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经典语录_柏杨作品的经典语录

浏览 12

【不作徵之音】

说实在的,有些人一辈子都不害病,人人都说他有福,他自己也蠢蠢然自以为果然有福,我就硬是看不出他有啥福,真正有福的人应该是那些不愁吃不愁穿,不愁钱不愁死,而经常害点小病的家伙。
该项小病正是那懒媳妇所盼的,只不过头稍微痛一点,体温稍微高一点。
如果不害则已,要害就勇猛地害起来砍杀尔,便全局皆非矣。
害了小病之后,可以义正词严地啥地方都不去,高卧隆中。

【一柏杨《四大类》】

人一旦到了大学毕业(或者还等不到)的年龄就会发现外面的世界根本不是想象中那样没有考试的烦恼而轻松快活,反而突然天旋地转地忙碌起来。
找工作,上班,交际,结婚,对双方父母尽孝道,生儿养女。
这些事情将好好的一个英姿勃发的青年人牢牢地圈在套子里,挣不破更挣不脱,只好年复-一年地像陀螺般不停地打转儿,最后累得倒地不起。

柏杨先生说,与其健康地每日苦作,倒不如时不时地给自个儿添点小病菌,小毛病虚弱一回,以作为绷得太紧的心弦的缓冲。
如果不懂得紧张得快要承受不了的时候及时地松懈一下子,得病倒是个不错的办法。

“平常日子,堂堂大丈夫,在娇妻面前,都保持英雄本色。
我有一位好朋友,有一天太太在厨房里发出银幕上电影明星看见僵尸时那种尖叫,原来一个手掌大的蜘蛛在地上乱爬。
这种蜘蛛在台湾司空见惯,做丈夫的威风凛凛,上去就一脚,虽然也出了一身冷汗,但固是大丈夫嘴脸也。
呜呼,这一类的表演,名目繁多,小焉者踩个蜘蛛,大焉者更不用说啦,张口就大训其话,提笔就叫人大无畏,著书立说就教人杀身报国,俨然人物。
如果一直这样充壳子充到底,自没话可说,但如果一旦来一个贱恙染身,架子可以稍事休息,趣味似乎更加无穷。

“越是威风凛凛的朋友,小病时越是娇不可言,平时做丈夫的是妻子发嗲的对象,如今则轮到向妻子发嗲矣。
夫妻间越恩爱,他越娇越嗲,别看他年已半百,胡子如草,一旦卧病,娇嗲交加,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

本来只一分头痛,硬形容成十分,然后努力呻吟,把妻子大人呻吟得花容失色,一面想‘老家伙死啦怎么办乎?’一面以手猛揉其头,口中还念念温柔之词。
就是前边说的那位踩死蜘蛛的朋友,有一次病了三天,太太就为他洗了i次脚,他阁下只不过小小感冒,却一口咬定他父亲是得脑膜炎而翘r辫子的,太太天旋地转,饭都喂到他尊口里,他就毫不客气地每次都吃上四大碗。
有的时候看太太服务稍懈,就痛加斥责,而且翻起老账,如哪件事她对不起他,又哪件事她太使他寒心,如今大去在即,死不瞑目,把太太说得鼻涕一把泪一把,发誓等他病好后,一定重新做人,像服侍情夫一样好好服侍他。
后来他告诉柏杨先生日:‘我每年都要害这么一场小病,以温旧情,而励来兹,好日子虽只几天工夫,其受用却是非常之无穷也。”
’(柏杨《四大类》)读完这段话发现柏杨先生的妙笔果然可以生花,写尽了世间真情实趣。
不过笑过后品咂滋味,你会觉得其实快乐大可不必如此折腾别人,健健康康大大方方地来享受轻闲之乐,岂不更美?要知道“清闲”之福可是来之不易啊!

