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激酶

浏览 14

丙酮酸激酶也称为丙酮酸零转称酶和磷酸丙酮酸激酶,主要是糖酵解过程中的限速酶之一,临床上分为L型和M型两种同工酶,M型主要分布在骨骼肌、脑组织、心肌和肝脏等组织,L型主要分布在肝、肾和红细胞内。丙酮酸激酶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一种酶。

1.正常值:丙酮酸激酶的正常值为28.3±12.8U/L,主要是通过丙酮酸激酶法测定所得,不同试验方法得出来的数值会有所差异。

2.临床意义:丙酮酸激酶的数值异常变化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大约在两个小时左右丙酮酸激酶的活性逐渐升高,在22到24小时,活性达到最高峰,在48到72小时后,会逐渐的恢复正常。由于丙酮酸激酶的活性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较高,所以在临床上常用于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的时间和程度。

丙酮酸激酶的数值升高和活性升高还见于患有淋巴肉瘤、髓性白血病、宫颈癌、霍奇金氏病、肌原性疾病的病人。患有先天性非球型细胞溶血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红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的病人,丙酮酸激酶的活性会有所降低,而由于每种疾病具有其特异性,所以丙酮酸激酶降低的范围也有所不同。

3.测定原理:丙酮酸激酶的测定原理主要包括荧光斑点试验和丙酮酸激酶活性检测。当二磷酸腺苷存在时,丙酮酸激酶会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使之转化为丙酮酸,辅酶I还原型存在时,丙酮酸会被LDH转化为乳酸。如果在辅酶I还原型上进行荧光标记,那么有荧光的辅酶I还原型就变成了没有荧光的NAD,一般情况下荧光会在20分钟以内消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