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插图珍藏版)》是一本由[法] 雨果 / [法] 卡米尔·罗克普兰、查尔斯·杜比尼 等绘著作,后浪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7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圣母院(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一):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
一、人性悲剧结构的探索《巴黎圣母院》书写着一种
《巴黎圣母院(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二):小感
伴随着卡西莫多的钟声和爱斯梅拉达的舞姿闻一曲悲歌。
《巴黎圣母院》听说过却是一直没读过,早于已读的《悲惨世界》三十多年诞生,虽然在这本早期小说中他对皇室腐败领导的批评确实温和得多,但不妨碍你可以对它有所期待,这本书里除了意想不到居然是邪恶的牧师外,还描绘了一个无情国王、一个聋哑法官、一个快乐审判官,以及向病人勒索钱财的医生……雨果的社会良知确保了他在永恒中的地位,当然还有重要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可谓是法国首都经久不衰的象征之一。儿时听人谈起卡西莫多是个怪物,总以为这是一个“美女与野兽”的故事,读完才发现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本小说当然不是童话。它是一个关于未实现的爱情,感人而又悲伤的故事。除此之外,雨果还讲述了整个巴黎的动荡时期——被称为“黑暗时代”——每一个拥有自由思想的行为都被教会以一种不可避免的方式惩罚——死亡。可小说中更多地描述了宏伟的建筑,而不是可怜的卡西莫多,后者肯定不是主角,至少在我看来。毕竟雨果不遗余力地为情节打下坚实的基础,慷慨地将巴黎的历史、巴黎圣母院的历史、政治序幕等一页一页地倾泻而下。
特别是“鸟瞰巴黎”一章更是反复读来意犹未尽,在书中雨果主要关注结构的哥特式建筑元素,包括它的飞扶壁、天窗和彩色玻璃。雨果将哥特式建筑确定为法国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并认为应该对其进行保护。在这部小说写成的时候,巴黎正处于重大变化的边缘,这些变化累积起来可能会破坏其大部分文化遗产。尤其法国大革命导致了许多哥特式大教堂和教堂的去神圣化、衰败和随之而来的被破坏。
我想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之所以把背景放在15世纪的法国,采用了一种古怪而对比鲜明的方式,重现生活中充满活力、强烈的氛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了苦行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爱心和自我牺牲,有一方面是为了提醒读者巴黎哥特式过去的辉煌和意义,并想以此呼吁保护这座城市历史悠久的哥特式建筑以及它的遗产。
回到故事主体上,《巴黎圣母院》充满了15世纪巴黎的孤独、黑暗的走廊、街道和恶臭,呈现了在残暴专制制度下,善良无辜的人们受到折磨和迫害的悲剧。善良与纯洁更衬着那些为了满足卑鄙和兽性欲望阴谋的恶毒,而这一切都被雨果用噩梦般可怕的浪漫方式描述出来,以深刻的悲剧讽刺意味书写,这历史浪漫仍然是有史以来最激动人心的故事之一。
再看回开头序言,他决定写一个事件的相关故事,这些事件会让一个人在巴黎圣母院的墙上写下“命运”这个词。这本书中的人物似乎确实都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命运——而且是一个相当黯淡的命运。那些人们心中的分裂与冲突,反映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神权与人权、无知与求知、庞大沉重的黑暗体系与弱势个体的挣扎之间的分裂与冲突,最终导致了一切的悲惨结局。如此看来《巴黎圣母院》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影响深远,这部打破古典主义桎梏的小说,绝对称得上是浪漫主义作品的里程碑。
《巴黎圣母院(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三):我的《巴黎圣母院》情结
说来也怪,明明不是我们自己的建筑,不是我们自己的名著,《巴黎圣母院》在中国就是有着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国民度。但又跟大部分名著的宿命一样,即使知名度摆在那,真正看过、读完的人也只是一小部分。
名著就是这样,人们都知道他经久不衰,他是人类的瑰宝,我们哪怕不看他,他也能传世。不管看或不看,一旦你知道了他的名字,这种名著特有的情结,就会对我们一生产生影响。
