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朋友圈3天可见,此等心理需要深思

浏览 8

本文专家:唐义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应用心理硕士,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最近,关于#超1亿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话题,纷纷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很多人戏称现在还保持朋友圈全部可见的人,可能是不知道怎么设置三天可见,也可能是微商。

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的人也是各有各的理由,有人觉得过去的自己黑历史太多、有人不希望他人过多地介入自己的生活、有人只是想自己看起来更有神秘感……

我们身边也会听到类似的对话——

“你朋友圈三天可见,咱俩还有加好友的必要吗?”

“你觉得没有,那就没有吧。”

朋友圈是维护“中距离关系”的社交工具,身边的朋友无法见面时,朋友圈是能够让我们和关心的人保持联络的重要方式。但是,也就是在这个时代,朋友圈三天可见也成了用户喜爱的社交屏蔽功能。

那么,其背后有什么样的心理动因呢?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看。

朋友圈三天可见,是一种社交保护行为

复杂的人际关系,会给人社交压力,压力值升高了,自然会触发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激活了本能中的“战或逃”反应,大多数人会选择隐藏自己的个人信息,不愿意将自我的情况展示给别人,这是一种出于社交安全感的考虑。这其实无可厚非,因为社交安全感的基础是人际距离,全方位展示的朋友圈,会有过短的人际距离,从而给自己心理上造成一种不稳定感。

有时候,很多不法分子都是在朋友圈中获得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继而给朋友圈的主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国外的研究显示,一些有恋童癖的惯犯是会在孩子家长的朋友圈中获取受害者信息的。所以,如果单从社交安全感的角度考虑,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朋友圈只显示三天”,其实是一种朋友圈管理。

长期隐藏朋友圈,可能会隐去社交存在感

一个朋友圈只显示三天的人,其内心的潜台词仿佛是:“我最近过得很好,但是我没准备好让你们知道我的过去!”这给人一种他有意在隐瞒什么的错觉,其社交人物设定是让人琢磨不透的。

有时候这种隐藏朋友圈的距离感会给人一种安全感,甚至会让你得到一种通过社交距离而产生的“人际势能提升”错觉,但说白了,其实就是高冷。

高冷范

但是,就像约翰·多恩说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依赖于社交赋能的时代,隐藏了朋友圈有可能会失去用自我呈现换取社交货币的机会。任何一次在社交场合中的撤退,其实都在切断自己和身边朋友的情感链接,当你在社会媒体中隐去时,你可能就失去了线上社交中的存在感。

隐藏朋友圈,也可能会失去自我认识的机会

当我们在朋友圈中隐去了过去的自己时,同时也失去了一次自我认识的机会。

心理学上有著名的“乔哈里视窗”理论,通过“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这两个维度,依据人际传播双方对传播内容的熟悉程度,将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又称隐藏区)和未知区(也称封闭区)。

隐藏的朋友圈是一种对自己的刻意隐藏,是一种社交媒体上的单向沟通,这逐渐会扩大成自己的盲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把自己的生活和观点拿出去接受检验,也就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行为的对错。封闭了自我,也许会得到暂时的安全,但扩大了盲区。

相反,开放的朋友圈,是在缩小自己的盲区,朋友圈的评论就是来自他人的反馈。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不断接受他人反馈,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各种新的可能性。

即使过去的朋友圈会有一些“黑历史”,也不妨进行适度的展示,成熟的人应该敢于让身边的人见证自己的成长。如果涉及到了隐私不能展示,也可以用朋友圈分组的办法来管理。

在日常的朋友圈管理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不秀下限,保证朋友圈的纯洁性

朋友圈中类似“是中国人就转”这样的内容,一点开难免是传谣造谣,发这种朋友圈无疑在秀智商下限,应及时清理掉。不要把朋友圈当成宣泄情绪的领地,一时冲动发出负能量的朋友圈。

尽量保证朋友圈内容调性和你的社交人设一致,要防止“人设杂糅”,给人一种一身多职,不靠谱的感受,更要防止“人设崩塌”的情形。

在朋友圈精耕细作,持续输出

持续输出是建立朋友圈个人品牌的关键所在,一次性的、简单的建立认知是不够的。在信息纷杂的今天,人们的记忆很容易在信息洪流中退化,你必须得持续地输出和传播你的品牌标签才可以。朋友圈打造的本质是对你想影响的人,进行认知建设,让人们接受你的定位,所以,在你的表达和宣传要恰到好处、切中要害。

守住底线,让真诚成为社交标签

现如今,个体已经不能再靠投机取巧取胜,信息的流动比以往更为透明,每个人都曝光在互联网之内。想要在人前闪光,踏踏实实地把事做好才是王道。

想要闪光,就要拒绝投机,裹着事实前行。朋友圈中内容纷杂,信息虚实难辨,现在社会的信任成本逐渐抬升,只有真诚才是你最好的自我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