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绿灯”点亮了人间温情

浏览 13

  9月27日,浙江宁波正值早高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拄着拐杖过马路,当绿灯跳完老人才走了三分之一。交警指挥中心发现路口拥堵情况时,注意到是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过马路,为此延长绿灯时间至137秒,直到老人安全地走完斑马线。老人返回时,绿灯亮了200多秒。指挥中心民警介绍,调控这个路口的信号灯,周边的信号灯也得适当调节。不过对交通影响不大,相信所有司乘人员都是支持的。(9月29日《钱江晚报》)

  看着视频里老人过马路时的蹒跚步履、颤巍身影,难以赶上红绿灯的时间,不禁为之担心,在高峰期间的车水马龙之间穿行,发生意外的风险很大。不过,惊险的一幕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幕温馨场景,超长的斑马线绿灯,街口整齐静待的车辆,冒雨送伞的女司机……这些细节动作看似不起眼,却饱含着城市文明和人间温情,令人为之动容,不由得给交警、司机点赞喝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乃人之常情。从报道可知,这位老人中风过三次,双腿行走不便,出门必须拄拐杖,过这个路口起码得两分钟。宁波交警没有拘泥于红绿灯变化规则,而是根据现场情况,特意在后台做出调整,两次为老人延长信号灯,给予充足的时间过马路,体现出灵活的应变能力。司机们没有抢道、鸣笛,而是集体耐心让路,静待老人缓慢通行,则体现出对老人的呵护、照顾之情。

  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如今,各地城市汽车保有量庞大,早晚高峰期间容易发生交通堵塞现象,安全有序、遵守规则的交通文明,乃是保障城市交通通畅的基本条件。宁波交警在早高峰时为老人点亮“超长绿灯”,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交通拥堵,给上班族带来不便。但这个代价值得付出,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关怀,获得全体市民和众多网友的认可,这种人性化的做法,亦为交通文明拓展了内涵空间。

  城市文明当以人为本。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54亿,其中有大量老人体弱多病,行动迟缓,外出时多有不便,跟不上城市的快节奏,在坐公交车、过马路、扫码时,需要给予特殊的照顾。类似的情况,已经在全国多地上演过,亦曾引起社会舆论的热议,折射出老年人在现代社会生存面临的不便与尴尬。

  可见,给老人点亮“超长绿灯”不能成为孤例,各地应在此基础上,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认真探讨现代城市公共设施标准,需兼顾老年人群体特征,为其提供更多的便利服务。比如在智慧交通系统里增加老人变量因子,通过人脸识别出老年人时,自动延长信号灯时间;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在老年人群体出行较多的时段、地段增开车次,增设座位等;在商超、医院等安排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码、智能手机操作等服务。(江德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