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努力读后感100字

浏览 19

  《过度努力》是一本由周慕姿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度努力》读后感(一):认识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门柱上铭刻的德尔菲神谕之一,也是为世人最为熟悉的一句话。认识自己,对每一个成年人来说都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失去自我的过程,成年后的我们总是习惯于向外探索,都曾忘记来时路,我们往往会忽略掉心里那位匆匆长大的小孩。这个孩子也许曾经受过委屈,缺乏关爱,总被冷落,独自在角落舐舔伤口,可他们却又是那么努力地活着,期待一个眼神,渴望得到承认,获得赞美,感受爱。

  在所有的个案中,读者能看到原生家庭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平凡的家庭还是有着显赫背景的家族,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父母也总是对孩子们有着过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孝顺听话,出人头地,无一例外。无论是在社会竞争中失败的父母还是成功的父母,总会把上一辈的压力和外部社会带来的焦虑,夹杂着自己的自卑与厌恶轻易地投射到家人身上,特别是相对弱势的孩子身上,暴力是爱,指责是爱,操控也是爱,这种自以为是的爱,让家庭成员们反而忘记了爱的本质是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民族特性决定了我们总是把爱埋藏在心底最深处,不轻易示人,忘记了家庭才是我们唯一的避风港,爱是倾听与陪伴,更是尊重与理解。

  一代代的问题,累积成了无数心病,直到作者把这一串串伤心的往事一一解开,陪伴着他们慢慢地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变得自信起来,原谅父母姊妹,原谅过去的自己,抛开回避与失控,暗暗为自己打气,告诉自己我们都很棒,看到人世间的美好,相信自己做的每一次决定,去哭,去笑,去诉说,去理解,去包容,最终,我们都能成为心里那位小孩所期待的本真摸样。

  对于父母来说,承认孩子的不完美很难,对于孩子来说,看到父母的不完美同样也很难。也许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自己的父母,但我们能做到力所能及地和他们去沟通,也能更好更科学地对待我们的下一代,多观察孩子的行为,多和孩子交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去观察这个世界,和孩子门一起成长,种下一颗爱的种子,和家人们一起,呵护着它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过度努力》读后感(二):《过度努力》:放弃过度努力,才能毫不费力~

  最近看了这本《过度努力》,他的封面以浅橙色打底,没有插画,封面比较简单,以下不再过多的赘述。 通过购物解压的品萱、对成功和赢有执念的明耀、想要保持完美的怡琪、活在自己保护壳里的昱禹、觉得自己不够优秀的欣卉、不会做自己的美惠、事事都要追求完美的雅文、还有一直饱受工作压力的育仁,这八个人,或者说八个来访者,都是这本书的主角。 他们因为工作的压力,原生家庭的影响,或者对自己的要求等等原因,而不得不在某些方面通过[过度努力]来保持情绪上的平衡,直到这种虚拟的平衡无法被掩盖,无法被承受 ,而不得不寻求新的方法和方式去改变自己,迎接新的生活。

  整本书的写作结构比较的清晰,作者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以第一视角呈现了八种不同来访者的生活状态,以他们接受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为主要内容,让你再了解他们心理情况的同时,了解整个咨询的环节,以及他们从接受心理咨询,到心理咨询师发现他们的问题,以及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他们自我疗愈的过程。 当然,这本书为了让读者们,更加清晰的了解来访者在咨询时的各个心理状态,在第二章,就根据他们的触发原因,以及接受咨询时的各个状态,以及之后各自的改变,进行了大体的分类。

  所以在阅读这本书时,除了从头读到尾以外,也可以根据作者给八位来访者的定位,比如完美妈妈、有用医生,这些提示,而单独的看完一个又一个来访者的整个疗愈过程。 如果你也觉得倍感压力,觉得自己不够完美,需要通过外在的形式,比如大吃大喝,不停的买东西来缓解压力,对自己缺乏信心,有一定的焦虑倾向,那么这本书很适合你通过别人的来访经历,以及愈合过程了解自己的问题,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当然,这本书并不是万能药,觉得自己有较严重的焦虑和压力的话,一定要及时看心理医生,接受心理辅导。

  当然,这本《过度努力》,不仅仅通过不同人的压力,分析了不同人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呈现了一个心理咨询师基本的咨询流程,很适合想要走进心理咨询行业,想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人,当做入门级读物,喜欢这本《过度努力》的小伙伴,可以自己找书来看一下。

  《过度努力》读后感(三):不能停,不能躺平,只能努力

  近年,“卷”成了我们三句不离口的话题,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卷”其实都是在做不必要的奋斗,换个词,或许就是“过度努力”。

  凡事有个度,即使努力也如此。努力不够,难有收获,过度努力,也难有更多的收获。

  不过,周慕姿提醒我们,“过度努力”不止如此。

  “过度努力”有其特征和更深刻的问题。事实上,它所反映出的,是这类人群内心深处的焦虑、恐惧与无奈。周慕姿在书中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罗伟章去年出版的小说《谁在敲门》。小说表现的是成年人获得幸福的不容易与幸福的脆弱,大家都在为生活奔波,为解决生活出现的各种问题而劳碌,这边厢好不容易解决了,那边厢又出幺蛾子,总之,马不停蹄且如履薄冰,连敲门声也让人心悸。