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
酒盈樽,云满屋,不见人间荣辱。

悠闲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享受天伦之乐并不在乎是不是在桃源仙洞,是鸡犬相闻、民风教化亦或是独来独往,老死不相往来。
“闲”是宋代陆游在《东西家》中所说的:“东家云出岫,西家笼半山。
西家泉落涧,东家鸣佩环。
相对篱数掩,各有茅三间。
芹羹与麦饭,日不废往还。
儿女若一家,鸡犬意自闲。
我亦思人邻,余地君勿悭。”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人墨客对于悠闲的生活有着太多的赞美和讴歌,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人正是在悠闲的生活之中孕育了深刻的智慧。
而今天的进步和劳碌却只能挖掘出一声声沉重的叹息。
常听人说忙啊忙啊的。
但你去劝告他们别忙吧,他们却还要忙得个不亦乐乎。
为什么?

当然不只是为那身上衣裳口中食,还要为名为利,为出人头地,为说出去有个响当当的名声,为封子荫子,为步入高档的阶层生活,怎么能停得下来!可见,这忙竟然还是个好事情,否则大家又何必那样热衷呢!不忙碌就会懒惰,就会一事无成。
你在这里劝人停下脚步,岂不是挡人财路,真是有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当心许多路诸侯又义正词严地来讨伐吧。
可是有矛必有盾,忙中的人又常说,何时能够清闲啊,或者要忙里偷闲,叫做: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程老夫子是因为心里真正快乐悠闲,所以才寄情自然。
但在那些时髦的人们看来,这个老夫子也要忙里偷个闲来学学少年人了!忙中的人体会不到闲时的滋味,所以常见那些习惯了忙的人,一旦退休下来,便不知所措了。

那些忙碌的人都有个说法:你不看这世界上只有富贵的人,但是却没有清闲的人吗?原因就是老天不禁止人们获得富贵,但却禁止人们获得清闲。
其实,这也只是一种说法而已。
老天的本身就没有什么忙与闲的分别,只是我们自己心里闲不下来就是了。
整日里忙碌不停的人们,从未发现仅仅离他们几步之遥,就有着一个崭新的全然不同的世界。
无论是在繁华街道的一隅,还是在窄小胡同延伸的终点,或是在茂密树林虚掩着的林间小道的拐角处,总会有一两处悠闲的所在,它们静静地在那里等候,黄昏时以一两盏闪烁的灯光在呼唤着人们前去小憩疗伤。
当你在茶馆的角落中呼吸着那飘有龙井清香的空气时,当你在小桥流水旁的小亭上点燃一支香烟,一天的疲惫和满腹的烦闷即将随风飘去时,你的心中仿佛响起了一首牧歌,此时清闲的心情又回到了你的心灵深处。

清闲因为它不只是时间的因素,往往指某种特别的心境。
我们所说的空闲时间,实际上是指我们感到闲适的时候。
什么是闲适?感受它远比说明它更难。
这与无所事事或游手闲逛无关,尽管我们明白,它的确牵涉到自由支配时间的概念。
等候在律师的客厅里可谓空闲的时刻,却无闲适之感;同样,我们在火车站换车,即使等上两三小时,也享受不了那份清福。
这两种情形,我们都不会感到安宁自在——在这种场合能安心读报、学习或回味往日在海外的游历,那是十分难得的。

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心中有事,所以才不得清闲,即使在睡梦中也是一样。
睡觉本身是要休息身心的,但却因为我们贪婪着许多的事物,放心不下,所以要形诸梦寐。
等到醒来的时候,还是要驱赶着这一具身体,去做那无穷无尽的追求。
我们的身心俱得不到安宁和清闲,就因为还牵挂着很多,就因为大家都不满意当前的环境。
要改变环境,就要忙碌。
不忙就得不到名利,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就是忙人的逻辑。

【总是关乎面子的问题】

个人自尊即是民族元气,保持一分算一分,一个人的自尊一丧,便啥卑鄙奇怪的事都做得出。

【——柏杨《建议三项》】

尊严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栖身之处与高低界限,兼管着肝火这个导火索。
比如孔子的高足颜回,虽身居陋巷,不名一文,有口凉水,有碗白饭吃也觉得很开心;而石崇王恺斗富,偶尔输掉的一方就会觉得颜面扫地,甚至会恨得咬牙切齿,元气大伤了。
不但古人有此心理,今人更是受尊严的控制而让自己显得卑劣和渺小,难以成就大的事业,难以与别人友爱地相处,难以痛快,难以快乐,难以流芳百世了。
我们应该怎样将它控制在一个比较好的范围内呢?

