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文物保护难题刻不容缓

浏览 20

  摘要:记者18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截至7月16日,江西、安徽、湖南、四川、广西、湖北、重庆、广东、福建、贵州、浙江等地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不同程度受到损失,其中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7处。(据新华社报道)

  众多文物在洪灾中受损,听来着实令人心痛。据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汛期,受损文物范围广、数量多、损失大,是近年来汛期文物受损最为严重的一年。受损文物中,古桥梁被冲毁、古城墙坍塌和文物建筑房屋垮塌较为严重。天灾固然可怕,但尽人之力,减少天灾造成的各种损失,却是我们力所能及的。

  文物的损坏是不可逆的,这也恰恰解释了它们为何如此宝贵。随着地球温度逐年升高,气候变化不仅对人类自身,而且对整个自然界也构成威胁。各种极端天气,更有可能对文物或遗址构成浩劫。在今年的洪灾中,江西婺源有着800余年历史的“彩虹桥”被冲毁,湖南张家界马头溪300年的“风雨桥”被冲垮,安徽旌德县400多年历史的乐成桥严重损毁……一座座古桥的消失,再次给我们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保护文物,刻不容缓。

  保护文物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每一件文物或遗址,都在从不同侧面讲述和反映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度来说,文物更是蕴藏着巨大价值,承载着非凡意义。对于经历了成百上千年风霜雨雪、烽火硝烟而屹立至今的文物们来说,他们是坚强的,但同时也是异常脆弱的,也随时可能面临损毁的危险。一件件减少的文物,就是一页页消失的历史。保护不好历史,既是一种失职,更是一种悲哀。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确有不足。据报道,有些古桥长期通车,车辆碾压加重了古桥负担;有些地方在修路建房中违规操作,挤占河道、堵塞泄洪道,加大了文物“水毁”风险;有些地方古桥维修加固项目推进缓慢,导致修复过程中便遭遇各种损毁;有些地方认为保护古桥不如造新桥出政绩,导致部分古桥长期处于失管状态;也有些地方面临文物保护和维修资金难题,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加剧了文物保护的难度。

  尽管难度大,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心到力到措施到,文物保护的难题就会有解。创新“解题”思路、多找“解题”办法、缩短“解题”步骤,才能加快“解题”时间、提高“解题”实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