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模式”不能沦为虚设

浏览 19

  摘要:当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短视频、直播和网络游戏的现象非常普遍。随着各地寒假陆续开启,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凸显。对此,不少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都上线了“青少年模式”,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内容和时间予以限制。不过,据媒体近日调查,一些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漏洞百出,存在未强制实名认证、内容把关不严、难以控制使用时长、诱导打赏、个人信息保护不力等问题。(1月11日《中国教育报》)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19岁以下的网民达到1.72亿人,这意味着青少年已经成为接触网络的重要人群。面对花花绿绿的网络世界,青少年由于好奇心强,社会阅历少,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沉迷于网络中难以自拔,影响学习学业和身心健康。近年来,关于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巨额打赏网络主播等问题屡见报端,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之所以设置“青少年模式”,就是为了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而采取的重要措施,通过对青少年上网的时段、时长、功能和内容等方面进行限制和规范,引导青少年合理适度用网,为青少年健康上网构筑起坚实的防火墙。互联网企业应当是“青少年模式”的责任主体,但有的平台奉行经济利益之上,没有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导致“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漏洞百出,使得这一功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对平台而言,“青少年模式”不是一道可以随意选择的自选题,而是具有法律和政策依据的必答题。2019年3月,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就发布了《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就对设立未成年人保护专员制度、休息提示制度等作出规定。2020年10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增设了“网络保护”一章,再次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少数平台在落实“青少年模式”设置要求时的阳奉阴违、敷衍塞责、被动应付等行为,已经涉嫌违反法律法规。对于这种问题,监管部门应当立即行动起来,强化执法检查和日常巡查,对违规平台采取有效方式进行纠正,问题严重的应当依法予以惩戒,既要维护好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更重要的是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措施的落地落实,确保真正能够发挥出防范作用,达到更加理想的防范效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虽然现在青少年不可能完全与网络绝缘,但也不能让青少年完全没有防护和约束的接触互联网,要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用网意识和习惯,不断完善“青少年模式”“防沉迷系统”等技术性手段,为青少年安全用网构建起牢固的屏障,阻挡网络中的负面效果向青少年侵袭,让青少年能够在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世界中健康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