【柏杨先生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南梁国皇帝萧岿前往邺城朝见北周帝宇文邕。

宇文邕设宴款待萧岿,酒饮得半醉,宇文邕亲自弹琵琶,萧岿离座,随节奏跳舞,说:“陛下既然亲弹五弦琴,我怎么敢不像一只野兽!”宇文邕大为高兴,赏赐十分丰厚。

《书经·舜典》上说:“姚重华(舜)弹五弦琴,说:‘咦,敲着石头,拍着石头,百种野兽,争相跳舞!”’两国因强弱不同,萧岿说几句奉承的话,把宇文邕比作儒家系统中的圣君姚重华,使宇文邕喜上眉梢,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但何至卑鄙到把自己比作野兽!

柏杨先生从这个历史故事中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尊严是什么。
在有德行的人身上,尊严大概从来都不曾离开过,比如胯下受辱,穷得没饭吃的韩信。
而在靠逢迎主子的人身上却从来都不曾看见过尊严,就比如刚才那个萧岿,为了取悦强权帝国首脑自愿变成野兽,真是有损个人尊严。

一个人拥有的自尊不是像鱼肉那样可有可无,也不能像巧克力遇到强热就化掉,遇到冰冷就硬起来那样的欺软怕硬。
没有它便无从爱护自己,更无从发展自己。
可是,这个尊严也是要有限度的,不可能“多多益善”。

这个面子,太要强仍会害人害己。

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人,其人思路敏捷,而且不管自己说出的话对或不对,都坚决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他们往往一说话就口若悬河,显得很狂妄,很嚣张,令人很难接受他的观点和建议。
这种人大多是因为太爱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从而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失掉了在人们心中的威信,只落了个“跳梁小丑”的名号而贻人笑柄。

人与人之间理应是平等互惠的,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
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总会激起别人的反感,最终使自己变得孤立无援,别人都敬而远之,甚至是“厌”而远之。

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评价。
都在不自觉地强烈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一个人的谈话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是对这个人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在这种情况下,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长此以往,你说你做得对,他说他办得圆满,双方就会为了各自的面子而明争暗斗,大出其手,还能保得住哪一个能全身而退吗?可见,为了面子太过刚强不是聪明人所为。

《论语》上说:“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人与人相处方式很多,聪明人不会把话说死说绝,而是多给对方保留面子。
例如:“我永远不会办你所搞砸的那些愚事……”“谁像你那么不开窍,如果是我几分钟就做完了。”
如此种种,估计谁听了都会不痛快,人人都最爱惜自己的面子,而这样绝对的断言显然是极不给人面子的一种表现。

李广罢官闲居时,曾在晚上与人到乡间饮酒,夜里回家时经过守护霸陵(汉文帝的陵墓)的亭驿,被守霸陵的尉官呵止,不让通过。
本来对下台的将军似可网开一面,但喝醉的小尉偏要按章办事:“现任的将军尚不能犯夜行路,何况是旧任的!”遂勒令李广停宿在驿亭中。
这下子就得罪了这个鼎鼎大名的英雄。(yipinjuzi.com整理)
不久,匈奴犯境,李广被起用为右北平太守。
耿耿于怀的李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这种公报私仇的举动显露了李广气量狭隘的一面,也有损“飞将军”的美誉,所以后人对此颇有非议。
但换个角度,那个尉官秉公执法尚可以理解,但他当着众兵上的面直呼李广为“旧任”未免就太不给人面子了。
而他栽就栽在了一句话上由于不给人面子而埋下了祸根!

