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院 感染内科主任 侯金林
据了解,全球的肝癌人群中,中国就占一半,而一半以上的肝癌发现时已是晚期。在我国,八成的肝癌是因为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肝炎病毒感染者合并脂肪肝,可使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肝癌有症状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2 岁的大学生小张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返乡创业,带动村民组建果蔬基地,经过多年努力,产业和生活都过得红红火火。最近村里有著名肝病专家下乡义诊,小张凑热闹做了一些免费抽血化验和检查,结果被告知有肝硬化和脂肪肝,急忙到当地医院查腹部超声,发现肝右叶有一巨大软组织肿块影,住院后做肝穿刺病理检查确诊是肝癌。
原来,小张十年前就查出来是乙肝病毒感染“小三阳”,当时查肝功能、病毒载量都正常后就没复查,平时也能吃能睡,除了腹围日益增长,没感觉身体有其他异常。这次检查才知道,肝炎已经发展到肝癌的地步了。
著名传染病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教授指出,肝脏似“忍者神龟”,是个“沉默”的器官,即便受到损伤,也会“默默承受”,等症状表现出来时往往已经晚了。
预防肝癌,关键在于早筛早诊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在2016年 5 月的世界卫生大会上发布了《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2016-2021)》提出了消除病毒性肝炎对公共卫生威胁的具体目标,即到 2030 年,将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下降 90%,将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下降 65%。
中国政府代表作为 WHO 成员国参与了此次会议,并且承诺在我国积极推动和实施该全球目标和防控策略。侯金林对此指出,肝癌是导致病毒性肝炎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提升肝癌的早诊率,降低肝癌患者的死亡率是实现WHO 宏伟目标的关键问题。
诊断肝癌时的疾病分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治疗的疗效。经手术切除或肝移植术后的早期/极早期肝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长超过5年;相反,晚期肝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不足1年。
可惜的是,在我国,仅有不到30%的患者能够及早发现、及早诊断,从而及早接受切除或肝移植的治疗。对于肝癌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治疗疗效,提升生存率的关键。
“彩虹计划”有助提升全民肝癌早诊率
针对目前我国肝癌早诊率低这一关键问题,侯金林教授领衔全球大规模临床研究,创建并验证了一个适用于各肝病种、各种族的肝癌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aMAP评分)。aMAP评分由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小板、白蛋白和胆红素水平这5个常见的检验指标构建而成,可准确预测肝癌发生风险,并可识别出一半以上的极低风险人群,从而显著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节省医疗资源。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南方医院肝病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彩虹计划”公益项目,该项目将在全国1000家医疗机构,超过100万慢性肝病人群中进行aMAP评分评估,筛选出肝癌高风险人群,并进一步联合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筛查技术,制定个性化的筛查策略,以期提升我国全民肝癌早诊率,最终降低肝癌相关死亡率。
脂肪肝患者要注意定期进行肝癌筛查
除此之外,侯金林还提醒,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及肥胖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患病率迅猛增长,已超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脏疾病。每10个中国人,大约有3个可能被诊断为脂肪肝。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及长期大量饮酒“催生”脂肪肝。
候金林主任表示,脂肪肝在初期可逆,置之不理也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或直接进展为肝癌。年龄较大、肥胖、糖尿病是脂肪肝患者发生进展性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及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美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正逐渐成为肝癌的主要病因。其脂肪肝患者的肝癌年增加率约为9%,且生存期较乙肝、丙肝患者更低。
这与脂肪肝患者疏忽了早期对肝癌的筛查和诊断,发现肿瘤时已为晚期有关。因此,重视脂肪肝的防治,除了需要控制摄入量、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保持合理的体重、规律作息,必要时应用药物治疗外,还需要注意定期进行肝癌筛查。对于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患者,专家建议应每6个月进行1次肝癌筛查。
(通讯员 李晓姗 邓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