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人都需要深度思考

浏览 7

什么是深度思考?怎样做到深度思考。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在工作中忙碌着。其实我们可知道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了稳定生活;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有些人可能在工作中早已疲倦,但为了生活,会努力拼命地工作。有时候只是为了工作效率,可能忘了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这就很多人缺少的深度思考。什么是深度思考我们如何做到。

向大家介绍一位小编的写作经历:前些天,有个媒体采访我。他们问我:你平时写作是什么状态,写一篇文章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我告诉他们:从我开始动笔算起,到文章完稿,大概也就三个小时左右。但是我花在思考上面的时间,比这多得多。

写文章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确定选题和素材。

这个阶段,我会筛选出一个有用的选题,并从自己的知识库中,搜集相关的材料,逐一溯源,构建出一个原始的素材池。

这项工作一般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聊天、散步时,只要某句话、某个刹那,能够触发灵感,将几块碎片拼在一起,我都会立刻停下来,将它分析整理清楚,记录下来。

第二个阶段,是文章整体框架的构思。

这个阶段,我会从素材池的材料出发,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反问自己:这个假设成立吗?能够解释现象吗?为什么?背后有什么样的原理?

然后,再通过对材料的深入探索和分析,一步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假设。如果有需要,就继续搜集新的资料。

通过这个步骤,逐步从头到尾推演下来,最终得到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

这个逻辑链条要足够强大,以什么为标准呢?能够经受得住我自己从各方面对它的质疑。

芒格说过一句话:我觉得我没资格拥有一种观点,除非我能比我的对手,更好地反驳我的立场。

这也是我在构思、写作时的一条铁律。

这个阶段耗时多久呢?可能需要四五个小时,甚至更多。

所以,我的一篇文章,单论撰写,只耗费不到三个小时。但这背后,从选题,到论据,到逻辑,整个时长可能是十几个小时。

这就是一种深度思考。它指的不是长时间的思考,而是去深入探求事物背后的原理和逻辑。

一直以来做事的方式,是不是太快了?

为什么很多人都是埋头苦干,看不到这些可能性呢?原因很简单:对大多数人来说,深度的思考,是一种奢侈品。

我们要么没有时间去思考,要么有时间,但却在我们的消磨和打发之间,被我们抛弃。我们大脑的本质是什么?是一个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从而调整我们的认知和行为的机器。它有一个本质的需求,就是持续不断地吸收外界的刺激。并通过激活奖赏回路,来使我们获得愉悦感。

想一想,最使我们难以忍受的是什么呢?不是疲劳,而是无聊。因为无聊,意味着缺乏新鲜感,意味着应激和唤醒水平的下降。所以,我们的大脑,本质上是排斥深度思考的。

一方面,深度思考要求投入大量的精力,这会耗费大量的认知资源,但却无法得到短期的反馈。另一方面,思考是一种内部的行为。当我们进行思考时,我们跟外界的联系是被阻断的,我们接收不到外界的刺激。

所以,我们宁愿用各种方式,将空出来的闲暇时间填满,也不愿意去进行反思和思考。因为这些不断袭来的新鲜刺激,能够不断让大脑产生愉悦感。

不妨回想一下,在你终于抽出一部分闲暇时间的时候,你会怎么做?你是会用来思考,还是用来刷朋友圈、刷知乎、打王者荣耀,把它们打发掉?很少有人会选择前者,因为前者是一种需要克服本能的行为。

然而,如果你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最终抵达答案,那种瞬间的颤栗和喜悦,是难以言喻的那一刻,你会有一种感觉:一扇大门在眼前打开,一道光射了进来,一切都变得明亮。

我们不需要消磨时间,我们永远有事可做。

但这种状态,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难以实现。为什么呢?因为,许多管理层和老板,都会要求员工工作饱和,甚至「溢出」。在他们的认知中,工作是不应该包含「思考」的,你要做的,就是干活。

但凡一项工作占用的时间稍稍长了一点,但凡被发现在思考,随着而来的,就是工作不饱和。慢慢的,我们会开始感觉到,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因为手上的事情太多,我们要做的,就是赶紧把它们都解决掉。这就是很多人的症结所在。

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会按照最熟悉的路径去执行,用最熟练的方式解决问题 —— 简而言之,就是路径依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快速腾出手来,去做下一个项目。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呢?我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熟练,但从来没有真正突破自己。

我们并没有成为行业专家,只是成为了一个高级的执行工人。

我跟很多互联网企业的经理、总监聊过,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视野其实很狭窄。很多人还在用几年前的思路去执行,对行业的新变革、新工具,充耳不闻。

这种情况是怎么造成的?无非都是在工作的时候,一味追求快速、饱和,让自己像齿轮一样跑起来,让执行走在思维前面 —— 并经过长时间的强化,所固化下来的结果。

他们的能力其实是不具备可迁移性的,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便会手足无措。但这种模式,本质上,是无法真正提升工作质量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是在一直重复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边际效用是非常低的。

简而言之,我们是在不断缩减把事情做到80分的时间,提高性价比,但从来没有试图去把事情做到100分。而后者,才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公司,能够出类拔萃的标志。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实现价值的提升呢?

