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更高的追求】
奇怪的是连最保守的人也能使自己的追求达到极致。
(《笔记本和散页中的断简残篇》)。
装饰艺术是一种训练方法,文明开化的人用这种方法向自己身上的类人猿进攻。(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
莎士比亚说:“不要讲什么需要不需要,最下贱的乞丐,也有他的最不值钱的多余之物,不让自然享有满足自然需要以外的东西,人的生活将和畜类一样卑贱。”(《李尔王》)。所以,除了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必需品之外,人必须要有所追求,可以是对美食的追求,也可以是对漂亮衣服的追求,不论如何选择,都是对生活品质的向往和对自我灵魂的尊重。
【房子与生活】
街上吵闹得很,斜对面也在大兴土木,正对面不是俄国教堂,而是一些塞满了人家的住宅。尽管如此——单独住一间房子也许是生活的一个前提,单独住一套房子——准确地说:暂时地——是幸福的一个前提。
(《致密伦娜情书》)。
明《增广贤文》云:“广厦万间睡眠不足五尺,良田千顷日食不过三餐。”拥有一个可以让自己独处的空间确实很重要,但当我们拥有了这样的空间的时候,懂得适可而止、知足常乐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做自己喜欢的事】
对于我的写作和我与写作的关系,您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不会再劝我要注意“适度”吧。“适度”已经给人造成了足够的弱点。难道我在我这唯一拥有的一小块土地上还不能使出我全身的力量吗?如果我连这点都做不到,那我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傻瓜!我的写作可能一事无成,那么我也肯定毫无疑问的什么都不是。如果在这一点上我爱惜自己,那么我——正确地说——根本就不爱惜自己,而是摧残自己。(《致菲利斯情书》)。
当你愿意为一件事情牺牲休息和娱乐的时间,乐此不疲,甚至不在乎结果如何,更享受付出的快乐的时候,你就找到了你真正喜欢的事情。如果这件事恰好是你擅长的,那就更加幸运了。
【要有真才实学】
如果一种不正常的、它本身包含着贫乏的、与纯粹不安的存在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的心态,突然促成了一件暂时有局限的、因而必然是强而有力的工作的话,促成自身发展的话,促成发表意见的话,那么就只有一种苦涩的回报。在这个回报里,一种由于只是用所有不是训练有素的力量去承受的获取而产生的骄傲,一种对突然逃逸的学识——因为这学识与其说是固有的还不如说是预感的,所以它特别容易激动——的小小的回顾,最后是四周的仇恨和钦佩,全都混杂在一起了。(《日记》)。
用泥土塑成的身躯,在阳光的暴晒下变得坚硬,同样可以支撑一片小小的天地,只是当大雨倾盆而至的时候,它们便会瓦解崩塌。
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也是如此,他们站在某种机缘巧合的舞台上高谈阔论,但当人们识破了他们的空虚之后,他们便只能自己作自己的听客了。
【坚持原则】
亲爱的外甥!正如你在我们的可惜太短暂的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想必已经认识到的那样,我是一个讲原则的人。这不仅令我周围的人,而且也令我感到很不愉快、很难过,但是我之所以成为我,这一切都应该归根于我的原则,谁也不可以要求我自毁根基,谁也不可以。
(《失踪者》)。
人与人的本质区别不是外在的衣食住行,而是内在为人处世的信念和原则。坚持原则就是坚持自我。
【理解是最好的动力】
我父亲说,卡夫卡曾经几次对他这样说:“倘若没有每个人都因理解而自愿服从的真理,那么每种秩序都只是粗野的暴力,都是迟早要在真理需求的压力下四分五裂的笼子。”(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
从心中发出的力量才持久。交谈、辩论、批评,其目的不在于用话语的力量压制人,而是使人通过话语理解事情的本质和缘由,从而产生自觉遵从的力量。一个明白道理的人,无须督促,也会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还可以更好】
我们论述一篇评述欧洲和平前景黯淡的报纸文章。
“合约最终达成了。”我说。
“没有最终的东西。”弗兰茨·卡夫卡说,“按照亚伯拉罕·林肯的观点,只要没有取得公正的解决,就不能说最终解决。”(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有更美好的结局,但问题在于,愿意为更美好的结局而努力的人太少。
