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经历了什么?》读后感锦集

浏览 12

  《你经历了什么?》是一本由【美】布鲁斯·D.佩里 / 【美】奥普拉·温弗瑞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经历了什么?》读后感(一):你经历过什么,最终如何自救?

  为什么生活工作中你总是被伤害的一方? 为什么你离开了一个环境,进入下一个环境后仍然会重蹈之前的覆辙? 为什么你总是不断的进入同一个死胡同? 为什么你总是不好拒绝别人,习惯性的讨好别人? 为什么你生活糟糕的境况只是0次与10000次的区别? 答案就在《你经历了什么》这本书中。它告诉我们,我们过去经历了什么是如何决定了我们现在的样子、行为和做事的动机的。 通过这样的认知视角,我们可以建立一种全新的自我价值感并最终重新调整我们对环境、状况和人际关系的反应。 这本书是由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与儿童精神科医师、神经科学家布鲁斯·佩里合著而成。全书两人通过自己的经历以及十次深度对话,围绕创伤、疗愈和复原力展开探讨,角度深刻,让人醍醐灌顶。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着两位作者,来探讨关于创伤与修复的话题。 1.现在的应急方式都由过去的创伤自救而形成 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有多少人总是活在童年的阴影中? 小时候,你被爸爸吼完,然后他会要求你不许哭,憋回去。那个时候的你,碍于爸爸的权威,不敢反抗,心里的委屈还没来得及消化便硬生生被憋回去了。 此时的你更加觉得委屈,于是,当你长大后,参加了工作,被领导吼时,你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你不敢回应,不敢反抗,默默的承担了一切,又委屈又不甘。 很多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要么忍气吞声,俯首帖耳,内心痛苦。要么自甘堕落,将愤怒化为仇恨,偏离人生轨道。 这就是童年的创伤带来的持续性伤害,我们的大脑会永久记住这些经历,并让我们困在过去无法走出来。正如书中所说,那些让我们感到紧张、恐惧或者被孤立的体验可能只持续了几秒钟,也可能在许多年时间里一直存在,但它们全部被深深锁在大脑中。 而我们的大脑逐渐发育,不断吸收新的体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所以我们现在的每时每刻都由过去的所有时刻构建而成。 2.心理问题与行为异常与大脑的关系 佩里医生作为一名儿童精神科医师以及神经科学家,他对大脑的的研究比一般人更为深刻。他从大脑的角度,为我们剖析了所有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背后的脑科学逻辑。 我们的大脑其实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区域:脑干、间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脑干位于较低区域,也较为简单,主要负责体温、心跳、呼吸方面的感知和处理。从这一层向上直到大脑皮质,结构和功能都越来越复杂。 而大脑皮质介导最独特的人类功能,比如语言交流、抽象认知、以及反思过去和展望未来。它能帮助我们理性思考,正确的识别时间。 当有信号进入脑干以后,脑干就会得到处理,它会降输入的信号与先前储存的经历相匹配。 书中有说道这样一个故事:朝鲜战争时的一位老兵,只要听到摩托车的回火声,就会和战场上的枪声相匹配。一个男孩会将老师身上的味道与父亲的记忆相匹配,并且做出应激反应。 那些经历过创伤、身心处于失调状态的人,他们无法运用大脑皮质理性思考。所以从脑干发出的指令,会让他们做出冲动的行为和说出情绪化言语攻击,甚至很多失控行为,如抑郁、高敏感等等,这些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 3.如何走出过去的经历 既然成长经历会影响大脑,而大脑又会反过来影响生活。长期下去,怼我们自己而言得不偿失。 每一个人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都是独特的,并且都会被熟悉的事物吸引。所以,即使你这个熟悉的事物是不健康的,不利于发展的,甚至是具有破坏性的。 但对那些曾经受过创伤的人来说,他们会自对外界可能造成的伤害,自动启动防御机制,以求保持现状。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被家暴、被虐待,仍然不肯从恶劣的环境中走出来的根本原因。因为他大脑中存在的记忆,这些会让他感到舒服。 这和心理学家认为的概念不谋而合,与不确定的痛苦相比,确定的痛苦会让我们感觉更好些。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对此就毫无办法了吗? 在书中作者说,人的大脑还具有适应性和可塑性。 当我们了解了大脑的运作机制,然后尝试着去追根溯源,便会认清这些问题的根本,发现问题所在。 而这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告别自己,疗愈自己,理解他人,都非常关键。 试着重建我们中断的情感连接,接受团体治疗,整合记忆碎片,适量运动,调节身心平衡,劳逸结合,找到我们最初的安全感和被爱感,我们就能恢复正常的应激模式,构造新的大脑回路,让大脑皮质发挥它应有的效用。 从根本上来说,如果一个人能够积极的面对过去,肯定自我,与过去和解,与过去道别,尝试在新的条件下,发现自己,关爱自己,并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慢慢地可能发现你的复原力超出你的想象。

