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防沉迷”需疏堵结合

浏览 14

  摘要:有孩子长时间玩游戏打乱了正常的作息和饮食规律,有孩子长期低头玩手机患上了颈椎病,有孩子沉迷手游对学业造成很大影响……一段时间以来,部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在新学期开学之际,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从多方面入手,织密制度防护网,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9月1日 人民日报)

  自网络游戏兴起以来,青少年游戏成瘾的问题就一直广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青少年触网年龄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更是使得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课题愈发尖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2岁到16岁的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他们尚处于身心发育阶段,自控能力相对薄弱,有时会难以分清虚拟与现实的界限,甚至产生不能自拔的心理依赖。这不仅会扰乱正常的学习生活,也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主动防范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不良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持续发力,建立了“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指导各大游戏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为深入推进防沉迷工作打下基础。此次印发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游戏企业是防沉迷工作的主体,要求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对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段时长作出了更严格细致的规定,正是顺应群众呼声,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之举。

  必须要明确的是,网络游戏沉迷是一个社会问题,防沉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国家层面有针对性的政策和监管之外,也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说到底,防沉迷系统也好,“青少年模式”也罢,终究是属于技术领域的限制,可能被未成年人使用父母身份信息或者购买成年人身份信息等手段绕过。这就需要各相关方对防沉迷的概念、标准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就各自责任与义务边界的划分达成共识,与时俱进地更新防沉迷的手段和策略。广大家长、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态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和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切实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用网习惯。

  所谓“防沉迷”,并不是要完全剥夺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权利,而是希望让孩子们能够不被虚拟世界所控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走向室外,去亲近自然,参与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得更健全、更广阔的成长空间。社会各方都应当积极履行自身职责,积极沟通协调,探索“疏堵结合”的多元解决途径,去聆听孩子们的声音,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尊重和陪伴,让他们在网络游戏之外有更多的成长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