【生活的技巧】
于是,卡尔便整宿整宿地躺在大寝室里他的床铺上,耳朵里塞着棉花,变换着各种各样的卧姿,埋头读书……他在做英语练习时不断向别的孩子讨教,直到他们感到疲倦,不去打搅他为止,从而成功地使别人的干扰往好的方面转变。(《失踪者》)。
与人相处也是一门学问,掌握一些小技巧,才能做到既不伤害别人,又能实现自己的诉求。
【生活不是件体面的事】
从K这方面来说,他很清楚,如果自己过于逆来顺受,就会沦为男教师的奴仆和由他任意打骂的小厮,但是现在他愿意在一定的限度内忍受男教师的颐指气使,因为,虽然现在看来男教师没有合法的资格解雇他,但千方百计折磨他直至无以复加、非人所能忍受的地步,这个人却是完全做得出来的。……其实,这一切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痛苦,它们是生活中那一系列永无休止的细小烦恼的一部分,同K追求的目标相比,简直就算不上一回事,再说他也不是为了过体面、平静的生活才到这里来的啊。(《城堡》)。
与生活死磕到底,是一种勇敢的生活态度,只是,很多人未必做得到。生活不是直线式的前进,有时候需要曲折迂回才能到达目的地,犹如尺蠖,适度地弯曲,才能前进。当我们到达终点时,就会发现,所有的忍耐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财富。
【耐心的力量】
当我们一次在一个清朗的秋日下午,慢慢走过落满秋叶的园子时,卡夫卡博士对我说:“耐心是应付任何情况的巧妙办法。人们必须和一切事物一起共振,热衷于一切事物,同时又必须平静耐心。不能弯曲,不能折裂。
只能克服,始于自我克服的克服。人们不能逃避这一点。逃避这条轨道就是崩溃。人们必须耐心地吸收一切,耐心地成长。胆怯的自我的界限只有用爱才能突破。人们必须在我们周围沙沙作响的枯萎死亡的树叶背后看见幼嫩鲜亮的春绿,耐心等待。耐心是实现一切梦想的唯一的、真正的基础。”
这是卡夫卡博士的生活准则。(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
耐心背后蕴含着持续的生长力量。一粒种子,在黑暗的泥土中,萌蘖、生根、成长。它默默地吮吸水分,吸纳养料,积蓄成长的能量。耐心,是黑暗中的不懈努力,是“十年磨一剑”的厚积薄发。我们要把希望寄寓在奋斗着的生活中,并耐心等待成功的到来。
【独处的魅力】
独处的时候有一种永远也不会失灵的超越自己的力量。
我内心的东西跑出来了(暂时只是表面的),我准备将更深的东西挖掘出来。我内心中一种小小的秩序开始形成,我不再需要什么,因为杂乱无章伴随着平庸之才乃是最可恨的东西。(《日记》)。
独处,是给自己一次安静沉思的机会,是对自我的重新建构。人在沉思中,最容易接近自我。他在反复中追索灵魂,剔除恶、积蓄善,剥离表面的浮华、沉淀具有生命价值的东西。经过独处,人学会过滤,留下纯净的、自己所渴望的自己。
【第一判断总是不可靠的】
人们还是得牢牢记住,第一个判断总是不可靠的,人们不可以因此而使自己所有今后的判断陷于混乱之中,如果人们想凭借着它们的帮助在这里继续生活下去的话。
(《失踪者》)。
第一判断往往靠的是感觉而不是理智,因此,第一判断常常是不太可靠的。未经理性检验的判断,不能作为生活的信念和准则。
【用理智考验热情】
我告诉卡夫卡,我父亲不同意我学音乐。
“您乖乖地服从吗?”他问。
“哪里!”我答道,“我有自己的头脑。”
卡夫卡很严肃地看着我。“通过自己的头脑最容易失去自己的头脑。”他说,“我这样说,并不是反对您学音乐。正好相反!只有经受理智考验的热情才有力度和深度。”(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
人对自己进行判断时,基于热情,往往不够客观。
此刻,一颗理智的头脑,才适合做评判的标尺。
【抓住灵感】
如果有什么出色的事情竟然走到你的脑子里的话,那么过了一夜它又会离你而去的。(《日记》)。
灵感是位很高傲的客人,如果第一次光临的时候没有受到很好的接待,它就不会再来第二次了。瞬息的灵感,是内在精神与外在努力碰撞的结果,然而,它却如昙花般易于消散。所以,当灵感光顾的时候,抓住它,人生或许就会大不同。
【切勿急躁冒进】
如果一件事已经深思熟虑了很久很久,那么即使考虑还没有完结也会出现这种情形:在某个事先无法预见事后无法找到的地方会闪电般地突然冒出一个解决办法,这办法虽说多半是正确地了结了那件事,但无论如何总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城堡》)。