  《你经历了什么?》读后感(二):现在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公司里有个90后男孩子,名牌大学毕业,工作能力也强,还有个如花似玉的女朋友。

  可是他并不开心。因为自己不是本地人,老家在一个小县城,与本地户口,且家庭条件不错的女朋友相比,总有人说他是赚了。

  这一句赚了,让他感到不舒服,哪里不舒服,他也说不清。但他觉得,自己要更努力地工作,获得更多的收入,取得更高的职位。

  年前,他因为疲劳过度住院了一段时间。出院后,他和女朋友提出了分手。很多人觉得他是身在褔中不知福,这样的女朋友哪里去找。

  而他大吼道:“难道我不够努力吗?难道我就不值得她珍惜吗?”

  他和我说,住院的时候,他回忆起自己考上大学时的意气风发,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可是却在自卑中乱了阵脚,忘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What Happened to You?

  《你经历了什么?》对你的人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但真正改变你想法的,却是你应对问题的方式。

  生而为人,没有什么对不起。我们都能顺利地长大成人本就不容易。

  在生命早期,我们可能被忽视,被贬低,被冷漠对待,缺乏支持和关爱;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可能遭遇暴力、背叛、控制、伤害、分手、离婚、失去亲人……这些糟糕的事件或经历,叫作创伤。

  创伤会引起痛苦,痛苦不会凭空消失,时间更不会冲淡一切。

  一生之中,我们所有的创伤,会被大脑和身体深深记住,并影响我们的为人处事。

  医学博士布鲁斯·D.佩里和著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联手打造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改变自己看待人生的书。通过与创伤、疗愈和复原力的对话,以十次私人对话加真实案例的方式,向我们阐明了这一切背后的神经科学逻辑。

  爱与被爱是人类的基本情感之一。被爱和归属感,是人类的核心体验之一。

  虽然,每个人的身份不同,感受到的痛苦也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情,就是希望被认可、被理解,希望自己真实的一而被接受和肯定。

  因些,我们会紧张地问那些我们在意的人:“我的表现怎么样?”“我讲得还行吗?”“我说的话对你有价值吗?”

  也许这些让我们感到紧张、恐惧或者被孤立的体验只持续了几秒钟,也可能在许多年时间里一直存在,但它们全都会被深深锁在大脑中。

  我们的大脑逐渐发育,不断吸收新的体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现在的每时每刻都由过去的所有时刻构建而成。

  自卑所引起的消极情绪、负面心态、异常行为,都是有来源的。

  当我们经历创伤,希望获得疗愈时,需要追根溯源,回顾“我经历了什么”,而不是质疑自己“出了什么问题”。

  因创伤而导致出现应激的反应,我们的心灵会自动寻求平衡,但寻找的过程,往往是一种令人精疲力竭的挑战。

  为了避免痛苦,我们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调节手段,比如成为一个取悦他人的人,不断顺从他人的要求,努力给别人他想要的东西,保持低调,不惹任何人生气。

  这样看来,我们做的很多事,都是为了避免冲突,确保自己与人互动时,能让对方感到满意。

  同时也说明了,为什么那些已经成为受创伤的人,会一再被虐待的原因。

  所有的人都会被熟悉的事物吸引,即使这个熟悉的事物是自己讨厌的,依然无法避免。

  对有些人来说,被拒绝或遭到恶劣的对待才能验证他的观念,这是他存在的底层架构,这让他感到舒服。

  这些创伤强行改变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困在过去无法走出来。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样子,会定义我们的每一段关系、每一次互动和每一个决定。

