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杀死老师 师生矛盾如何巧化解

浏览 7

  网友在论坛上爆料称,事发2013年9月14号上午11点,有一个学生在上课时间玩手机,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把他的手机拿走,并叫他去老师的办公室谈话,学生无法接受老师的话,于是拿起水果刀刺向老师,导致老师死亡。

  死者是化学老师、80后,女儿未满周岁。

  案情事发前玩手机遭老师批评

  临川二中校办公室主任熊海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案发当日8时左右,学生正在上第一节课,雷某曾到该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办公室反映和班主任孙某有矛盾,随后,该副校长将孙某一起叫来协调,进行了约半个小时的说服教育,其间两人很平静,未出现激烈争吵。熊海水称并不了解师生具体有何矛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都很简单,老师要求严格,学生不听话”。

  上午第四节课时,命案发生。“当时其他老师都在上课,办公室没人,否则也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熊海水表示,“师生离开副校长办公室后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也不知道,要等公安机关调查。”

  据熊海水介绍,死者孙某1981年出生,2008年从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临川二中工作,担任化学教师,女儿未满周岁。

  临川二中高三年级主任黄清云向记者证实,被杀害的孙老师为高三(30)班班主任,化学老师,已经有5年从教经验。他说,雷某平时成绩一般,孙作为班主任,见到雷同学有一些上课玩手机等不良的表现,“然后就说了他一下。”

  印象学生称老师极少发火

  毕业于临川二中,现在南昌上大学的张扬(化名)曾是孙老师的学生。张扬说,2008年他刚上高一,而孙老师也刚研究生毕业到班里教化学课。高二时,因为他选择了文科,就没继续上孙老师的化学课。

  张扬说,当时学校分“零班”、“快班”和“普通班”。“零班”是成绩特别拔尖的班级,整个年级有4个,自己所在的“快班”在年级有10个。班上的化学成绩在年级排名偏上。

  “孙老师大概有1米75高,身材高瘦,平时对学生还是比较客气,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虽然偶尔会生气,但是极少发火,印象中并没有过打骂学生等情况。”张扬说。

  张扬说:“这是他刚从教的情况,现在具体怎么样就不太清楚了,高一分班之后就没再和孙老师联系过。”

  分析学校高压管理或为根源

  据临川二中官方网站介绍,该校创办于1978年9月,1996年1月经江西省教委全省重点完(高)中办学水平评估组考核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同意,由普通中学晋升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 该校曾有90人被清华、北大录取。

  “只要第一年高考考不上,就会送到临川。那里的学校特别高压,经常考试,听说还根据成绩来排位置。我有很多同学都在临川一中、二中复读过,然后考上大学。”一位南昌籍的应届毕业生告诉记者。

  “该校和临川一中是高考应试名校,每年几乎囊括了北大、清华在江西的一半指标,但靠的是什么?吸收外地生源,强化魔鬼训练,苦读苦教苦送,终于出事了。” 供职于江西教育期刊社的编辑方心田在其微博上如是分析。

  如何解决师生矛盾

  当师生发生矛盾的时候,老师一定要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要一触即发,要有一种处事不惊的大将风度,用理智驾御情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们教师也没有必要因孩子一时的不敬、一次的恶作剧或一次的冲动等,耿耿于怀;孩子总归是孩子,成长必然伴随着错误,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宣泄效应”,它启示我们: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思想和精神保持轻松愉悦,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比如,有的老师,一听到学生背后说自己坏话,就火冒三丈怒不可扼,甚至对全班学生一通很批,其结果只能使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更低,造成师生关系的更加紧张,久而久之,发生个别学生的当面顶撞现象,就在所难免了。而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干脆顺水推舟,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给自己提意见,然后和孩子们坦诚交流,虚心接受、耐心解释,大度、豁达、平和、理智的心态,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也就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尊敬和爱戴。

  矛盾发生后,老师要静下心来思考解决方法而不宜急于采取行动,要尽可能选择一个更为合适的时间、以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机会、感悟的机会,也给学生一个改正和提高的机会。心急的老师在发生师生矛盾的时候,便急于解决,或高声训斥学生拍桌子瞪眼的,或找学生家长告状,或把学生交到政教处。可是大部分敢 于和 老师发生矛盾的学生决不会就这样轻易臣服,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大多是因此而产生。其实,师生之间不可能有什么根本的利益冲突,不论什么事情,如果自己能解决的,就不要再扩大到学校,更不要去找家长。如果轻易采取一些过急的方式,几乎没有任何的教育效果,反而常会把事态无端扩大,不好收场。

  老师在事后处理问题时,千万不要盛气凌人、责骂训斥,而要善于和学生沟通,用真诚的态度询问分析,要对学生显示出最大的尊重和耐心。一位教育学家说:“儿童身上没有任何东西是需要教师严酷对待的,如果儿童心灵中出现了毛病,那邪恶首先要靠善良来驱走。”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如果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想一想,不仅可以理解学生过激的行为,更能够让自己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更加利于问题的解决。成功的教育都在于激发心灵的力量;师生真心交流是化解矛盾的灵丹妙药。

  另外,老师在处理矛盾的时候,还要把握好批评的尺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此,老师在解决这些矛盾的时候要宽容为怀,就事论事、点到为止,不要和学生斤斤计较,更不能上纲上线。有一次,我 和 老师们聊起XX同学没有完成作业的事情,结果好几个老师说到了,这个孩子故意 和 老师作对,品质怎么怎么败坏。这种思维方式,非常令人担忧。这个一没偷二没抢三没骗的十二岁的孩子品质能恶劣到什么程度?不就是作业没有按时完成吗?其实这也是一件很正常的现象。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办?训斥?惩罚?讽刺?显然,这些做法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查其没完成作业的原因:是由于偷懒还是忘记,是不想做还是不会做?事实证明,大多数孩子不完成作业的原因是后者,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会!只有找到了这个真正的原因,我们才能采取一些真正帮助孩子补救知识缺陷的措施,而不至于只会盲目地批评职责,给孩子贴上品质恶劣的标签。老师的过度批评,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抵触情绪。

  心理频道小编温馨提示:当师生发生矛盾的时候,老师一定要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要一触即发,要有一种处事不惊的大将风度,用理智驾御情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编辑:樊雪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