所有人类的错误无非是无耐心,是过于匆忙地将按部就班的程序打乱,是用似是而非的桩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来。(《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
《礼记·经解》云:“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人在做决定的时候,切勿急躁冒进,而需“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方向错了,一个人努力越多,离成功就越远。
【择必有“止”】
情况是这样的,当时让我在两个房间里挑一间,一间设备齐全,有一张较窄的床,另一间除了这张大床外只有一个盥洗台。我挑了有大床的房间,卧室嘛,床总是最主要的啦!哎哟,谁要是有福气能伸直手脚舒舒服服睡个好觉,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睡得香的人来说,躺在这张床上简直就赛过神仙。(《城堡》)。
《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谓“知止而后有定”,意思是说,知道了人生的目的之后,才能选择正确的方向。选择方向在明确目的之后。人才,用于治国,择贤;卧室,用于休息,择静。择必有“止”,方可不失。
【分清主要和次要】
等他带着剧烈的头痛回到银行时,却获悉别人已经决定让他第二天去陪意大利客人。拒绝这一次任务的愿望十分强烈,尤其是他应该干的事与业务丝毫没有联系,这只是对一位外国同行应尽的社交义务而已。诚然,这项义务十分重要,但K觉得对自己无关大局,因为他知道,他只有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才能保住自己在银行里的位置,工作做不好,即使意大利人发现他是一位极其出色的陪同,也毫无意义。(《诉讼》)。
每天清晨醒来,睁开眼睛,我们知道有很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我们被琐事绑架着前行。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生活简化。生活并不要求我们做好每一件事,也不要求我们事事完美,只要我们做好了主要的事情,就是最大的成功。
【因小失大】
新年过后,一个年轻人毫不犹豫地租下了我隔壁那套面积很小且空着的住房,而我却傻头傻脑地,迟迟没有把它租下来。它也是由一个接待室和一间办公室组成,此外还有一间厨房。——本来,正室和前室对我是很有用处的——我的两位秘书小姐有时候已经感到负担过重——可是,那间厨房对我有什么用处呢?这个小题大做的顾虑,导致了我让其他人拿去这套住房的过错。
(《邻居》)。
因为玉石上一个芝麻粒般大小的瑕疵而丢失了一块美丽的玉石,是多么得不偿失的一件事情啊!
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我忍受着头疼,就这样从一个坚决的决定到另一个同样坚决的、然而截然相反的决定。而所有这些决定都生气勃勃,都会迸发出希望的和一种令人满意的生活的火花,这种后果之令人困惑比起那些决定之令人困惑还要叫人气恼。我像子弹一般从一个决定飞向另一个,汇聚起来的激动来自我的斗争中的士兵、旁观者、子弹和将军,这种激动令我浑身颤抖。(《致海德维希.W》)。
是的,已下了决心,但今天才下决心。其他的人只是很少时候下决心,然后在很长时间享受下决心后的愉快。我却是不停顿地下决心,次数之多,活像一个拳击师,只是我以后不会打拳击,这是实话。(《致海德维希.W》)。
古语云:“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志向、决心,是一只不停奔跑的兔子,若无恒定的方向,最终无法到达终点。我们是否把过多的时间放在了方向的抉择上,而从没有朝一个方向跑到终点的毅力和勇气呢?
【信念不能停留在语言上】
把相信正确地分配给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信念。一种信念,不能在得知它的瞬间让它咝咝作响。拿出信念来的责任感,不能随便转移到言语上去。不能让言语偷换信念,是言语的吻合还是信念占上风,尚未决出胜负,良好的相信也还未做出其间的取舍。这样的言语始终还会根据不同的情况,或是把这样的信念夯入土中,或是将之挖出来。
宣布并不见得是对信念的一种削弱(也不用为此而抱怨),但却是信念的一种弱点。(《第三本八开本笔记》)。
没有人仅仅获得这种认识便满足了,而一定要努力将这种认识付诸实施。(《第三本八开本笔记》)。
一个人在语言中成就了国王的事业,犹如一个乞丐在梦中把自己幻想成国王。只有付诸行动的理念,才具有真正的价值。语言上的狂欢,并不能转化成生活中的幸福。行动,才是真理!
