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经验:让学生从入校就“适销对路”

浏览 7

2009年,我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36.88万人,已达到2000年的5倍,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逐步向大众化转型。

  2010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40.1万人。每年的新增劳动力中,毕业生已经成为一支生力军,他们将往哪里去,怎么让他们在校期间就能“适销对路”,是社会和高校都要考虑的问题。

  【新政】河师大推广“分流教学”

  “将来毕业是考研、当老师,还是选择到企业就业?”开学报到没多久,河南师范大学大一新生徐超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今年9月,河南师范大学将在全校17个学院实施“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按需教学”的本科培养新模式,该校2010级的7000余名新生从一开学,就要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按爱好分班

  “别看我们入校时在一个班,到了三四年级就可能‘各走各的路了’。”徐超说,这是他们新生对学校新做法的理解。

  学校对本科生分类别、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即在一、二年级,以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为主进行培养;在三、四年级,采用分类别、分层次培养,将不同类别的学生分别设班,采用不同的强化方案进行培养。

  针对学生不同的理想追求,学校分别为从事教师教育职业、科学研究岗位、应用实践职业的学生,设立“教学实验班”、“研究型人才培育班”、“应用型人才强化班”三个班级。同时,各班还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教室,以保证学生分类培养的质量。

  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徐存拴说,这三个班级采用相对固定的形式,班级之间实行动态管理,对于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学生在班级之间可以自由选择。所开设的课程和实践活动,都建立在各专业正常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所有的师资力量都由学校统一安排。

  俩班主任搭班制

  只上三年课,那不是和大专一样了?教学分流方案一提出,便招来不少质疑。

  校方表示,分类教学的目标,是希望既能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要求,又能为用人单位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

  此外,学校还实行了专业班主任及方向班主任“双班主任制度”:学生入学后,由专业班主任把培养理念、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和设计思想等传达给学生;大三上学期,再为各类型班级配备方向班主任,引导学生确立发展方向;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进行分类培养。

  徐超说,对学生来说,最幸福的就是能按自己的想法上自己想上的课。据了解,去年试点,教学改革方案颇受学生好评。

  今年,河师大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实施新培养模式。“实施分流教学,是根据社会就业情况和学生个性特征决定的,是为学生提供的一个新的平台。”河师大校长焦留成说,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也增加了培养人才的社会符合度,可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盘点】高校也要解决“人往哪里去”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第一教育人口大省。招生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2010年,河南省共有高校毕业生40.1万人(其中,研究生0.7万人,本科毕业生13.4万人,专科毕业生26万人),同比净增3.6万人,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繁重。

  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和加快中原崛起的重要举措。经过多方面努力,截至9月1日,全省共有31.75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签约率为79.19%,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上学是“入口”,毕业是“出口”。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如何让毕业生更加“适销对路”就是在高校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2004年,我省出台了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强调要紧密结合市场和社会需求,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而如何能让学生“提前进入状态”,在入校的时候,就为毕业做好打算,河南师范大学的“分流教学”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现在就业已经成为学校办学的导向,专业设置、招生人数都要考虑到就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崔炜介绍,招学生的时候,就要考虑他们毕业了怎么办,这就促进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推动了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2010年1月,卢展工同志作出批示:就业问题是的民生问题,要始终将就业摆在民生问题的最重要方面来考虑。8月中旬,卢书记专程到教育厅调研,提出“人往哪里去”等问题,并详细询问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对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崔炜说,目前,各高校已把就业当做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把就业教育提前到新生一入校就开始进行,毕竟“出口畅”才能促进“入口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