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不断丰富来榕建设者及其子女的业余生活,用传统文化点缀孩子们的暑期,让闽都非遗文化在这个夏日得到更好更生动地传承,进入7月,在福州市鼓楼区掀起了一场又一场传承非遗、访福州古厝、传好家风等文明传播活动的热潮。(7月30日 福建文明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不可复制的文化瑰宝。将非遗文化保护好、继承好,不断发扬光大,既是对非遗文化的一种敬畏与尊重,更是每一位华夏子孙的责任与使命。然而,面对当下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和现代文化的大量崛起,我们如何传承与弘扬非遗文化?毋庸置疑,再现多彩非遗文化、展现非遗文化魅力,传承与保护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要不断创新方式,丰富载体,使它“动起来”“活起来”“会说话”。
传承非遗文化,要不断创新方式。过去,人们传承非遗文化大多通过“招收学徒、确定非遗传承人”这一古老而单一的方式进行传承。这样一来,不仅传承人少,容易出现断档脱节、后继无人的局面,而且其覆盖面和社会知晓度也非常有限。久而久之,非遗文化难逃失传甚至消亡的命运。要想将非遗文化传承好,并不断发扬光大,就要打破传统,创新传承方式。比如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开展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将非遗留在校园、引进课堂,扎根孩子幼小心灵;还有近年来兴起的各种文创活动,将非遗文化印制在年轻人喜爱的手机壳、鼠标垫、手提袋上等,其不仅让社会公众走近非遗、了解非遗,而且更让大家开始喜爱非遗,从而主动传承非遗。
不仅如此,传承非遗、让非遗“活”起来,还要不断丰富载体。当今社会,文化日益多元,文化市场竞争更是激烈。非遗文化要想在激烈而残酷的市场上立稳脚跟、占有一席之地,过去的一些载体很难承载非遗传承之重。那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丰富传承非遗文化的载体。要将古老的非遗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将其融入现代人喜爱的休闲消遣方式之中。比如一些地方经常性地组织举办探访非遗文化遗迹,组织非遗文化展、非遗文化博览会等活动;还有将非遗融入戏曲、小品、影视剧之中,将非遗文化传承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等,这些举措也都能够使非遗文化变得“时髦起来”“时尚起来”,得到了更好地弘扬与传承。
非遗文化,因创新而得以赓续,因丰富而变得多姿多彩。传承非遗文化,让非遗更具魅力,需多一些“打开方式”。只有这样,古老的非遗文化才能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在与现代文化共生共融中焕发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