【小水坑里练不出强水兵】
人们学习水兵的生活不是通过在水坑里的练习,人们大概即使通过在小水坑里进行过量的练习也无法变成水兵。(《日记》)。
一个人,只有在大海中搏击,才能成为真正的水手。幻想中的英雄壮举,犹如纸上谈兵的国之良将,都是建筑于流沙之上。《汉书·董仲舒传》有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有投身于真正的生活,才能获得真实的生命。
奇迹在显处,努力在暗处卡夫卡的脸上闪出一丝笑意,但片刻之间笑意消失,嘴角只留下一道严峻的皱纹。他说:“奇迹与暴力只是无信仰的两极。人们消极地期待出现指路福音,为此耗尽了他的精力,而福音永远不会到来,因为恰恰由于期待太高,我们把福音拒之门外:或者人们急不可耐地抛弃一切期待,在罪恶的杀戮中度过他的一生。两者都是错误的。”
我问:“怎样做是对的?”
“这才是对的。”卡夫卡不假思索地说,一边指了指门口附近跪在一个小祭坛前面的一位老年妇女,“祈祷。”(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
被动地等待奇迹和完全不相信奇迹都是错误的。奇迹是不会毫无来由地从天而降的,而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得来的。当你惊叹别人的伟大或蔑视自己的平凡时,那个“只求耕耘,不问收获”的祈祷者,却在默默无闻中成就了奇迹。奇迹在显处,努力在暗处。
【不要避重就轻】
广告牌前虽然站着许多人,但是它似乎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兴趣。有那么多的广告牌,广告牌没人信了。何况这张广告比一般的广告更令人难以置信。不过它主要是有一个大毛病,广告词中对报酬只字未提。哪怕报酬只要有那么一点儿值得一提,广告肯定就会提及的,它不会把最吸引入的东西忘掉的。艺术家没人愿意当,但是人人都愿意为自己所做的工作得到报酬。(《失踪者》)。
有时候,说话做事,更需要直切主题,直抵中心。
在中心边缘绕圈子,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引不起别人的兴趣。
【站稳脚跟】
“您听着,您不想在这个饭店里弄个差事干干吗?”女厨师长问。
“很愿意。”卡尔说,“可是我的知识少得可怜,譬如我连打字都不会。”
“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女厨师长说,“也许您暂时只得到一个小小的职务,然后您就得争取通过勤奋和谨慎步步高升。不过,不管怎么说,我总觉得,在某个地方站住脚跟总比到处闲荡要好些,要可取些。我觉得您不适合到处闲荡。”(《失踪者》)。
况且,这一点他一再在心里默默念叨,做什么样的工作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压根儿在某个地方长期站稳脚跟。(《失踪者》)。
草木只有扎下根之后,才能茁壮成长;人只有寻得了保证生存的立足之地,才能开始好好地生活。
【立在雨中等日出】
大雨倾盆,你面对大雨而立,让铁的光束穿透你的身体,在欲冲走你的水中滑行,但要坚持住,就这样坚持地等待着那不知何时突然涌来的太阳。(《日记》)。
生活如激流行舟,不进则退。“向后退的人常因为他们胆小或懒惰而落到接近水底的地方”(莎士比亚《暴风雨》)。,在激流中,如果你寸步难行的话,那么就保持坚守的勇气。激流退去,阳光必将普照大地,在黑夜与白天交接的黎明,你可以骄傲地抬头迎接新的一天的第一缕阳光。
【庸人自扰】
我明白,假如有人在一座丑恶的大墙前面站了几年,而这座墙毫无坍塌颓废之意,这个人就会感到疲乏。但这堵墙是为它自己担忧,为花园担忧(如果有一个花园).而你却怒火中烧,打哈欠,头疼,不知何去何从。(《致奥斯卡·波拉克》)。
但你却要我根本别牵挂你,要我让感情作一番长途散步而变得既疲乏又满足,而你自己却不断地自寻烦恼,为了冬天可能会冷的缘故,在夏天就给自己穿上裘皮大衣。(《致海德维希.W》)。
很多时候,我们是被自己的想象所拖累或吓倒的。
【不要自我施压】
通过赋予一种过大的责任或者干脆所有的责任,你便是自找压力。(《第四本八开本笔记》)。
很多时候,压垮我们的并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对最后一根稻草的恐惧。我们赋予自己过重的负荷,而忽略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世界和我们自己一起踩踏着我们。如果不能让世界抬起脚,那么,请让自己抬起脚吧!适度地放过自己,才能身心舒畅,才能更好地体味生活。
【不待扬鞭自奋蹄】
他觉得督促职工特别勤奋地去工作既无必要又无用处:
谁要是不是通过自己的理智去竭心尽力地干,那么在他看来谁就不是一个好帮手,谁就无法平静地运作从而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在商店中站住脚,会强烈地感觉到自己不配待在这里,以致他不会等待被解雇,而会主动辞职。这事会发生得很快,从而既不会给商店,也不会给这个职工带来多大的伤害。(《笔记本和散页中的断简残篇》)。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没有雨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孩子才需要在他人的督促下完成作业,真正成熟的人则能做到“不待扬鞭自奋蹄”(臧克家《老黄牛》)。。
【现在与未来】
一个只为未来操心的人,比只为当前操心的人更不能防患于未然,因为他连为当前操心都没做到,而只是为其延续操心。(《第四本八开本笔记》)。
人应该思考当下,只有当下才是改变未来世界的基石。朱自清在散文《刹那》中写道:“事情已过,追想是无用的;事情未来,预想也是无用的;只有在事情正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捉它,发展它,改正它,补充它:使它健全,谐和,成为完满的一段落,一历程。历程的满足,给我们相当的欢喜。”
【未雨绸缪】
这项建筑不是草率动工的。在破土前五十年,在整个需要围以长城的中国,人们就把建筑艺术,特别是砌墙手艺宣布为最重要的科学了,一切其他技术,只要与此相关的,一概加以赞许。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在孩提时候,两脚刚刚能站稳,就在老师的小院子里,被命令用鹅卵石建造一种墙。记得当时老师如何撩起长袍,朝这堵墙冲来,当然一切都推倒了,由于我们的墙造得太单薄,他把我们训斥得这样严厉,以致我们号哭着四散跑回父母身边。这件事的本身是微不足道的,但很能反映那时的时代精神。(《中国长城建造时》)。
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朱伯庐,在传世名作《治家格言》中有言:“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很多事情,是要提前做好准备的。
【主动与被动】
在法院第一次审理我父母的离婚案以后,我去看望弗兰茨·卡夫卡。我当时很激动,很痛苦,因此态度不公正。
我诉了一番苦以后,卡夫卡说:“您要冷静耐心。您尽管让坏事发生好了。您不要逃避。相反,您要仔细观看。您要用主动的理解代替被动的接受刺激。这样您就会应付这些事情。人只有经过自己的微小才能到达高尚。”(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
面对不可更改的事情,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情,不要被动地接受事情的安排,应该去分析和理解事情的本质,变被动力主动,寻找破解的途径。泰山崩于前,或者琐事来临,都要主动地接纳事情,泰然地处理事情,如此才能成长。
谁该负责任?
这是个古老的笑话:我们抱着世界抱怨说,是它抱住了我们。(《第四本八开本笔记》)。
不知是城门出口还是入口太窄,反正他那辆运家具的车过不去。他把这归咎于他发号施令的嗓门太弱。这是他生活中的痛苦。(《第四本八开本笔记》)。
一件事情失败,一定有它失败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应该寻找失败的原因在哪里,但很多时候,我们却找错了“负责人”:明明错在自身,我们却匆忙地责怪外在条件;明明事不关己,我们却归咎于自身。学会理性地寻找失败的原因,我们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化魔鬼为天使】
我非常尊重你的痛苦,像对每个陌生人的痛苦一样。可是有一点,您也许弄错了,每个人心里都有咬啮着他的魔鬼,破坏夜间的安宁,这说不上好坏,这就是生活,谁没有它,谁就不是活人。那么,您心里诅咒的是您的生活。这魔鬼是那种您已获得的材料(而且归根到底是一种奇妙的材料),现在您应该用它做成点什么。……布拉格卡尔桥上的一座圣徒雕像下有一副浮雕,可说明您的故事。这位圣徒在那里种一块田,犁上套着一个魔鬼。它虽然还很愤怒(也即过渡阶段。只要不是魔鬼也满意,就不是完全的胜利),龇牙咧嘴,偏着头,用凶恶的眼光睥睨着它的主人,拼命卷紧尾巴,可它到底被架上了轭具。那么,闵策,您不是圣徒,也不应该是圣徒。如果您所有的魔鬼都来拉犁的话,这完全没有必要,或许还是令人遗憾和悲伤的事。不过,对大部分魔鬼来说,拉犁是好事,而且是您利用它们做的大好事。
(《致M.E.》)。
魔鬼和天使的区别只在一念之差。自负是魔鬼,自信就是天使,野心是魔鬼,雄心就是天使,它们的区别不过是心的强弱罢了。将自负变成自信、野心变成雄心,驾驭内心的魔鬼,化魔鬼为天使,才能有所成就。
【活着就有希望】