《中庸》说:“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保留他人的面子,这是何等重要的问题!而我们却很少会考虑到这个问题。
我们常喜欢摆架子、我行我素、挑剔、恫吓、在众人面前指责同事或下属,揭朋友的短,有意无意地中伤他人,而没有考虑到是否伤了别人的自尊心。
其实,只要在张口之前先对自己喊声“停”,多考虑几分钟,客客气气地讲几句关心的话,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就可以缓和许多不愉快的场面。

真正有远见的人会在与同事一点一滴的日常交往中为自己蕴涵最大限度的“人缘”,给对方留下相当大的回旋余地。
给别人留面子,其实也就是给自己挣面子。
言谈交往中少用一些绝对肯定或感情色彩太强烈的语言,而适当多用一些“可能”、“也许”、“我试试看”和某些感情色彩不强烈,褒贬意义不太明确的中性词,以便自己“伸缩自如”,是相当可取的。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虚荣感,甚至连乞丐都不愿受嗟来之食,但很多人却总爱扫别人的兴,令朋友、同事、下属面子难保,甚至当场撕破脸皮,以致因小失大祸患连连,得不偿失,掉过头来想后悔都来不及。
倘若此时你网开一面,放他一马,既让人们见识了你恢弘的气度,又能得到他人的感激,这就是对待面子的最高境界。

【走错道路就回转】

尔朱荣和董卓是一对双胞胎,董卓走过的脚步,尔朱荣小心翼翼地踏着前进。
两个不懂政治的粗汉,都必须作出正确的政治决定,结局是可以预期的:害人害己。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河阴屠杀·五三。
年庚戌》把正义和强权压在历史的天平上,看看谁重谁轻;把知识和头脑放在历史的坐标上,看看哪一个走势会比较好。

时间在空中飘荡,取笑着路上留下来的蹩脚汉们出演的闹剧,无论悲喜,一概不值得同情。

为自己选错了位置,站错了队伍,就像关东大汉拈起绣花针一样,注定是要扎破手指的。
可是这个道理讲了百年千年,传了一代又一代,还是有人义无反顾地将其贯彻下去,自寻死路,执迷不悟。
在同辈人中最简单明了的例子就是爱好文科的偏要去学经济;本来能当个学者、高级工的偏要让他考个公务员以期将来能做什么大官,最后无外乎都是一个结局:害人害己。

如果你不大相信,多看看故事警醒一下自己。
尔朱荣的事且听柏杨先生给我们娓娓道来:528年,北魏帝国车骑大将军尔朱荣,派骑兵进入首都洛阳,逮捕胡太后及年仅三岁的皇帝元钊,将其送到河阴。
胡太后见到尔朱荣,对自己的行为百般辩护,反复解释,尔朱荣不耐烦再听,拂袖而去,下令把胡太后及元钊投入黄河淹死。

尔朱荣溺毙胡太后及小娃皇帝元钊后,刚投降尔朱荣的武卫将军费穆向尔朱荣秘密建议,说:“你如果不大肆惩罚诛杀,建立你自己的党羽,恐怕你北返之日,还没有穿过太行山,中央就会发生变化。”
尔朱荣同意,对亲信慕容绍宗说:“洛阳繁华,人民骄傲奢侈成为风气,如果不加以剪除,恐怕永远不能控制,我想利用文武百官出城迎接皇帝的机会,全部诛杀,你意下如何?”慕容绍宗极力反对。
尔朱荣不理,于是请新登极的皇帝元子攸沿黄河西行,抵达淘渚(河阴西北l公里),把中央政府出迎的文武百官引导到行官西北,宣称要祭祀天神。
大家集合完毕,骑兵将其团团围住,尔朱荣斥责说:“天下大乱,皇上死于非命,都由于官员贪污残暴,虐待人民,不能辅佐矫正。”
骑兵万马奔腾,冲人人群,刀锋马蹄怍无情屠杀,自丞相高阳王元雍、最高监察长(司空)元钦、仪同三司(宰相级)义阳王元略以下,死2000余人。

尔朱荣的河阴屠杀不仅葬送了数千条人命,更葬送掉了自己。
他把政治归结于残暴,把强权等同于杀戮,同他那位曾经选错了职业的前辈董卓一样接受着万世的唾骂。
若在当时,他们老老实实做个小民,做个屠户,甚至是做个爽快的皮货商人,或许要幸福很多了。

其实何止是他们两个,南唐后主李煜就适合去当个文学家,李隆基若做个音乐家倒真是和舞蹈家杨玉环天生一对,珠联璧合。
而明王朝就更奇特了,不仅出现了适合当商人的皇帝,还出现了可以成为高级发明家和木匠的皇帝,可惜的是他们都是不以政事为己任,上对不住社稷人民,下对不起自己。

