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依赖心理不可有 父母有效应对策略要备齐

浏览 5

孩子成长在青少年阶段,父母一般都比较头疼,因为青少年普遍比较叛逆,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不愿意什么都听父母的,但是此刻的父母千万不要选择放纵青少年,不去管束他们,不然青少年真的很容易养成不健康心理,比如说青少年网络依赖心理,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青少年网络依赖心理都有哪些表现形式。

青少年网络依赖心理的表现形式:

1.网络成瘾。

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简称IAD),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一般都陷入一种不能控制自己的境地。他们以上网为生活中的最大乐事, 对网络有较强的依赖性。一旦离开网络, 他们就变得烦躁不安。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经历都浪费在网络上。

2.网络孤独。

所谓网络孤独是指因过多地使用网络进行交流, 而在现实中产生交际能力下降, 导致孤独。由于这种网络交流不断强化了网上行为, 把上网者的兴趣、热情引向虚拟世界, 致使对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越来越不适应, 甚至产生厌恶、逃避, 难于定位自己在现实中的角色, 最终只好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寄托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3.网络焦虚。

所谓网络焦虚是指因网络行为而引起的严重心理冲突。过度沉溺于网络中的青少年都会有紧张、抑郁、恐惧、挫败感等情绪体验。比如因上网荒废了学业, 面临考试不及格带来的留、降、退学的现实所引发的心理冲突; 因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与学校纪律抵触(如旷课要受纪律处分)引起的心理冲突; 学生因上网整日生活在虚幻的网络世界而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导致与同学、朋友关系疏远的心理焦虑等。

4.网络放纵。

所谓网络放纵是指上网用户有意用自己的网络行为干扰他人的网络自由, 或通过网络载体损伤他人的情感、情绪[6]。网民的网络放纵行为, 通常是由于他们的不健康心理使然。网络的虚拟性可以满足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体验的各种情绪、情感, 做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做的事,体验各种在现实世界中属“另类”的情绪、情感。如果任其长期任这种心理发展下去, 会导致在现实世界中角色混乱, 出现双重人格分裂。

5.网络犯罪。

所谓网络犯罪是指以网络为犯罪工具或犯罪对象, 实施危害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损害他人正当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如果长期任此情况发展, 上网者现实生活中角色将发生错位, 人格发生扭曲,形成多重性格, 甚至危害社会。

青少年网络依赖心理的应对策略:

1.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互联网毕竟不是可卡因、酒精或尼古丁,青少年对它的沉迷大多是由于自我放纵和缺乏自我控制。因此,如果我们了解到互联网为何能吞噬我们的大量时间,我们就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对此加以控制。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应该认真审视自己的现实生活,认清自身的需要和应解决的真正问题,培养直面人生的态度,致力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求需要的满足和解决问题的出路,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2.建立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建立健全的网络法律规范与伦理导向机制,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净化网络信息,建立心理学网站,重视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网络成瘾问题来源于网络,应积极利用网络来解决问题,应该多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网站,开辟心理知识、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栏目。为宣传普及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知识,为满足人们对心理知识的渴求,同时为许多想寻求心理帮助但又不愿寻求医生帮助的人提供帮助途径。

3.学校要为青少年营造宽松的成才环境。

学校应全面地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价值观的教育,努力提高与健全青少年的鉴别能力、自控能力,最终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青少年的理性自觉,学校应加强有关网络指导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养成使用电脑和上网的良好习惯。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升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适应能力等心理素质。对有网络成瘾倾向者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如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和培训的形式,使青少年学习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和行为方式,获得归属感,摆脱对网络的单一依赖。此外,学校应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尤其是正常的异性交往机会,引导学生在各项有益的文体活动中培养高雅的品位和修养,发展和完善人格。

面对青少年叛逆期,父母不论是选择坚持严格管教青少年,还是选择放纵青少年都是不适当的方法,尤其是面对有网络依赖心理青少年,父母要选择良好的应对策略,有效的对青少年心理进行纠正。当然,学校为青少年营造宽松的成才环境也非常重要,在青少年每天都需要面对这么大的学习压力外,为孩子营造宽松的环境对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