入的处境,我想,比工作的处境更受到我们的关心。为什么不呢?活儿总是可以重新干过的,只不过是花点钱的问题,让钱见鬼去吧,可是如果一个人完蛋了,那就意味着一个人完蛋了,就会留下寡妇,孩子。我的上帝!所以每一个关于建立新的安全设施、新的减轻工作的设施、新的舒适条件和享受的建议,我们都特别欢迎。(《新灯》)。
在小说《白鹿原》中,主人公白孝文有一段内心独白:“好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心软一下熬不过去就死了,死了一切就都完了。”
【工作与身体】
“我来了。”老板说,但当他正要迈开短腿爬上地窖台阶时,他的妻子已到了他身边,紧紧攥住他的臂膀说:“你待着吧。要是你执意要去,就由我上去。想想你今天夜里那个咳嗽样儿吧。为了一桩买卖,何况那只是一桩想象中的买卖,你就不顾老婆孩子,牺牲你的肺不成?我去。”(《铁桶骑士》)。
有人说:“你可能在工作中被替代,但不可能在家庭中被替代。”别人可以代替你的工作,但不能代替你的身体和你在家庭中的作用。不能被替代的才是最珍贵的,所以,不要借口工作忙,忽略自己的身体,忽略陪伴家人的美好时光。
【学会休息】
在25岁之前连片刻的时间都没有懒散过的人是十分令人遗憾的,因为我相信,赚的钱带不到坟墓里去,而懒散掉的时光却是会被带去的。(《致海德维希.W》)。
你知道吗?我度过了可恶的一周,办公室里事情多得做不完,也许从现在起将一直这样了,不错,人要对得起他的坟墓,再加上别的事,以后我会告诉你的,简而言之,人们把我像一头野兽一样撵来撵去,由于我根本不是野兽,所以我会多么劳累就可想而知了。(《致海德维希.W》)。
为梦想而奔跑,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但“奔跑”更多的是一种修辞,是一种心灵坚持不懈的状态,而不是肉体的狂奔。适当地停下来让身体休息,才能有更充实的生命力。正如法国诗人龙萨在《当你衰老之时》中写道的:“生活吧,别把明天等待,今天你就该采摘生活的花朵。”尽情享受生命,才是对生命最高的尊重!
【犯困的权利】
不必了,你大可不必为您犯困向我道歉,为什么要道歉?人的体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恰恰是这个限度在任何时候都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世界就是这样不断调整、纠正自己而保持平衡的。这的确是一种巧妙得一再令人难以想象的安排。(《城堡》)。
这东西外表看上去像是困倦,实质上则是一种固若金汤的安适,一种固若金汤的平静。譬如人到中午时都感觉有点困倦,这正是顺乎自然的、幸福愉快的一天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啊。(《城堡》)。
打开开关,机器会一直运转下去;而当人疲倦的时候,则必须停下来进行适度的休息,这是人的权利。身体的运转规律像地球重力一样,约束着我们。尊重身体,就是尊重自然神圣的法则。
【奢侈的睡眠】
可是对我的讲话方式,他报之以微笑:“是的,您是对的,这样一个夜晚,我肯定不会在床上睡着的。请您想一想,要是我独自一入睡在自己的床上,多少个幸福的想法会被我用被子扼杀,多少个不幸的梦想会被我用被子加热。”(《一次战斗纪实》)。
我睡得很沉,并没有做梦。月落和日出都无法把我唤醒。即使我已经醒来,我又平静下来。我对自己说:“你昨天很辛苦,所以要爱惜你的睡眠。”于是我又重新睡着了。(《嬉戏或无法生活下去的证明》)。
小时候,我们总是要在父母的催促中才愿意上床睡觉;长大以后,我们倦容满面,却因为繁重的作业而迟迟无法休息;步入社会,我们痛苦地发现,夜深人静之时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日益成为一件困难而奢侈的事情了。
【杜绝恶习】
我们谈论抽烟。
我说:“我认识的大多数小伙子为了造成自己已经成人的感觉而抽烟。这种荒唐事,我从来没有跟着干过。”
“这一点您得感谢您父亲。”卡夫卡博士说。
“是的。”我赞同他的看法,“就像我父亲那样,人们无须模仿成年人的愚蠢习惯,就能成为成年人。”(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
沾染恶习只需要几分钟,戒掉恶习却需要一辈子。
【锻炼身体】
我的世界通过寂静变得越来越贫穷:我总觉得我有一种特别的不幸。我没有足够的肺部力量(这是象征的具体寄托)来把世界的多姿多彩吸入我体内,而我的眼睛告诉我,世界显然是多姿多彩的。(《致马克斯·勃罗德》)。
打个比方:天平的一头是我的身体状况,而其他所有的一切则在天平的另一头,总有一天,这天平会失去平衡,而且结果不明。或者是健康一边强大得将另一边高高抬起,上面所有的一切都被抛得无影无踪,或者是健康这一头坚持不住了,被抬了起来,并被天平另一头的东西所消融。最后孕育出一个幽灵。(《致格雷特·勃洛赫》)。
