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作者,美国著名心理医生派克。有次他去聆听一个著名讲师的演讲,演讲结束后许多人都抱怨这个讲师名过其实,浪费了时间金钱。而派克却是在听下整场演讲后满身大汗,他说他需要集中注意力,因为这个讲师的话太精彩了,需要深思。派克听到学到了许多不同于世界的声音。以至于听到最后体力不支。
有趣的是,同样的内容,有些人觉得是大餐吃得大汗淋漓,撑得肚皮隆起。而有些人却只看到几颗麻豆,觉得味同嚼蜡。
昨晚和柚子的聊天,感受到大三女还能少女心爆棚,她给我看了写得一些生活感悟,也大多情情爱爱的句子。觉得写得挺好的,就问她考虑简书写写文吗。柚子确实一副欲言又止像做了坏事的样子,说自己还没灵感,看的书还不够。
我只是告诉她,我们都没本事等灵感来的时候就让一篇文章水到渠成。对话到这嘎然而止。
而我最想对柚子小姐说的是,你只是害怕,你怕自己写不好,怕自己看的书不够撑起你想表达的东西,以至于辜负了你的想法。
其实,很多人不是看的书不够,而是思考不够,缺失独立思想。写作是个思考的过程,我为此爱上写作。看书是个永久的话题,灵感即将到来,可是思考不能停。大学这本是一个人最朝阳的时段,可观现在有多少大学生,每天吃了睡,睡了玩,脑袋闲置着,这样的大学几年下来,落下几年的思想。这比少看几本书严重多了。
害怕独立思考,却渴望从书本中得到信仰得到内涵得到美好的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鸡汤和导航文这么火。其本质就是代替你思考,思考是个过程,而鸡汤和导航文把总结的结果放在你面前。你觉得这也一样。可这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些东西依旧是写出来的人的,牛逼的不是你,你依旧只是观众。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觉得你看的书少了,那么你会怎么做,给自己网购个十本二十本的书,看完就感觉自己坚持了每天阅读,感动了自己,好像自己就真的变好了一样。这样看书并不是没有效果。只是,你有没有辩证的想过,看书和你变好有什么必然联系?讲真,我们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看和背的书不算少,我们活在一个书的氛围很浓厚的中国教育里,很多人依旧脑袋没货。而你现在觉得再看几本书就有一种质变的感觉,这是怎么回事。
在学生时代,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才去看的书,这个过程是烦躁的,而如果是自主购书选择自己喜欢的则会在这个过程让自己的身心更加平静,更get得到书中的观点,而不是考点。可这也免不了看了很多书后收益甚微。
虽是自主的看书,好多人也过眼云烟。就算能安静地看完也只是被动的萌生一些想法,易烟消云散。网络上不乏教人怎么一个月看几十本书的文章,如果你是大文豪大思想者也就算了。可是,你却没有能力短短的时间里吃下那么多书。这种好比教人怎么一口气闷三瓶啤酒,首先得有那个酒量。韩寒说过慢一点,再慢一点,也许成功来得早一点。我想他就是要告诫年轻人,不要过于急躁功利,多些思考。就像前几天看到简书有一篇文章叫《你不屑大器晚成,那你只配平凡一生》。
现在打开手机,许多同类型的文琳琅满目,你看了一篇记不住,看了两篇,三篇,四篇之后里面的名言警句倒是倒背如流,自己也满口信仰正能量的话。然后呢,这些东西就成为你的了吗。有人问你,什么细胞能运载氧气,你说了血红细胞,问你血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气,你说它结构内凹,问你为什么血红细胞要运输氧气,你说不懂,没这个问题……因为不然的话就会缺氧而憋死啊宝宝。
书里是作者的思考,人生态度。比如小学时背的红楼梦,“宝黛”之情,读得朦胧,更别提里面不屈反抗,推崇独立思考的深意。不过当我们初尝爱情的甜腻与苦涩后也就慢慢的回想出一些味道,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所以说,先要自己有些想法,那么读了相应的书才是最受益的,那感觉,就像在和一个充满智慧的长辈交谈,顿悟而深思。
说到长辈,我有个四十几岁才开始看书的叔叔。而他确是我叔叔伯伯里面最是成功的。幼时迫于生机,早早外出打拼,摸爬滚大,自己做生意,搞厂子,我见过他欠了一屁股债,憋得满脸通红也没放弃,现在事业有成,买了好几套房子。运营稳定后有了些时间,作息规矩,每天就爱看看书,他说现在的他更需要这些书。偶尔和他喝茶,总爱冒出几句书里看到的话,他说这些说的在理,他经历过。
叔叔在之前忙着奋斗,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去看书,而他是个爱思考的人。有些道理在生活这本大书里他读出来了,在四十几岁后又看到手里的小书用铅字写了出来。自然心生欢喜,而不是嚼之无味弃之可惜。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这个道理,有了行为思考,才有与书本的契合点,更好的融入书里,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忽略了生活的本身,那么看再多的书都是断章取意。缺失了思考,做得再多也是徒劳。前几天无意看到科比的一个访谈,科比说到,他想的就是怎么去努力,怎么去进步,然后怎么去赢球。那么他才会得到成功这个副产品。这就是说,只有你真的脑袋里有料了,那么你才会显得优秀,而不是学几个套路就能糊弄过关。而看书只是个方法,一个重要的渠道。更重要的是你不能忘记时常思考,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看起来颇有内涵的人,才能与人侃侃而谈。
白岩松说,电子产品拿走了无聊,也拿走伟大的东西,比如“发呆”。
在这个网络的时代,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拯救你的平庸的不是疯狂的阅读,因为那只会是无聊的消遣,首先,你得学会被这个时代掠夺的“发呆”即开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