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星:冠军少年“跑”进北体

浏览 7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徐 凡

  跑步,几乎所有人都会,但能跑得飞快却是一种特长。北京九中的高三生孙嘉文就是凭借着在全国青少年中无人能及的速度获得了银帆奖。今年7月他怀着对跑步的满腔热情,又被保送进北京体育大学,圆了自己的教师梦。

  孙嘉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个爱说爱玩的大男孩。整个采访过程中,他不时挠挠头或蹦上几下,几乎没有一刻能闲下来,还没开口就先笑,露出一对雪白的小虎牙。

  跑着玩成了亚洲第一

  15岁,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乙组400米第三名,北京市田径传统学校运动会男子初中组400米第一名;16岁,北京市青少年锦标赛男子乙组400米第一名,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男子初中组400米第一名;17岁,北京市青少年锦标赛获得男子乙组400米第一名,第四届亚洲青少年运动会上400米第一名……这就是孙嘉文三年来交出的一份成绩单,可有谁知道,这个全市乃至亚洲冠军少年只是个喜欢把跑当玩的孩子。

  孙嘉文与跑步颇有渊源。母亲董玉梅是的马拉松运动员,退役后在区少年宫做了田径教练。孙嘉文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就经常被妈妈抱着去体育馆玩。妈妈跑步,他就睁圆眼睛在一旁看着。也许是耳濡目染的结果,稍大一些,孙嘉文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跑步。别的孩子喜欢玩电脑、打扑克,他却对这些没太大兴趣。无论是烦恼了,快乐了,还是郁闷了,孙嘉文的选择永远只有一个:奔跑在橡胶跑道上,一圈又一圈,不知疲倦。

  后来,他迷恋跑步到了痴迷的程度。上小学时,全区举行了一次冬季长跑运动会。期盼已久的孙嘉文临赛前却发起了39°C的高烧。看到他通红的小脸,妈妈说什么也不让他参加运动会,但他趁妈妈不留神,还是溜了出去,谁想状态不佳的他这次竟还跑了个第一名。此后,妈妈下决心让他当一名体育特长生。

  一年至少跑坏两双鞋

  通往冠军的路不仅漫长,更布满荆棘,其中所付出的辛劳与牺牲,没有经历过,谁也无法体会。每天黎明时分,天刚蒙蒙亮,孙嘉文的身影就准时出现在九中训练场上,踢腿、弯腰、慢跑、往返、加速、再加速,就这样拉开了他一天的序幕。

  孙嘉文从初二起接受系统训练。每周一至周五放学后、周末,甚至寒暑假,在别的孩子还是嬉戏的年龄,孙嘉文的生活主旋律却是跑步训练。炎炎夏日,他的衬衫常常一天被汗水打湿数次;凛凛冬日,寒风刮得人脸生疼,他却顶风奔跑着,“抹什么护肤品都没用,一天下来脸都干得不成样子”。

  春节是合家欢聚的日子,也是大休整的好时机,可孙嘉文只在家待了3天,就又回到了跑道上。训练是长期、艰苦而枯燥的,支撑他的只有两个字“热爱”。因为喜欢,再苦再累他也心甘情愿。在整个训练队,孙嘉文是训练时间最长的,每年至少要比别的队员少休息一个半月。

  每到5月、10月是中学生赛季,孙嘉文更要加时训练。每周有强度跑步达3000米以上,无强度跑步在1万米以上,每次训练课只150米冲刺就要跑18个;负重训练要扛起相当于自己体重的重量做三四百次。孙嘉文说,从开始跑步以来,最费的就是鞋,每年至少要跑坏两双运动鞋。

  带着一箱方便面出征

  别的运动员为了保持体力,确保能跑出好成绩,都尽量均衡饮食,甚至吃一些补品,可孙嘉文却不行。

  他从小就有一个怪癖:只能吃肉不能吃青菜,一吃青菜就会吐。妈妈试着把蔬菜和肉一起包在饺子里给他吃,但仍行不通。长期偏食对他的体质造成了很大影响。每次出京参加全国比赛,由于统一供应伙食,经常会出现“无菜可吃”的情况。这时的孙嘉文,只好去食堂吃几口自助餐。更多的时候,他就靠泡面果腹。每次参加全国性大赛前,搬着一箱泡面出征已经成为九中一景。即便如此,自上高中以来参加的各种大赛,他很少丢过第一名。

  上高一后,孙嘉文的跑步生涯突然遭遇了“瓶颈”,400米成绩总是维持在50多秒,怎么也提高不上去,经常拿的第一也旁落他人。他觉得困惑、痛苦,甚至想到放弃。这时,教练武凤鸣像父亲一样关心着孙嘉文。武教练告诉他:“瓶颈是每个运动员都要经历的,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一定能迈过这道‘坎儿’。”从这天后,孙嘉文练得更苦了,跑一次不行,跑两次、三次……脚底磨出了泡,用针挑破继续练,他的脑海中只剩下一个信念:我要跑得更快。两年后的全市传统校运动会400米比赛中,孙嘉文终于突破50秒大关,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

  说起今后的人生理想,这个率真的大男孩腼腆地笑了:“我想上北体大,然后当一名体育老师,这样就能一直和我喜欢的跑步在一起!”如今,孙嘉文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有了一个更高的起点,相信他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将跑得更快、更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