人,要摆正位置,否则就会酿造自己的血泪史。

【天堂的设计师】

上帝绝不对任何幸运的人照料到底,都得人神同工,他自己必须爱惜自己。

【——柏杨《公开的谋杀》】

柏杨先生说,是人,都必须爱惜自己,而不要总奢望依靠外部力量摆平一切,自己好坐享其成。
这样的话,不但自己依靠得失去了主见,丧失了眼光,还自残了那柔嫩的翅膀,过早地折戟沉沙,还有什么志向可坚持,还有什么抱负可以谈论,继而成为人生助燃的动力呢?

圣人孔子早就告诫人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这里的“求”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从积极追求的角度说,是指凡事都靠自己的意思,凭自己的本事和能力。
也就是《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或者如孔子在《子罕篇》里所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成败都靠自己,就是我们在《国际歌》里面所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除此之外,这里的“求”也包括对自己失败原因的分析。
也就是《中庸》里面所说的:“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不怪靶子不正也好,不怪比自己射技好的人也好,总之都是要求从自身找原因。

俗话说得好:“会怪的怪自己,不会怪的怪别人。”
四川方言对那种不会怪自己而只会怪别人的行为更有生动的讽刺,叫做:“人穷怪屋基。”
话虽然俚俗,却合于圣人的雅意。

一个在沙漠中迷路的人渴望生存;一个在生活磨难中苦苦挣扎的人需要生存;一个在时代竞争中奋斗的民族要生存;在青春历程中跋涉的我们更要生存。
生存不仅仅是维持生命,生存也是立足于社会,实现人的价值,靠自己更好地生活,完美自己的人生理想。

人生之路,崎岖漫长,漫漫征途上不会时时有适合做拐杖的树权,也不会时时有愿意停下脚步来拉你一把的人,风雨总会不期而至,寻梦的路上更坎坷。
即使在泥泞中有人扶你一把,但你也不能确定地说谁能伴你走完整个征程。

不要期待别人的给予,那不是自己用汗水换来的硕果。
不要苛求每个人的理解与爱心,因为你无法真正理解每一个人。
别人的脚步注定别人的去处,自己的双脚走的才是自己的路。
失意的时候难免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其实谁又知道他人的欢颜之中同样隐藏着无数苦涩的泪。
也许,心在哭的人无法流泪;也许,看上去坚强的人其实更加脆弱。

艰难困苦抹杀不了顽强的信念,自己的力量能够支撑起一片自己的蓝天,不要指望别人。
朋友,在未来的路上,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一定要靠自己。
不管前方能否风平浪静,不管是否如想象那般甜蜜,绝对不要让自己向困难低头,要勇敢去闯出自己的天地。

两粒种子躺在泥土里,春天到了,一粒种子破土而出。
而另一粒种子说到:“我没那么勇敢。
我若向下扎根,也许会碰到岩石;我若向上长,也许会伤到我的茎。”
于是它甘心待在泥土里。
几天后,它被一只母鸡吃掉了。

同样的种子,同一片沃土,不同的遭遇,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那就是人们常挂在口头的孟子说过的话: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颗种子敢于面对挑战与困境,依凭自己的力量破土而出,开创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而另一颗种子,却害怕挫折与磨难,甘心待在自己的“安乐窝”里,结果埋葬了自己。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看出,困难与挑战虽往往给人以挫折,却也可以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最终却使人堕落而遭淘汰。
有一句话说得好: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写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更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法。

可生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里的我们,是否真正地意识到了生存的危机与挑战?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很难设想,一个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他人身上、时时事事靠别人指点才能过日子的人,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谁若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

幸运和苦难都是生活中的常客,我们凡人不必要究其规律,但苦难和幸运折射出来的风景我们倒有必要观察。
幸运会把卑鄙小人送上高高的平台,并给卑鄙小人涂上一层伟大庄严的色彩,使他们高高在上,可以傲视凡人。
但是正直高尚的凡人靠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在灾难和厄运中就显得更加光耀夺目,万世辉煌,并且得到的是人们最崇高的敬仰。

