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卫义:在西藏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浏览 14

2019年12月28日,由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主办,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广州东部心血管危急重症研讨会”在广州隆重召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心内科副主任梅卫义教授受邀参会。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近两年参与了两支援藏国家医疗队,旨在将广州东部优质医疗带到藏区。2018年9月份,梅卫义教授参与了东院的首支援藏国家医疗队。今年8月中旬,他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赴西藏边坝对口支援医疗队队长,前往条件艰苦的西藏昌都边坝县人民医院。梅卫义教授以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以及甘于奉献的精神,斩获了第五届“羊城好医生”的称号。

在会中,梅卫义教授在会中接受了医联媒体的采访,积极分享援藏的心得和体会。

高原地区的居民更易发生心脏病

梅卫义教授介绍,高原性的心脏病是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们容易发生的一种疾病,是由于高原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引起的。它主要和缺氧导致的红细胞增生、血容量增多以及缺氧对心肌的直接损害有关,包括多种。

1、刚刚进入高原早期容易出现肺水肿,尤其是在高原一段时间,出了高原后,短期再返回高原时更容易发生。这种肺水肿一旦发生可以致命,要紧急治疗并尽快脱离高原地区。

2、在海拔3000m以上居住半年以上的人会出现红细胞增多,从而加重心脏负担。缺氧对心肌的直接损害可引起心脏增大,最终可能导致心力衰竭。这种心脏改变要回到平原后半年到1年才能基本恢复。

3、高原性的高血压跟本身的高原缺氧有关,治疗起来也是比较困难的。由于肺部血管结构已经改变,回到平原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恢复。

4、少数人容易出现栓塞,包括肺动脉栓塞。

打算前往高原地区一段时间,应如何保护心脏

对于打算前往高原地区一段时间的人,梅卫义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1、一些药物可能对于心脏具有保护作用,包括红景天、诺迪康等,可增加心脏对缺氧的适应情况。

2、最好逐步上高原,不要一次性去海拔很高的地区。身体素质好并不能保证不发生高原反应,特别是急性肺水肿。

3、平时的锻炼也非常重要,可以提高缺氧耐受性,也可以改善心肌的心率变异性,对适应高原也有一定的好处。另外,不要熬夜、抽烟、喝酒,不要做引起明显耗氧的活动,对心脏的保护也比较明显。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于援藏,梅卫义教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西藏边远地区偏僻落后,尽管已经基本实现小康,但医疗水平仍然落后,设备、人才的缺乏以及交通的不便都给援藏医疗队带来了不小的考验。

“最重要的是,我们想培养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医疗队。”梅卫义教授坚定地说,“当地医生专业底子相对较薄,亟待提高,因此在做临床工作的同时,要重点培训当地医生的专业水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