  创伤对我们来说有如遭遇海难,船只沉没,只能重建自己的内心世界。

  当我们回到船只沉没的地方,一块一块地找到碎片,把它们转移到一个更加安全的新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已经改变的内在信念。

  我们神奇的大脑具有独特的适应性和可塑性,理解大脑对于压力和早期创伤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我们就能把过去从现在的生活中剥离开来,重建命运,夺回人生的掌控权。

  有些人是真心想要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甚至很擅长开始一段关系,但只是不擅长去维护。

  但这种缺陷在心理上是毁灭性的,会导致被孤立、分离、孤独,在友谊、校园生活、就业和家庭方面都出现问题,甚至还有可能把上一代传下来的错误的养育模式一代代传承下去。

  失败产生的创伤,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在历经后而毫发无损。而且一旦发生创伤,就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样子。

  即使你的生活没有产生明显的现实影响,即使你表现出了复原力,变化依然是存在的。例如,一个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可能和原来一样好,但他很可能需要为此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

  当我们强迫自己掩盖事实,逃避过去时,这些秘密会成为永远的创伤,一座囚禁自我的监牢,这丝毫无助于减轻痛苦。

  而那些被我们握紧的秘密,也会紧紧扼住我们。让我们一直背负着苦痛,在内心深处产生羞耻感。

  我们越是否定自我,就越是无法与过去和解,而对抗过去将消耗我们巨大的能量。如果我们不允许自己为从前的经历悲伤,我们就注定要不断重温这些创伤。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我们真正“看到”的人越来越少。即使我们和别人接触,彼此交谈,我们也没有在真正地倾听对方,没有真正和对方在一起。

  这种与他人情感联系的中断使我们变得更加脆弱。这种关系贫困意味着,当我们真正遭受压力时,缓冲能力会更弱。

  《你经历了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挖掘自身行为产生原因的过程中,会在某些时候遇到阻力,把责任推给过去,或是拿过去当借口。

  我们的过去不是今天行为的借口,但它是一个解释,为我们很多人问自己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洞察:“我为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的优势、缺陷和独特的反应,毫无疑问都是我们过往经历的一种表达。

  《你经历了什么?》读后感(三):只有你是被爱的,你才能学会爱人

  不久前,在陕西西安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

  田女士在2021年11月生下了一名男孩之后,在月子中心休养了两个月。眼看就要回家了,田女士为了更好的照顾宝宝,在月子中心给她安排的两个月嫂中,选了勤快能干的肖某,以月薪1.9万的价格请回了家。

  2022年1月23日,午睡醒来的田女士在手机上翻查了这段时间的监控,结果发现了揪心的事:肖某在视频画面里,用力的挤压只有2个多月大的孩子。

  田女士连忙带着孩子到医院做身体检查,结果显示:孩子有陈旧性摔伤!

  之后,田女士和丈夫在监控中发现了在1月27日到1月23日期间,肖某每天都有虐待孩子的行为。

  田女士已经将手里的所有证据移交,现在孩子很安全。

  我写这篇文章想强调的是:善待婴幼儿是做人的底线。

  这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呼吁,而是基于他们的生长发育特点,在婴幼儿时期所受到的创伤,对一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依据《你经历了什么?关于创伤、疗愈和复原力的对话》,讲述大脑对于压力和早期的创伤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了解母爱的伟大。

  这本书的作者是儿童精神病学家布鲁斯·D.佩里和致力于创伤疗愈长达25年的《奥普拉脱口秀》的主持人和制片人奥普拉·温弗瑞。

  大多数人对三岁以下,尤其是刚出生没多久的孩子有个偏见:认为他们长大后不会记得那时候发生得事。

  所以有一些人,会在孩子小的时候托人照顾,等他大一些懂事一些,在接到自己身边来抚养。

  佩里医生对此澄清道:

  “我们最早期的体验,特别是触觉和其他基于关系的感官线索,包括照顾者的气味和他们晃动婴儿的方式,他们在给婴儿喂食的时候哼的歌,以及他们回应婴儿需求时任何独特的动作——所有这些都在帮助婴儿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也就是‘编码簿’。”