的确,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立自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郑板桥临终时把儿子叫到床边,说:“我想吃你亲手做的馒头,快做来我吃。”
等儿子匆匆忙忙把馒头做好,端来伺候老爹时,发现父亲早已辞世。
儿子放声大哭,并在床头找到父亲的遗书,上面写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老子,不算是好汉。”

人生最可依赖的是什么?是知识、是智慧、是汗水。
人常说“靠人种地满地草,靠人盛饭一碗汤”。
父母都不可能依靠一生一世,何况他人?因此,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能抛开拐杖独立行走的人,才是智者,是勇士,是懂得珍惜自己,珍惜生命带来恩赐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了所向披靡的精神和勇气,才到达了潇洒自如的高度和境界。

【做个人才你才快乐】

人才,是所有行业——包括政治、军事、在门口摆个地摊,兴废成败的枢纽。
得者兴,失者亡。
即令今天,面对二十一世纪,仍是真理。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二。
七年丁亥》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宪问》)而在另一个地方,他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把这句话又倒过来重复了一遍:“君子病无能焉,不痛人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加上《学而》篇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惧,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真可以说是翻来覆去地说“才”这个话题了。

让一个惜字如金的圣人这样地重复着同一个话题,足见其重要性。
虽说《论语》是学生笔记,可能有重复之处,但既然已经过编辑整理,依然有这么多次出现,那就只有一种理解,就是孔老夫子的确反复多次强调过这个话题,给学生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重复出现也不嫌累赘,而予以保留。

无论别人知不知道自己,了不了解自己,苦练内功、增强才干总是不会有错的。
因为知识本身没有力量,只有化为行动,才有力量,而你身上扎根的知识,是没有任何人可以随便取走的。
它是能力,是资本,是你成功创造事业的关键所在。

“船到桥头自然直”,但事物的法则,永远是用进废退。
如果缺乏生存的技能和智慧,也许船还没有到码头,就已经折戟水中,更何况,码头上的人生是竞争更加激烈的人生。
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得抢占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多一点生存的技能和智慧,从而有能力把握更多的机会。

“学会生存”,是一个人如何发挥潜能,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变化。

适者生存,是大自然颠扑不破的真理。

其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存环境,一个时代的人也都有各自的生存方式。

总之,生存需要智慧,充分运用智慧而谋求生存之道乃生存的最高境界。

机会给了我们,只要练就了真本领,总会被人赏识的,当今社会,英雄不问出处,只问你自己有没有真本事!当你的才能足以支撑住自己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远距离的飞翔;当你的智谋足以擎起整个社会的时候,你就可以遨游天下,来去自如。

所以,做个人才才能拯救自己,做个人才才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幸福。

【爱好改变命运】

盖“人”这个玩意儿,听劝而改变生活方式的不多。

【——柏杨《吸烟戒烟》】

柏杨先生说:人听劝而改变生活的不多。
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固执而闻名于世的人。
一般来说,固执的人都是不愿改变自己本来的想法和计划的,包括自身的爱好。
现在不少人认为“读书无用”,最实际的是权力和金钱。
这是很短视的。
人为何要学习呢?人有别于动物正在于他的文化,如果没有文化,人与兽何别?而文化的传播与继承非要读书不可。

中国文化的奠基人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说明他后来的成就都基于他15岁时立志于学习。
在谈到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时,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爱仁德而不爱学习,那他肯定会被愚昧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那必将被放荡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好信实但却不爱学习,那必将被戕害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好直率而不爱读书,那么他将会被偏激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那么,他可能被祸乱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好刚强而不喜爱读书,那他可能将被狂妄所蒙蔽。

人的好恶从内容看也有高下之分。
献身公众事业,乐于从事对社会、对他人有利的工作,这种喜好是高层次的。
如果一个人所喜所恋所嗜所好的是奇珍异宝,他势必会玩物丧志。
如果一个人贪图的是金银财物,他就会变成一个守财奴。
这种喜好是低层次的。