强壮的身体才能寄寓雄伟的事业。古马其顿国王亚力山大大帝拥有庞大的帝国,却英年早逝,他在离世前,命令部下在棺木的两侧留上两个圆孔,以便把他的双手伸出棺外,以此告诫世人:若无生命,人生便两手空空。
【生命的呼唤】
永恒的童年时期,又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那其实是非常好想象的,生命的壮丽是围绕着每个人并总是在它完全的充实中准备着的,但却是遮蔽着的,在深处,看不见,在很远的地方。但它并不是敌视地,不是勉强地、不是没有感觉地存在那里。如果人们用正确的话语、正确的名字呼唤它,那它就来到你的面前。这是魔术的性质,这魔术不是创造,而是呼喊。(《日记》)。
从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起,我们便开始了生命的呐喊。我们演奏着激情、勤奋、善良、仁慈、劳动的乐章,来迎接我们生命壮丽的一刻。在默默无闻中,在激流澎湃中,在山野中,在密林中,我们实践着生命的伟大。呐喊来自内心深处,它是人生的力量。
【人的局限性】
他是地球上一个自由的、有保障的公民,因为他被拴在一根链条上,这跟链条的长度足够他出入地球上的一切空间,但其长度毕竟是有限的,不容他越出地球边界半步。同样,他也是天空中一个自由的和有保障的公民,因为他也被拴在一根类似的天空的链条上。他想要到地球上去,天空那根链条就会勒紧他的脖子:他想到天空去,地球的那根就会勒住他。(《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
人必须承认其不可突破的局限性,比如地球的引力、肉体的生命、不可侵犯的法律制度、神圣的道德规则等。局限性,既是限制,也是保护,它是把双刃剑。
它限制狂妄的我们做出过分的举动,也防止别人过分的举动伤害到我们。
【生活的痛苦】
我提请弗兰茨·卡夫卡注意关于赔偿问题的一篇长文。
他对报纸看也不看,向外伸了一下下唇说:“从根本上说,这些问题都非常简单。真正困难、真正无法解决的是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述的问题,因为它们是以全部生活的难题为其内容的。”(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
能说出来的痛苦,都不是真正的痛苦。
没有爱,怎么活我告诉他,在战争的最后一年,我所住的街道的小伙子们到齐斯卡山郊游,在铁路向上升高的拐弯处,他们跳上缓慢行驶的货车,从敞开的煤车上往下扒煤,然后跳下车,把煤搂到一起,装进带去的口袋背回家。我的一个同学名叫卡勒尔·本达,斜眼,是一位劳苦一辈子的女佣人的儿子,他跳车时被卷到轮下,碾得粉碎。
“争取人生必需的温暖总是非常紧张的。”卡夫卡说,特别强调了从我的叙述中借用的那些话语,“这里关系到生与死的抉择,因此人们不能只当旁观者。灌木丛或树木都不能保护我们。我们不是齐斯卡山。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跌到车轮下。弱者、贫者比有足够燃料的强者、富者更早。可以说,弱者常常在被轮子碾轧以前就垮了。”
我点点头:“这一点千真万确。……他本不想偷煤,可是别的孩子都笑他,他什么也没带回来时,母亲曾用地毯拍揍了他几次,他这才去偷。”
“您说对了!”卡夫卡说道,“您的同学小本达不是被货车碾碎的,而是早就被没有爱、没有温暖的环境碾碎了。通向灾难的道路比最后的结局还坏,而且也只能这样,没有别的可能。”(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
有些人自杀,有些人杀人,他们都是对生活失望透顶的人。但他们失望的对象不是自己,也不是客观的生活条件,而是这个没有温情的社会。
【意想不到的矛盾】
犹太教法典里的一位拉比有着在这种情况下非常虔诚的原则,即不从每个人那里接受任何东西,甚至是一杯水。但现在碰到的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拉比想结识他,并请他吃饭。要拒绝这么一个人物的邀请,那是不可能的。第一个拉比因而沮丧地上了路。可是因为他的原则是如此强而有力,一座山移在了这两位拉比之间。
(《日记》)。
生活中充满着各种难以预料的矛盾。一个人的善良也可能成为另一个人前行路上的绊脚石。当遇到矛盾时,其最佳的解决途径是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
【现实与幻想】
人不应该指望现实以外的生存环境,因为不现实的生存环境并不存在。(《致菲利斯情书》)。
为了应付对现状的不满,人们往往会为自己设想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他寄希望于并不存在的幻梦,来安慰今天受伤的灵魂,这犹如用明天的财富支付今天的粮食。可惜的是,我们无法把自己偷渡到明天。抛弃幻想,努力当下,才是正确的抉择。
