体,向考生传达必须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第29、30、33题旨在强化考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试题通过选取近年社会热点,如上海世博会、福厦高速铁路开通、产业结构调整、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三农”问题及民生等重大热点,力图反映我国和我省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就。
试题力图通过新的情景,体现所学知识应用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如第34题,以抗虫棉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对生产方式变革的意义。
针对我省高考自主命题的实际,试题注意选取本省题材,富有乡土气息。如第25题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艺表演等。
2010福建高考各学科命题说明
浏览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