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患胆囊癌,生命只剩3个月!所幸这家医院帮他“逆天改命”

浏览 18

今年41岁的雷先生在去年12月份被诊断为“胆囊癌”,在广州当地一医院就诊期间,被告知预期寿命不超过3个月。这一消息对雷先生和家人来说犹如一道晴天霹雳。今年4月份,雷先生辗转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外科就诊。医院副院长、胆胰外科刘超教授仔细阅读雷先生前后的CT/MR检查资料及病理报告,认为肿瘤恶性度较低,手术可以给雷先生带来“生机”。

5月27日,刘超教授团队为雷先生实施了“零输血”扩大右半肝脏切除手术。术后雷先生恢复良好,并于6月8日出院。

被告知生命只剩3个月,他的命运被这样“改写”

雷先生回忆,自己在去年12月份的时候因为右上腹疼痛数天,在广州当地一医院就诊后被诊断为“胆囊癌”,几天后接受了手术。但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家属被告知肿瘤已属于晚期,侵犯肝脏、胃及结肠,无法手术切除,于是中止了手术。更让雷先生绝望的是,医生告诉他,这种晚期胆囊癌的预期寿命不到3个月。

出院后,由于春节的原因以及其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同时由于对于自己“生命期限预计3个月”的结论感到心灰意冷,雷先生一直未外出就医。

(术前MR见胆囊区巨大占位)

到了4月份,眼看“3个月期限”过去了,雷先生决定再试一试,他慕名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刘超教授通过仔细阅读雷先生就诊前后的CT/MR检查资料,认为肿瘤在上次手术后的这几个月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明显局部进展或者远处转移,提示该肿瘤恶性度较低,手术切除后的效果应该较好。“经过认真评估后,我们认为应该给患者一个手术机会。”

根据临床指南,如此大的胆囊癌需要行右半肝脏切除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而雷先生术前测量残余左侧肝脏只有标准肝体积的38%。为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刘超教授团队与介入科专家合作,为雷先生进行了右侧门静脉栓塞。由于肝脏80%的营养来自于门静脉供血,通过栓塞患侧肝脏的门静脉,增加保留侧肝脏门静脉血流量,可以使保留侧肝脏体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增大。

栓塞术后三个星期再次测量左肝体积,已增大到标准肝体积的50%。5月27日,刘超教授团队为雷先生实施了胆囊癌根治术,切除了右半肝脏及一部分左侧肝脏,清扫了腹腔淋巴结。雷先生术前有轻度贫血,术中出血约200ml,手术实现“零输血”。

(手术切除的大体标本)

实现“零输血”手术,以“工匠精神”为患者护航

受疫情影响,献血者减少,临床用血紧张的程度加剧。刘超教授介绍,胆胰外科近期开展了多台肝脏半肝及以上切除手术和多台肝移植手术,均实现了术中“零输血”的目标。如何才能实现“零输血”手术呢?刘超教授表示,关键在于三个方面——术前精确预演、术中精细操作和多学科协作。

首先,术前的精确评估、手术规划及预演,为手术做好充分准备。在住院期间,刘超教授多次与放射科教授一起研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通过三维重建等新技术,让患者肝脏内外的血管走行及分布情况一目了然,对切肝过程中需要离断哪支血管等做到心中有数。在手术前多次预演术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发生的问题,制定完善的应对方案。

其次,术中正确的手术策略以及精准解剖、精细操作,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刘超教授团队采取了“擒贼先擒王”策略,先分离并切断了供应右侧肝脏的肝右动脉及胆囊周围数支粗大的侧枝循环血管,阻断了切除侧肝脏的血液供应,减少了术中创面的出血。在切肝过程中,对于每一支血管均先精准显露,结扎后离断,避免了以往手术“先出血再止血”的问题。“手术过程中精细耐心的操作,体现了医者的‘工匠精神’。整个手术时间虽然较以往增加了1个小时左右,但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刘超教授说道。

(术后刘超教授(左二)及团队为患者查房)

最后,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全方位保障患者手术安全。术前,院方多次组织放射科、麻醉科、肿瘤科、介入科、输血科及消化科等多个科室医生参加多学科讨论(MDT)。在手术过程中,经验丰富的麻醉科医生通过精确的液体管理、血压控制及低中心静脉压技术,有效地减少了术中出血,增加了麻醉过程的安全性。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胆胰外科主任 刘超教授

(通讯员:张阳、刘昕晨)

专家简介

刘超,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胆胰外科主任、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获中国和德国双医学博士学位,擅长肝门部胆管癌、巨大肝癌、胆囊癌、胰腺癌、肝内外胆管结石、胆管系统先天性畸形、门静脉高压症、急慢性胰腺炎、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尤其擅长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复杂肝胆胰手术和肝移植手术。

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