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重在“好习惯”的养成

浏览 16

  摘要:一年时间即将过去,申城的垃圾分类交出了什么样的答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正在发生:居民家里的垃圾桶多了,垃圾厢房变整洁了,志愿者的活儿逐渐少了,垃圾分类已从新时尚变为家喻户晓、人人践行的好习惯。(6月18日 工人日报)

  随着宣传工作的持续开展和相关政策的不断落实,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这一新时代环保理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作为在全国率先实行垃圾分类的城市,上海推广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建立垃圾全程分类收运体系的模式、方法,一直被视为各地参考借鉴的主要目标之一:居民家里的垃圾桶多了,垃圾厢房变整洁了,志愿者的活儿逐渐少了……从上海交出的这份答卷中,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窥见上海市因地制宜,推广“新时尚”的“小心思”,把握由繁入简形成“好习惯”的“大趋势”。

  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是一项精密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源头分类,到投放运输,再到加工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各项流程环环相扣。需要塑造一个全新的科学体系,打造一套完备的基础设施,养成一种崭新的社会风尚。所以,从立法入手,从头做好顶层规划,自上而下地贯彻先进理念是做好垃圾分类的前提。要因地制宜、由简入繁地制定垃圾分类的方法;要强化监督管理,严格规范垃圾分类的流程;要深入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把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要强化治理能力,提升基层社区的参与度……以丝丝入扣、严丝合缝的工作态度,避免因管理上的疏忽松懈造成整个流程沦为无效劳动,伤害到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有了普遍且广泛的民意基础,接下来的工作自然事半功倍。如今,上海一些区域已实现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一网统管”体系,通过“科技 管理”,用智能化手段探索垃圾分类实效实现长效常态。通过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融合城市执法、市场监管、网格管理等平台数据以及社会信息,建立起投放、收集、运输、中转、处置的全程监管体系。在疫情阴霾尚未完全散去的现实条件下,推广垃圾分类理应采取创新思维,重视具体规划,帮助市民摆脱以往生活惯性,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实现各阶段目标的自然衔接、顺畅过渡。

  垃圾分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产物和标志。从“新时尚”到“好习惯”的转变,包含着对文明生活方式的期许。只有持之以恒、不厌其烦地落实“绣花功夫”,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垃圾分类的践行者、推广者,让健康环保的新理念、新生活成为现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