傅玄的《戒言篇》中说:“夫贪荣重利,常人之性也。
上之所好,荣利存焉,故上好之下必趋之不已,虽死不避也。
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贪荣而重利也,故贵其所尚而抑其所贪。
贵其所尚则礼让兴,抑其所贪则廉耻存。”
是说喜好名利地位,贪图享乐、金钱是人的本性,一般人都是这样。
君王所喜好的,自有名誉、利益在其中,那么臣民就必然会趋之若鹜,追求不已,即使是为此而死也不在乎,也不会回避。
可见君王的喜好对于臣民的影响有多大。
先哲圣人们知道人们都有扬善和崇尚道德的一面,也有贪图富贵名利地位的一面,于是就发扬其好的方面,抑制其丑恶的一方面。
提倡向善向德,那么社会之中文明之风就能够兴起,忍耐住、抑制住贪图富贵功名利禄的一面,那么人人都知廉耻。
可见人的好恶不仅关系到自身,也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的形成。

人有七情六欲.自然也有对事物的喜欢与厌恶之情。
凡是世间美好的东西,人都喜欢,但这些东西毕竟有限,不可能人人都能得到。
凡是那些丑恶的东西,有识之士均在回避,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避开的事情。
个人的好恶也会影响其他的人,尤其是掌握了一定权力和能在社会中起一定作用的人,他们的好恶可以影响一代人,所以应该让自己的好恶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但有时个人的好恶会和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发生矛盾,你喜欢的别人也喜欢,你讨厌的别人也讨厌,那么则必须忍耐住自己的性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好恶是有一定层次的。
出于公心,由于公众的利益而喜欢一件事或一个人,是有德之人,同样,为了公众的理由去厌恶一个人或一件事,他的厌恶是正确的。
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赞赏和鄙视,要正确地加以分析,看看赞赏自己的是什么人,厌恶自己的又是什么人。
如果每每称颂自己的是世上的小人,那么他们对你的喜爱是可怕的,正说明你自身有不少问题。
如果赞扬你的是正人君子,那说明你确实是正直的人。
如果厌恶你的是小人,表明你为人行事是出于公心,你是圣贤。
如果厌恶你的是正人君子,那么你自己就要去检查自己的行为到底有哪些失误之处,引以为戒。

人的情感往往能够左右人的行动。
对人不要过分地表示出自己喜欢或厌恶的心态,不然好恶不忍,会带来灾祸。
人的感情也有一种迁移,这种迁移作用使得人由于喜欢某人某事也连带喜欢和他有关的人或事物。
正是由于这种移情作用,也能使人见物生情,触景生性,不能忘记以前别人的过错或是对自己的侮辱,从而更加厌恶以往的恶交。
这都是不知道什么是人的真正好恶,应该保留哪些爱好,应该厌恶什么事情的结果。

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会激发人的工作热情,让人把工作当作乐趣,而不是负担,因而赚钱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有了精神上的愉悦和物质上的保障,这样的生活的确是没什么遗憾的、好后悔的了。

工作地点没变,你可以换换上下班的方式或乘车路线,如你每天骑自行车,今天你可以乘坐公共汽车,观察一下周围匆匆忙忙的各种表情的人群;工作内容没变,但可以换一种方式看看是否可提高效率,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周末是否全家出去看场美国大片;节假日是否狠心去吃顿大餐,体会一下到豪华场所消费的快感;安排些力所能及的旅游项目,去看看秋叶泛黄显红、万里长城的雄伟;试着动手拆装自行车、电视机,看自己是否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心灵手巧;培养一些适合自己的业余爱好,坚持下去就会发现其乐无穷;搞些可能的投资活动……君子爱财这些财富是特权阶级所独有的,每一文钱都是小民的一掬血泪,或一声哀号、一声叹息,可称之为“凶钱”。

种下凶钱的因,定有凶杀的果。
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毛骨悚然,只有富贵之家的子弟,还在那里乐不可支。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洛阳暴动·五一九年己亥》】

财富有多少才算能满足呢?不管你如何绞尽脑汁,想要获得的,都不过是自己或者别人的血汗。
唯一不同的是,越是贪欲大的人,越想不劳而获。
于是他们铤而走险,利用手中的权力,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要抓紧一切可能攫取金钱,并且为此不惜丧尽天良坏事做绝。
然而结果真的是令人欣欣然了吗?