  如果以盖房子作为比喻,胎儿时期是在给大脑打地基,在出生的最初两个月里,大脑已经搭建好了整个房子的框架。

  一个温柔有爱的照顾者,会让婴儿感觉到:他人可以信赖,世界是安全的。

  一个名叫塞缪尔的11岁男孩,在七岁的时候离开了不适合他生长的原生家庭,被儿童保护送到了寄养家庭。

  在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后,塞缪尔新来到学校的一名男老师表现出了攻击性,在一个星期内就有三次情绪大爆发。

  佩里医生在和男老师、孩子的生父进行了谈话后,发现了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使用同一牌子的香水。

  相同的嗅觉唤醒了塞缪尔对酗酒父亲的创伤回忆,让他在学校产生了问题行为。

  对此,佩里医生总结说: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数不清的声音、气味和画面都会引发我们在生命早期创造的记忆。这些记忆可能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全面回忆,也可能只是零星的碎片——一种感觉,某种印象,似曾相识。”

  一件事在生命中发生的时间线越早,其影响越复杂与深远。

  当面对伤害的时候,一个人可能出现两种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解离反应。

  战斗或逃跑反应:大脑将注意力集中在威胁上,一些意识活动被关闭,血液集中流向胳膊和大腿部位,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为战斗或逃跑做准备。

  解离反应:大脑和身体的其他部位正在为受伤做准备,心率开始下降,身体分泌出了可以止痛的物质,大脑意识脱离了外部世界,从心理上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于婴幼儿来说,他们更倾向于进入解离状态,并会在长期的创伤经历中强化自己的解离能力,在生活中不断地顺从他人的要求,成为一个讨好型的取悦者。

  英国喜剧演员拉塞尔·布兰德就是一个解离能力很强的创伤经历者。

  由于不稳定的童年经历,他常常觉得自己“无法分清痛苦从哪里开始,自己又是从何时走向毁灭”,也因此养成了一些对身体很危险的习惯。

  解离反应会降低人与社会的连接感,让人容易沉迷于虚拟的享乐、自残和不健康的嗜好。

  而增加连接感最好的方式就是被关爱、被看到、被肯定。

  佩里医生说:

  “以有意义和健康的方式进行连接的能力,是通过我们生命早期的关系建立的。爱,以及充满爱意的照顾者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婴儿时期的‘你经历了什么’,对于发展爱与被爱的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说:善待婴幼儿是做人的底线。唯有如此,才能够让爱传递下去,让人于人之间更加美好,社会模式更加健康。

  田女士的儿子被肖某挤压和摔伤后,被及时发现,相信经历了这样的事件之后,孩子会得到很好的照料,他们家在很大程度上都不会再将孩子交到外人手上照料了。

  在美好时代长大的我们,很少会把人往坏里想,自己也不会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情。大多数人都是可以被信任的,大多数孩子都得到了很好的照料。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许会因为原生家庭问题受到伤害,但在原生家庭之下受到严重创伤的人还是少数。

  在回忆里,大多是父母在为我们挡风遮雨,留存在心里的往往是母爱的伟大。

  在网络上,也流传着一些母爱的伟大故事: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位母亲被压在废墟之下,用自己手指中流出的鲜血保住了7个月大孩子的生命。

  东欧的一对母女在滑雪时遭遇了雪崩,而她们身穿银灰色的衣服,很难被救援人员发现,女儿因体力不支昏迷后,母亲用自己的鲜血染红雪色大地,让女儿及时得救。

  在一次缆车坠毁事故中,年轻的母亲用双手高举两岁的儿子,用身体作为缓冲让孩子活了下来。

  ……

  人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不是因为人有多少物质财富、有多少聪明才智、有多会使用工具、有多少发明创造,而是因为人的心中有爱、有光。

  如果连自己的婴幼儿都不能善待,那真的是要去动物界垫底了。

  正如佩里医生所讲:

  “只有你是被爱的,你才能学会爱人。以充满爱的方式照顾婴儿,也会改变作为照顾者的成年人的大脑。这样的互动能够同时调节和奖赏孩子与照顾者。

  爱的能力是人类成功的核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