【相同的圈子】
社会生活在圈子里进行着,唯有尝过痛苦滋味的人才能互相理解。他们根据他们痛苦的性质组成一个圈子,并互相支持。他们沿着他们圈子的内部边缘轻声走动,互相谦让,或在拥挤中互相轻柔地推移。……在相同的圈子里,人们知道的事情也总是相同的,那里没有安慰者超过被安慰者的一种思想情绪。他们的交谈因而只是想象力的总结,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愿望的汇流。有时候,一个人朝地上看,而另一个人则盯着飞鸟,他们的交往就是在这样不同的情况里进行的。有时候,他们统一在信仰之中,两个人头挨着头向高处无限的远处望去。只有他们共同低下脑袋,相同的锤子落在他们的身上,他们对他们处境的认识便显而易见的了。(《日记》)。
我们只有在人群中,特别是在跟自己有共同经历的群体里,才能感受到被认同、被关心的快乐。
【苦难是共通的】
我们周围的一切苦难我们也得去忍受。我们大家并非共有一个身躯,但却共有一个成长过程,它引导我们经历一切痛楚,不论是用这种或那种形式。就像孩子成长中经历生命的一切阶段,直至成为白发老人,直至死亡……我们同样在成长中经历这个世界的一切苦难(这同人类的关系并不比同我们自己的关系浅)。(《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
苦难是每个人必经的历程。承认自己的脆弱,尊重每一个人的苦难,用怜悯之心对待每一个人的灵魂,是我们与他人握手言和的最佳方式。
【个体决定群体】
“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是文献和见证。”卡夫卡严肃地说,“一个民族有书里所描写的那样的男孩子太好了,这样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这也许并不取决于单个的人。”
“相反!材料的性质是由原子里的电子数决定的。群体的水平取决于每个个体的意识。”(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
当我们抱怨社会信任缺失、集体不文明的时候,是否想过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社会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个体构成的,其实,我们更应该抱怨的是我们自身。改变世界,要从改变自我开始。
【长生不老的秘诀】
弗兰茨·卡夫卡让青年人着迷。他的短篇小说《司炉》充满了温厚和感激之情。…一“这篇小说充满阳光,情调开朗,里面充满爱,虽然根本没有谈到爱。”
“爱不在小说里,而在叙述的对象里,在青年身上。”
卡夫卡严肃地说,“青年充满阳光和爱。青年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能看到美。这种能力一旦失去,毫无慰藉的老年就开始了,衰落和不幸就开始了。”
“难道老年就排除任何幸福的可能吗?”
“不,幸福排除老年。”他微笑着向前低下头,仿佛他要把头藏到高耸的肩膀之间似的,“谁保持发现美的能力,谁就不会变老。”(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
俄国作家果戈理在小说《死魂灵》中写道:“今天一个热情如焚的年轻人,如果看到自己到了暮年的画像,也许会惊骇万分,慌忙后退的。所以,当你们向温柔的青年时代告别,跨入严酷的、使人心肠变硬的成年的时候,你们要把人的全部感情带着上路,可千万不要把他们在中途失落了,不然的话,往后就找不回来啦!
那等待在前面的老年阴森可怕极了,无论什么东西它都不会归还给你们的!坟墓要比它仁慈一些,在坟墓上还会写着:某人安葬于此!可是,在失去人性的老年的冰冷麻木的脸上,你们可什么也别想看到啊!”
老年,和岁月无关,而是内心深处温情和爱的缺失。心中长存爱,眼中长存美,这就是“长生不老”的秘诀。
【做个“可爱”的人】
如果谁在这个世界之内爱他人,那么这与在这个世界之内爱自己相比,既非更不正当亦非更正当。剩下的只有一个问题:第一点是否做得到。(《第三本八开本笔记》)。
谁若弃世,他必定爱所有的人,因为他连他们的世界也不要了。于是他就开始觉察真正的人的本质是什么,这种本质无非是被人爱。前提是,人们与他的本质是相称的。(《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
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认可和关爱,但要想达到这样的状态,首先要学会爱他人、爱世界,唯有如此,你才会“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