在观赏了无数历史的循环演出后,柏杨先生为人们总结出这样一句话:“种下凶钱的因,定有凶杀的果。”
因此,对于金钱这个东西,一定要慎之又慎,思之又思。

柏杨先生在品读《资治通鉴》的时候给我们翻译过这样一则故事:北魏帝国末期,皇亲国戚、当权官员互相比赛奢侈。
高阳王元雍,无论官位爵位和拥有的财富都居全国第一,王府房舍,花园猎场,跟皇宫禁苑相差无几。
他有奴仆6000余人,婢女500余人,出来的时候,仪队卫士塞满道路;在家的时候,歌声乐声日夜不断,一顿饭就消费数万钱。
李崇的财富跟元雍相当,但性情吝啬,曾经对人说:“高阳王的一顿饭,够我吃三年。”
河间王元琛屡次想跟元雍斗富,养有骏马十余匹,马槽都用银铸成;门窗上面雕有口衔铜铃的玉凤和口吐旌旗的金龙。
曾经有一次,元琛邀请各位亲王欢宴,酒器中的水晶酒杯、玛瑙酒壶,以及赤虹色的璧玉酒瓶,制作精巧,都是中国所没有的进口货。
元琛同时展示女子歌舞和名贵骏马,以及各色各样的奇异宝物,再引导所有亲王逐栋地参观他的仓库、钱库,绸缎布匹多到无法计数,他回头对章武王元融说:“我不恨看不到石崇,只恨石崇看不到我。”
元融素来自负他的财产,回家后叹息三天,甚至病倒。

读完这个故事,柏杨先生语重心长地对我们只说了两个字:凶钱。

没错,当人们无节制地去疯狂敛财聚富而丝毫没有人情味的时候,他离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难道不是吗?元琛、元融不必说,自古亡国之君大都丧命在了“财”上,而这种“财”,是他们不顾百姓死活搜刮而来的,它们是名符其实的“凶钱”,是送人走上黄泉之路的“冥钱”。

因此,钱财虽是个好东西,但必须谨慎小心对待,以防跌人钱眼挣脱不出来。
那么,对待金钱,我们应当怎样呢?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翻译过来,就是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
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孟子将其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什么是“道”?道即合法之道,通过正常的劳动、付出所得。

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仁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
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
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追求金钱原本是一件挺高尚的事情。
因为财是养命之源,为了生活及生存,我们谁也离不开它。
不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该是每个求财人的正确理念。
道即路也,世上的路千千万万,但世人都知道求财有两条路可走,即正道与邪道。
不错,你选择了正道,努力拼搏,遵纪守法,却可能事倍功半,不但未发财反而破财。
因财耗身,遭受灭顶之灾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屡屡发生,于是有很多人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说产生了质疑,从而选择邪道走下去,却更是一步步迈向黑暗的沼泽地……我们都深知,走邪道的人下场是悲惨的。
为了生存,怎样才能获取应有的养命之源呢?那便是顺命而行,在不与命运相反的方向上努力奋斗,这才是明智之举。

【我们来看看范蠡的故事:】

范蠡助越灭吴后,淡泊江湖来到山东定陶经商,因为他认为定陶是天下的中心,与四方的诸侯国四通八达,货物交易起来十分便利。
范蠡的方法是治理产业,囤积居奇,但是随机应变,与时逐利,而不是苛求他人。

他认为善于经营致富的关键是:能够任用贤人,懂得把握时机。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范蠡三次赚了千金之财,两次都散给了贫穷的朋友和远房的亲戚。
到了晚年,范蠡精力衰竭,把产业委托给了子孙,变成了家族式的企业。
子孙们继承了他的产业,继续滚雪球式地发展,终于有了万贯家财。

范蠡两次散尽家财救助穷朋友和远房亲戚,这种对待财富的恬淡态度,这种仗义疏财的义举,不仅照亮了两千年中国史,也照出了部分富翁们狭小的器量。
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是照出了富翁们皮袍下面的“小”来。
当然,这也告诉人们钱财怎样取得才是正规途径。
怎样做才是正确对待钱物的态度、方式。
只有符合了“道义”,才能真正地富有。

师承不是神明不扬弃师承,中国学术水准就一直倒退,不能跃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