  “过度努力”的人群正是经历过这样的经历,才生成了“过度努力”的反应——必须努力,不能停下,一旦停下脚步,迎面而来可能是堪比海啸般的灾难,总之,只能努力。尽管灾难往往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

  但要说明,《过度努力》不是一本旨在救济“过度努力”人群的书,也不可能指望它来药到病除。它只是一本让我们了解自己,放过自己的指南书,其实这很难——周慕姿也认识到这一点——人本来诚实面对自己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更何况要说服自己做与日常相反的事,还要自我安抚,想想都觉得困难。

  不过在这本书中,也有不少人(案例)陪伴我们走过这一过程。比如购物狂公主、钢铁先生、不犯错小姐、面具木偶、完美妈妈等等,他们表现出来的“过度努力”,可能正是我们日常且不为我们自身所察觉的行为,而从他们身上逐渐深挖出来的潜藏在内心的问题,可能也反映着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

  该怎么办?如果我们愿意选择改变(不再“过度努力”)的话。周慕姿在《过度努力》中分了四步:探索——抗拒——觉察——行动。不难发现,其实重要的是第三、第四步。即我们要认同我们自己出现了问题,我们要有所行动,肯改变,问题才能被解决,事情才能往好的方向发展。

  道理谁都懂,不是吗?但不是谁都能踏出第一步,即使踏出第一步,也不是谁都能坚持改变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周慕姿这样的心理医生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抛开“心理医生”这种特殊职业的角色,其实谁都可以——家人、恋人、朋友、长辈、后辈等等,前提是,他们是值得信任的人,也是对我们耐心的人。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有人倾听我们,接受我们的焦虑与恐惧,也需要有个人在某个时机提醒着我们:“喂,你该停一停了。”“喂,你这样难道不是过度努力吗?其实……(走另一条路)会更好,你想过没有?”

  问题在于,也不是谁都值得信任且对我们的倾诉不厌其烦,这又凸显出心理医生的重要。不过,如果因为“过度努力”而找周慕姿的话,可能周慕姿会建议先看看《过度努力》,然后告诉你:

  其实,每一个“过度努力”的人,最需要的,就是这句话吧。

  《过度努力》读后感(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能够给自己更多的理解与温柔、认可与接纳。

  而心理咨询师,有些时候,就是从你的分享中感受那些你不敢碰触的情绪,然后,再将它消化成你可以接受、吸收的方式,慢慢地回馈给你。

  想起前段时间看杨紫主演的《女心理师》。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敢触碰的伤口,不愿回忆的过往,可能会用一些方法来掩盖、淡化这段记忆,让自己不用再去面对它,以便能够继续地生活下去。可是我们都知道那只是逃避,而终有一天要面对,但大部分都选择交给了岁月。能够撑下去就若无其事的活着,撑不下去就只能以死亡来结束痛苦的过往。

  我们总是要以某种自己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说服自己“继续活下去吧,无论喜悲。”

  无论抗打击能力、抗压能力有多强,总有一刻,我们无法接受命运给予的苦痛。无论是靠自己撑过去,还是接受别人的帮助,都需要有一个支撑点支撑着我们“相信自己能够跨越过去,度过这次考验。相信自己还有可以期待的未来,能够继续活下去。然后接受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它并且想办法解决它,最后可以继续正常地生活。”

  接受并承认自己所做的选择,且了解自己做这个选择,可能是为了生存或逃避一些痛苦或恐惧,而不过度责怪自己,也不逃避勇于面对。

  人生下来就要面临很多选择,有时候是父母帮我们选择,有时候是自己做出选择,有时候可能是周围环境迫使我们做出的选择。有时候又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可以先离开现场给自己冷静的空间,然后选择一个评估过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比较少,或者是可以承担的选择。选择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当选择之后所要面临的后果却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给自己愿意接受自己选择错误的一些空间,给曾经做出选择的自己一点理解、一点温柔、一点同理、一点时间,让自己能够从自己身上汲取力量,来面对这个世界。从而也将有勇气和弹性面对接下来的人生中更多的选择可能性。

  接纳自己真正的模样,不论是感受还是需求。

  生活不是试卷题,不是什么都可以做到一百分。接受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仍不够完美的事实。接纳自己面对某些事情的无能为力,接纳自己某些场合忍不住愤怒的发脾气,接纳自己某些时候产生的羞愧感与自我厌恶感,接纳自己有些时候的失控感……

  这需要我们慢慢拆解自我对自己控制不住的某些东西的恐惧,先学会靠近、认识它们,然后慢慢拆解它们,一步步走向核心,看清和理解自己恐惧的样貌,理解自己各种情绪产生的来源,进而做出调整。最后解决这个“令自己感觉不好”的各种问题。

  当自己过度担心他人的评价与感受,感觉自己“做得永远不够”时,愿意将关注外界的眼光,放回自己身上,和自己好好说说话。

  我们会发现,我们能给自己的支持与力量,比想象的多很多。

  看到作者与8位来访者的对话,陪他们一起经历从探索、抗拒、觉察到行动的治愈全过程,仿佛自己的心灵也经历了一次洗涤。每个人都要学会如何关爱自己,如何对自己温柔以待。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真正爱自己,能够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能够给自己更多的理解与接纳、认可与温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