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你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可以增强您的职业适应性,让您不输在起跑线上;兴趣,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您的潜能,提高您工作的快乐感。
您想有个成功的人生吗?请选择兴趣吧,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兴趣比天才更重要!”
“外语”永远成了梦
个案1:前年,学生小黄填报志愿时想“无论如何,先挤进名校大门再说”,于是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外语专业,而改选了冷僻的护理专业。
她如愿以偿地考进了某一流名牌大学,但在该校护理专业读了一年后她发现,所学的知识对她来说枯燥无比,很难掌握。
她申请转系,学校告知她:“成绩必须达到年级前1名才可能转,而且不能转到英语系。”
小黄硬着头皮日夜苦读,终于成功转到了中文系。虽然学中文比学护理有意思了,但小黄却发现,由于自己基础差,学起来还是很吃力。她说:“早知如此,当初不如报一般大学的外语系了!”
点评:小黄感到护理专业“枯燥无比”、“很难掌握”,在于她没有兴趣去了解这个专业。
进入陌生专业,通过学习,也很有可能会产生兴趣,但这要比一开始就有兴趣偶然得多。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对于在校生转专业有不少限制,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考生填报志愿时千万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转专业”上。
味同嚼蜡想改行
个案2:28岁的小张当年填报志愿时想“环保”是世界性的大问题,学这行,以后肯定好就业,就填报了某重点大学的“环境资源管理”专业。
哪晓得学起来才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的知识一点也不感兴趣,学不进去。好不容易毕业了,也对口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做起来味同嚼蜡,内心倍感压抑。
现在他想“读研”转行,想想自己都快3岁了,也不知自己的事业,何时才能真正开始。
点评:专业与职场一衣带水,相关相连,高考填报志愿,其实是人生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如果报错专业,就很可能像小张这样导致职业脚步的紊乱。
个案3:小孙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认为和计算机有关的专业比较时髦,就把它填在第一志愿了,毕业时才发现,这行人才济济,只有人才尖子才能找到份较好的工作,于是他改行想去做销售。他性格外向,多才多艺,善于交际,他认为自己肯定适合这一行。
在人才招聘会上,他专门往大型公司和企业的营销部门投送简历,可是众多的公司都一致拒绝了他的求职简历:你是IT专业的,怎么跑来应聘我们的销售经理呢?至今他连一次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点评:只有对某种专业感兴趣,才会对该种专业的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并积极地思考、探索和追求,而不会像小孙那样,看到就业难,就立刻转变职业方向。
即使他应聘上了自己感兴趣的销售岗位,他也会做起来很吃力,因为他缺少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据了解,现在单位很重视知识根底,对来应聘的生,还会查询其本科学的是什么专业。
个案4:小彭高中毕业时,因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就听父母的意见,填报了法学专业。
学起来才发现,他对法学不感兴趣,虽然强迫自己努力学习,但是学起来总是感觉很吃力,每次考试都是费尽心力才勉强过关。毕业时,听从就业指导教师意见,应聘到报社当上了摄影。因为他的业余爱好是摄影,大学4年,他摄影技术大有长进,作品多次在学校举办的摄影大赛中获奖。
从理科到文科,一开始他感到非常吃力,连图片说明也写不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后,他的采访能力和文字功底大大提高,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成绩并不比科班出身的摄影记者逊色。
点评:预测职业生涯的成功和失败,兴趣、价值观、动机等情感性倾向因素,对职业生涯的适应性都有影响,在这些因素中,又以兴趣所起的作用最大。
如果从事感兴趣的职业,能发挥全部才能的8-9%,而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如果没有兴趣,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3%。
很多人都会像小彭那样,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兴趣是什么,最好进行一下心理测评。
(责任编辑:zx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