于我个人而言,切切实实对《巴黎圣母院》产生印象,是缘自同名的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格兰古瓦化身吟游诗人,讲述了一段《大教堂时代》的故事;弗比斯在小百合和爱斯梅拉达之间摇摆不定,高亢《撕裂》;卡西莫多、克洛德、弗比斯拜倒在爱斯梅拉达石榴裙下,三重唱《Belle》美人···人物之间的感情交错,将悲剧的宿命凝练成时代的悲歌。
悲剧宿命的源头在哪呢?那就要回到《巴黎圣母院》书本身了。雨果在序言中写到的:“几年前,本书作者在参观,更确切地说,在搜索巴黎圣母院的时候,在一座钟楼一个隐蔽昏暗的角落里,发现墙上有一个手刻的词’命运(希腊语)’。
这几个大写希腊字母,深深刻入石头里面,年深日久,已经发黑,它们的形态和姿势似乎都带有哥特字体特征,仿佛是要表明写字人生活在中世纪。尤其是,这个词蕴含着极其凄凉的宿命观,作者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刻在圣母院钟楼上的神秘字迹,以及这字迹不胜忧伤地概括着无人知晓的命运,除了雨果在书里提供的一点儿捕风捉影的回忆外,就不再留有余地任何痕迹了。在墙上刻词的人早已消失了几个世纪,这个词也从教堂的修缮过程中消失后了,就连这座教堂也许都快从世界上消失。
雨果的预言差点在前几年成真了,一场大火,烧掉了巴黎圣母院教堂的屋顶,烧毁了玫瑰花窗,烧落了青铜制成的雕像。这瞬息万变的世界,万一真的有一天,巴黎圣母院真的不复存在了,我还可以抱着《巴黎圣母院》,感受这始建于十二世纪的浪漫情怀。
抱着“要选一本存放多年的书”的目的,各种对比后,我还是选定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和后浪联合出版的这本《巴黎圣母院》插图珍藏版。外面书精装烫金的硬皮封面,里面有几十幅经典插画。最重要的是,译者潘丽珍老师是知名的法语翻译家,曾译有:《追忆似水流年》、《蒙田随笔全集》、《悲惨世界》等。
我爱看德拉克洛瓦浪漫主义的油画,爱听莫扎特浪漫主义的音乐,那么自然,爱雨果浪漫主义的《巴黎圣母院》,成了我自然而然的宿命情结。
《巴黎圣母院(插图珍藏版)》读后感(四):重读经典——《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作为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于1831年出版,距今已191年。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此次编入后浪插图经典系列重新出版,第一眼见到就令人爱不释手:酒红新渲染纸烫金封面,配以古典版画作插图并附赠精美的藏书票,更有潘丽珍老师的译文保证,实在是值得入手的一部珍藏版本。
拿到书后立刻放到案头展读。读着读着,就想起小时候看书,每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书里的好人还有坏人。通常,好人都是相貌端正、仪表堂堂的角色,而坏人则是一幅贼眉鼠眼、尖酸刻薄的样子。
第一次读《巴黎圣母院》时,就对卡西莫多的出场印象深刻——“一个四分五裂后又胡乱拼凑起来的巨人”。当时满脑子都在想象这个人的丑陋样貌,实在没有什么好感,加上后续又出现他在夜晚追踪、绑架爱斯梅拉达的情节,反而愈发产生厌恶的情绪。然而随着后续剧情发展,对他的印象开始发生转变,直至最后一刻卡西莫多站在钟楼上从心底发出悲鸣:“呵!都是我爱过的呀!”内心仿佛同这位可怜的敲钟人一样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和无声的抽泣。
当然,此次重读,对于副主教弗罗洛的人物形象感受更加强烈。不同于第一次阅读时带有个人浓重的感情好恶,再次进入这个故事,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曾经,弗罗洛也是一个善良淳朴的青年,十九岁挑起家庭的重任将整个身心奉献给弟弟,不顾世俗眼光毫不犹豫地收养了“小怪物”卡西莫多并抚养成人……似乎很难把他和之后的那个贪婪邪恶的副主教联系在一起。
然而,命运就是这般难以捉摸,面对着美丽善良的爱斯梅拉达,弗罗洛再也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贪念和欲望,他将教会约束以及社会道德抛诸脑后,在欲望的沙漠里越陷越深,直至最后彻底堕落为伪君子。
除却精彩的故事以及多样的人物,本书第三卷更对包括圣母院在内的诸多巴黎古老建筑进行了生动详实的描写。雨果在定本附记中明确写道:“我们要唤起人民对民族建筑艺术的热爱。作者宣称,这是本书的一个主要目标,也是他毕生奋斗的主要目标。”值得欣慰的是,雨果没有食言,巴黎圣母院因他的这部同名小说而名扬世界,成为了法国当之无愧的地标建筑以及世界文化遗产。
虽然圣母院于近年意外失火受损,但这部《巴黎圣母院》作为文学经典,一定会以其永恒的魅力不断提醒人们保持对民族建筑艺术的热爱,以及对爱与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