1. 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哈佛商学院的教授 Leslie Perlow,做过一个实验。

她说服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三大咨询公司之一)的一个项目组,允许他们的成员,可以在每周的工作日中,挑选一天不用上班。他可以在家里工作,可以休息,可以思考,不用受到团队和客户的束缚。

起初,这个实验吓坏了所有人。包括公司高管和项目组在内,每个人都很紧张。因为这对这家公司来说,有可能造成数以百万计的损失。

但结果是什么呢?不但客户的满意度提升了,对项目组成员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灵感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当然,这个实验未必能够推广,但它起码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忙」,其实未必真的有效率。

明尼苏达大学的教授 Sophie Leroy,在一篇 2009 年的论文中,提出了「认知残留」的概念。

她认为:当我们被分配到多项工作时,这些工作会停留在我们的思维中,我们会在潜意识里想着「如何把它们做好」,从而抢占了我们的心智资源。

这导致什么呢?我们花在每一项工作上面的注意力会降低,难以进入专注状态,更难以实现「心流」,真正把工作做好。

Sophie Leroy 认为,未完成的任务,会争夺你的注意力。你会容易走神,时不时陷入无意识的分心(ruminations)。严重的话,可能造成焦虑。

简而言之:我们希望在短时间内做到更多的事情,但导致的结果,就是每一件事情都做得不够好。

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就是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并深入地去练习和思考,将它做到极致。

所以,无论多忙,我也建议你,每天抽出至少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不受外部干扰,摒弃所有杂念和琐事,专注在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面,去深入地思考和练习。

很多人认为,上班就是为了挣钱,下班后还动脑子,多累啊,休息娱乐不好吗?

但我要告诉你:你的一天里面,其他的时间都是被动的,只有这段真正聚焦、专注的时间,才是你这一天最有价值的部分。

否则,你就只是在谋生而已。

2. 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很多人反复执着于同一个问题,找不到答案,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思考,是不得法的。

举个例子。我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怎么办?

我不知道我擅长什么,怎么办?

我不知道可以做什么工作,怎么办?

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根本没有思考,二是思考了,但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真的进行过思考,那其实是不应该有开放性问题的,你应该能够将它们转化成封闭性问题。

因为,所有的开放性问题,其实都可以通过思考,一步步缩小范围,重新定位到关键信息。

你会知道,自己需要获取什么信息,来解答这些问题。

比如:XX行业有哪些基础岗位,一般有些什么要求?然后再对比自己的条件。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封闭性问题」。

这就是一种思考的方法。

同样,前面讲过的假设驱动,以及我自己常用的外部化,视觉化,也是很有效的思考方法。

这些不同的方法,会在后面的文章和训练营里面,逐步向大家讲解。

3. 不断反思和复盘

复盘思维的重要性,提到多高都不为过。

为什么呢?因为,你所有的经验和教训,只有通过复盘,进行整理,把它们内化成自己的能力,成为自己的本能,才算真正获得了提升。

自我提升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从行为中获取经验,再通过复盘,去修正下一步行为,周而复始,不断迭代向上。

那么,如何更好地复盘呢?

很重要的一点是:复盘时,要针对一个点,不断地追问为什么,直到没法再继续深入为止。

例如:

为什么今天的工作没有做好?

因为没有事先弄清楚标准流程。

那么,你就应该继续追问:为什么没有事先弄清楚标准?是因为没有时间,还是自己不够重视,还是不知道如何获取相关信息?

如果是不够重视,那么,为什么不够重视?我在执行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我是通过哪些因素来判断优先级的?是这些因素不正确,还是我对这项工作的理解不到位?

诸如此类,一步步深入,剖析自己的信念。

这样,你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接下去,就是把原因,转化为行动,记入笔记,时时翻看,提醒自己。

坚持这几点,并逐渐内化成为习惯。

你会发现,深度思考是有力量的。

它将稳健而坚决扩大你的认知边界,不断推动你上升。

什么样的状态是深度思考,我们如何做到深度思考。希望能够对你有所感悟。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为了工作做得快,尽快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只求于速度。今天老板让你把这个任务必须在下班前完成,你不敢违背,就加快速度,却不知道如何做的更好,不去思考把工作效果做的更好。现代人很多在工作中,在生活上缺乏思考。文中讲到如何做到深度思考,希望对你会有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