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召开“问题童书”检察公益诉讼听证会,邀请到市人大代表、学生家长代表、专家学者以及多个相关单位的代表,共同探讨如何解决少儿图书中存在的诸多乱象。目前检方已经根据相关法规对“问题童书”一案予以立案审查。(12月16日《广州日报》)
这件事的起因是,近期有部分家长和人大代表向深圳检方反映,部分正规出版的儿童文学或漫画作品内容失格、三观不正、情趣低下,甚至存在情欲、暴力和粗口等情节描写。深圳检方认为,少儿图书是未成年人的精神食粮,少儿图书存在问题,将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故经报上级检察院批准,该院对“问题童书”进行公益诉讼立案调查。
“问题童书”公益诉讼可以多一些。这一方面是因为,“问题童书”乱象纷呈,数量并不小。据深圳检方通过排查发现,目前少儿图书读物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内容血腥,渲染暴力;情欲描写,少儿不宜;三观不正,情趣低下;传播谬误,违背科学;童书“不童”,定位混乱;虚假宣传,不当营销。《瞭望》新闻周刊2020年第33期也披露,一些“问题童书”爆粗口、打架斗殴、外貌崇拜、行贿班干部、描写自杀细节,等等,正在侵蚀孩子的精神世界,其中不乏销量动辄上百万册的爆款。
另一方面是因为,清除“问题童书”不能仅依靠家长发现与举报,毕竟,无论是实体书店还是网络电商,童书交易量都比较大。而且,据报道,众多童书冠以“学校推荐”“学校共读书目”“老师推荐读物”等名目销售,“来头”较大,出现粗制滥造、格调不高的童书,家长与学生容易无能为力。整治“问题童书”需要全社会行动,从家长与学校,到教育、阅读促进、文化执法等部门都应加强合作、有机联动。其中,各地检方对“问题童书”进行全面排查,提起公益诉讼,也是重要一环。
检方对“问题童书”提起公益诉讼,是直指源头的治理办法,可以对一些作家、出版社、书商形成倒逼作用。“问题童书”出现,是作家、出版社、书商良莠不齐,审核不严、急功近利的结果。实践证明,对“问题童书”进行舆论谴责是几乎没有用的,即便一些“问题童书”闹得沸沸扬扬之后被下架,对背后的作家、出版社、书商并没有“伤筋动骨”,其在这本“问题童书”上栽了跟斗,在下一本上又会重施故伎。因此,要用公益诉讼让相关企业与人员尝到法律代价,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目前,公益诉讼已被运用到许多领域,前不久,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明确将文物和文化遗产领域,作为检察公益诉讼新领域的重点予以部署推进。图书尤其是童书出版,也需要更多公益诉讼来“排雷”。当一些作家、出版社、书商被提起公益诉讼,在无形中,他们就相当于进入一个“有毒”童书黑名单,治理“问题童书”的效果恐怕会比较明显。(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