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缘何一“禁”定音

浏览 9

随着各省高考成绩的发榜,高考状元、满分作文已成为媒体追捧的热词。有媒体报道江苏一考生用鲜有的文言构思对作文进行“另类尝试”,在获得专家一致好评的同时更是“名满天下”,载誉而归。可笔者纵观全国语文试卷及媒体公布的高分作文,诗歌始终是作文的禁忌。作为中国最悠久的文学体例,它在现代高考模式的指挥下,俨然一个行走在边缘的弃儿。

  作为范围选拔人才制度的高考,为何要拒诗歌于门外?而我们的诗歌,为何在此影响下集体失语?我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诗歌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形式,渐渐与当下的语言环境脱节。中国的古典诗歌,数量丰富,实可谓浩如烟海。特别在唐代,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白话运动的兴起,文言受到挑战直至被替代,传统诗歌失去了深厚的土壤而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古体诗歌中的平仄、对仗、押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越来越显得陌生而深奥,就连中文系的学生,也未必能熟练掌握。此方面讲,古体诗经历了一个严重的断代,其后果可想而知。不但是学生诗歌知识在这方面严重不足,即使学生能写出一首古体诗,某些老师能不能进行正确批阅,也是一个问号。诗歌,自然而然不被看重。

  其次,作为白话运动后兴起的现代诗,在文学也是备受非议。虽然不乏海子、北岛、食指这些优秀的诗人,但由于现代诗歌评判标准的多元性,使得它在大众前无法张扬自己心中的个性,甚至被谩骂。比如赵丽华的“梨花体”、汶川地震后形成的“汶川地震诗歌体”,社会褒贬不一,难以形成共识。这应该是文学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诠释,可高考答案的性和确定性,已不允许考生们在考场上发散他们的思维,因为以诗歌为作文,可能造成阅卷的困难和评判的巨大争议。诗歌再次被拒之门外。

  再则,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考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中学的教学,基本围绕着高考这个标杆,而与考试无关的,都退而远之。高考作文明确禁止诗歌行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谁敢去碰这根红线?当然,诗歌讲求的是一种意境,一种韵味,而在字数上无过多要求,如果考生写几行诗歌,难免给人投机取巧之嫌。为确保公平,干脆一“禁”定音。

  诚然,造成诗歌不登高考之堂的原因还有很多,但笔者认为,不管是历史原因还是现实原因,都不能以种种原因为借口去禁止诗歌的发展。毕竟,作为富于音乐美与图画美的文体,她作为华夏民族最原始的精神核心,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断层。堵不如疏,如果我们能在坚持正确文化导向的前提下,在高考作文体例上有所突破,也算是对诗歌繁荣的贡献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