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钱就能获奖? "三模三电"高考加分惹争议

浏览 9

网上近日公布了一则浙江省体育项目高考加分名单。据网友统计,在1000多人的加分名单中,因参加“三模三电”项目获得加分的就有600多人,接近加分总人数的三分之二。高考加分引起的公平问题,再次引发争议。

  3项质疑提出

  体育加分与运动无关

  虽然名为体育项目加分,但多数考生获得加分的原因和田径、球类等运动类项目无关。有网友专门做过统计,今年浙江全省体育加分总人数为1002人,其中“三模三电”项目人数为625人,占加分总人数的62.4%(该名单统计数字未包含增补名单)。

  “三模三电”是指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车辆模型与无线电测向、无线电通信、电子制作等。一位网友认为,“‘三模三电’根本不需要艰苦的身体训练,主要靠一些器材和短期培训即可达到,与田径、篮球、游泳等项目完全不能相比。”

  近年来,北京等多省市已取消了高考“三模三电”加分项目,因为这些项目比较容易获得特长加分资格,对那些需要常年大运动量刻苦训练的体育运动项目考生是很不公平的。

  只要参加都能获奖

  在这篇题为“浙江惊现最牛高考体育加分中学”的帖子中,该网友披露说:“体育、航模中心等部门每年举办的‘三模三电’比赛设置了几十个不同等级、不同规格或不同发动机排量的模型比赛。因为项目众多,几乎参加人员都能获奖,并因此得到二级运动员称号。

  记者查阅这份高考加分名单发现,加分项目可谓五花八门,有“2009年浙江省青少年‘飞向北京飞向太空’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宁波九龙湖’杯2008年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锦标赛”、“‘飞龙轴承杯’2008浙江省青少年航海模型(提高级)锦标赛”等。

  一项比赛多个第一

  记者发现,获得加分的考生参加比赛的地点不一定都在浙江,比如有加分考生参加的是东北或者西南赛区的比赛。至于比赛名次的设置,更别出心裁。无数考生同时获得了第三名或第四名,即便是第一名,也由好几个人获得。

  以2009年“江苏无管杯”全国青少年无线电通信锦标赛为例,记者粗略统计,获得锦标赛第一名的浙江省考生有5人之多,且来自同一所中学。

  公示名单显示,这些“三模三电”奖项的发证单位绝大多数都是浙江“省内体育部门”,少数发证单位是浙江“省体育局”,他们获得的高考加分都是10分。
  2个疑问待解

  砸钱就能获奖?

  有网友对今年浙江全省加分35人以上的7所中学做过统计,总加分人数400人,其中,“三模三电”358人,占总数的89.5%。加分人数最多的学校为绍兴第一中学,加分人数为90人。获得浙江全省高考体育加分第二名的,是位于绍兴的柯桥中学。“76名加分学生中有75人是‘三模三电’,令人唏嘘。”这位网友称。

  早在去年,浙江“三模三电”加分现象就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据当时的报道,参加航海(建筑)模型只要交600元报名费、1.5万元培训费,培训一个月,实际上只是在每周双休日进行,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前6名。而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分别是当地的官员,或金融机构、企业、学校的负责人。

  背后存在巨大利益链条?

  据了解,“三模三电”项目存在一条高考体育加分项目报名、测试的利益链条,若取消就意味着收益减少。

  有网友发帖称:“考生家长反映浙江部分‘三模三电’训练队存在既做教练,又做裁判,兼做器材销售之现象。据悉,学校训练队教练多是省内‘三模三电’运动队退役运动员,平时招收学生训练,赛时又担当大赛裁判,并负责购买材料、建造模型与销售。而一个航海模型大致价值1.3万元,原材料大概是六七千元。”

  据《广州日报》 文/曾向荣

  网友质疑4干部子女获加分

  6月中上旬是浙江省高考加分公示期,浙江台州有4名干部子女获得20分高考加分。台州一网民发帖称,经查询加分名单,发现台州一中有4个考生因为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获得20分高考加分,其中3人还获得北京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保送资格。巧的是,这4名考生的家长在当地教育、科技、信访等部门担任一定职务。

  此事引起社会关注。质疑者认为,“干部子女”这一标签,使得有关考生有“近水楼台”嫌疑。

  浙江省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杨英告诉记者,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名次获得者,必须通过市、省、全国三级比赛的展示与答辩。省级比赛时,其专家评定组成员随机从浙江省科技厅的专家库里抽取。为便于监督,比赛采取评委现场打分,电视台实况转播形式。

  台州一中表示,2002年起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在确定报送项目时,学校放开报名,并没有信息垄断。项目申报者确实有干部子弟,但也有职工家庭的孩子以及农村孩子。2010年以此获得高考加分的学生确实来自干部家庭,但纯属巧合。

  据了解,和数理化竞赛相比,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热情并不高。由于其实地考察、实验报告、完成论文需要占用较多的课外时间,不少最初很有兴趣的学生中途选择了退出。

  “实际情况是,参赛名额都报不满,我们鼓励学生参加还来不及,怎么可能根据他们的家庭情况来选择呢?!”台州一中辅导教师陈征燕说。 分析

  应该取消所有加分项目?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公布,关于高考加分的质疑声再次响起。公众的“习惯性质疑”心理,是社会公平受到侵蚀后的反映,也是公众痛感公平缺失的折射。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建华说,近年来,高考加分中,频繁出现假三好学生等现象,损害了高考加分制度的公信力。

  群众质疑推动不少地方出台整顿高考加分项目政策。2010年,浙江在9次各界人士征求意见会后,决定将此前备受争议的“三模三电”等项目高考加分分值从20分降为10分。山东取消所有省内规定高考加分政策。2008年,浙江省取消了优秀学生干部高考加分政策。

  但也有观点认为,这些政策和规定,只是对舆论监督的一种应付罢了。还有人直接提出,应该“一刀切”取消高考加分项目,虽不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因噎废食”之嫌,但能够消除广大公众对高考加分政策变形走样的焦虑。

  杭州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傅立群认为,“一刀切”的招生模式容易扼杀特殊人才,高考加分的初衷是鼓励学生学有特长,现实是这种初衷偏离了轨道。只有依靠看似“武断”的政策,来减小权力寻租空间。 杨建华认为,如果“*考”一时难以实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约束则成为剔除高考加分丑闻的路径。高考加分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把加分程序信息放到阳光下暴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