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本葡语词典上起跳

浏览 13

  文/孙建勇

  2014年7月中旬,金砖国家第六次峰会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王伊立,里约州立大学四年级的一位中国女孩,被邀请担任大会同声传译员。作为大会最年轻同声传译员,她与搭档分工协作,默契配合,表现出色,赢得大会主办方高度赞扬。

  众所周知,在翻译行业里,同声传译员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一天薪水相当于一个白领一月的收入。同声传译人才属于全球稀缺人才,也是最难培养的人才之一。有资料显示,全球专业的同声传译人员仅有2000多人,我国大约30人左右,至于国际上流行的在经贸、科技、政法等各个领域学有所长的专业型同声传译人才,则是一片空白。同声传译之所以人才少,是因为门槛太高。以我国同声传译员入职为例,有资格加入“同传”学习的首要条件,是通过高级翻译资格考试,然后加试“同传”,通过后才算入门。实际上,能通过初级翻译资格考试,就相当于专业八级,通过率一般不超过10%,能通过高级翻译资格则更是凤毛麟角。在此基础上,再选拔同声传译员,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即便如此之难,年仅24岁的王伊立却能将同声传译工作干得十分出色,的确令人叹服。其实,如果把时光倒回去8年,那时的王伊立还只是一个对葡萄牙语一窍不通的中国小女孩,可以说,她是从一部葡语词典上起跳后,经过多年磨炼,才取得如今成就的。

  16岁那年,王伊立离开爸爸,离开石家庄,背着行囊,独自搭乘飞机,投奔远在巴西里约的妈妈,进入当地一所天主教学校就读高中。从那时起,在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里,她开始经营着自己的人生。学习葡萄牙语是她必须面临的最大难关,尽管在国内她英语很棒,但是,葡语中几十种动词变位、阴阳性、句型等要比英语难得多。初来乍到,作为学校里唯一的中国人,她根本无法与别人交流,简直就是个“小哑巴”。

  对此,王伊立有过委屈,也有过自卑,曾一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哪儿都不去。妈妈是企业老总,也是个女强人。见女儿情绪低落,她便以一种不容质疑的语气对女儿说:“你在学校的一言一行不仅仅代表你自己,还代表中国!”这句话让王伊立感受到了一种责任。她重新振作起来,“绝不做孬种”的想法成为一种精神支撑。

  为了攻克语言关,王伊立把全部业余时间都花在一部葡语词典上,每天坚持“狂啃”词典5个小时以上。那是一种绝对枯燥的生活,但是,她没有丝毫懈怠。所幸语言学习的某些规律是相通的,由于英语底子扎实,对学习葡语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在“啃”词典的同时,王伊立借鉴英语学习的一些小窍门,触类旁通,很快,葡语水平有了显着提升,尽管当时她还不能流利地去说,但是已经可以比较顺畅地去写了,在入学不久的考试中,她甚至还拿到了一个高分。这给了她巨大信心,葡语学习也渐入佳境,三年高中读完,她的葡语表达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

  王伊立真正走上葡语翻译之路,则是在大学期间。大三时,有个中国体育代表团出访里约,东道主举行友谊比赛,需要一个既懂中文,又懂葡语的人提供翻译服务。那时,王伊立已经是里约州立大学的学霸级人物,颇有名气,所以赛事主办方很快就联系到她,聘她担任翻译。那一次,王伊立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再加上她出众的容貌和落落大方的气质,给赛事主办方留下了极深印象。

  这次成功“首秀”为王伊立打开了进入翻译殿堂的大门,此后一个又一个翻译邀请接踵而至,她的名气越来越大,巴西教育部、农业部、税务局,里约州政府、市政府,以及与中国有战略合作关系的巴西企业、高校都聘请她做过翻译。在巴西翻译界,王伊立已然是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明星。(m.talaoshi.com)而这一切,都为她最终走上金砖国家第六次峰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一部葡语词典上起跳,王伊立完成了从葡语“小哑巴”到顶级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员的巨大飞跃。为什么会如此呢?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王伊立是这么回答的,她说:“我经常拿王蒙的一句诗来鼓励自己: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