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童年不吃苦,家长晚年必吃苦

浏览 16

  文/京博国学

  钱财莫轻,勤苦得来;奢华莫学,自取贫穷。

  有句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放眼望去,许多父母自己节衣缩食,但给孩子买高档名牌时眼都不眨;

  对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丁点家务活也不舍得让孩子干;

  父母都没舍得出去旅游几次,但孩子要钱参加出国游时,就算借钱也要报名。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都怎样了呢?

  1

  以前有则新闻,看过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32岁的杨某毕业于渭南师范学院,他是独生子,从小就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父母舍不得让他受半点委屈,省吃俭用供他读完大学。

  由于从小就没吃过什么苦,在步入社会后,杨某才初次尝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想到自己受的冷落和遭遇的白眼,他的心理逐渐扭曲,每天都在自己脑海里构思怎样可以快速赚钱。

  有天,他偶然发现购买保险以后如果遇到意外,保险公司会进行巨额赔偿,他当即为父母办理了人身意外、高度残疾等多份保险。

  然后,他亲自下厨招待父母,把事先准备好的亚硝酸盐拌入买来的牛肉中,吃饭的时候,他主动把有毒的牛肉夹到父母碗中。

  但父母太爱自己的儿子了,想留给儿子,就一口没吃。

  杨某不仅没有半点悔意,又到厨房,在水里掺入亚硝酸盐,搅拌好以后端给父母,看着父母喝下去。

  他眼睁睁看着父母痛苦挣扎着死去,最后打开煤气罐制造了一个煤气中毒致人死亡的现场。

  这场悲剧的产生,固然是杨某人性泯灭,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父母对杨某的过分溺爱。

  从小什么都为孩子安排好,不让孩子受半点挫折。

  殊不知,当这样的孩子失去了家长的庇护,而去独自面对社会时,一旦遭遇挫折,孩子的承受和抵抗的能力几乎为零。

  卢梭曾说过一句话:“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你的溺爱,不仅搭上了孩子的人生,让他把天性里面的恶发挥到极致,还会搭上自己的人生。

  2

  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教育缺失的父母。能教育出贵子的,一定是贵门。

  所谓的贵,并不是财富的多少,而贵在父母的胸怀,贵在父母的格局,贵在父母的教育理念,更贵在父母的言传身教。

  提到范仲淹,人们会脱口而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范仲淹的后人无一不在学业上奋发上进,后来更是名臣良相辈出,子孙代代相传,历经八百年不衰。

  《宋史》评价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说:“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

  《曲洧旧闻》中还记载,范仲淹的孙子范正平在城外读书,距城有二十里地,夏天就用破扇子遮阳,每天往返步行四十里地上学,没人知道他老爸范纯仁在京城做大官。

  而这一切都源自范仲淹的严格教导,范仲淹常告诫后人:“钱财莫轻,勤苦得来;奢华莫学,自取贫穷。”范纯仁结婚时,他和妻子打算以锦罗绸缎作为婚房的装饰。

  范仲淹知道后立即将范纯仁喊来训话:“我家历来清廉俭朴,岂能纵容你如此奢侈,坏了我范家门风!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

  如今的社会,在许多穷人家的父母,不让孩子吃苦,拼命将自己孩子养成了富家子弟时,富人却拼命想让孩子去吃苦。

  董明珠从小就注重培养儿子吃苦的精神。从小到大,董明珠没有用车接送过儿子一次,一直让他坐公交车自己回家。

  有一天,董明珠等儿子回来吃饭,结果左等右等都不见儿子回家。

  儿子到家后告诉董明珠,原来他是为了等一块钱没有空调的车,足足等了半个多小时。

  所以她的儿子从小坚强而自立,就连高考时也是一个人做准备,自己带上常用药以防意外。

  长大后,儿子说:“妈妈能从零开始,我也可以。”

  虽然母亲家财万贯,但儿子却是月薪只有五六千块的律师,开着一辆十万左右的小车,住的房子也是租来的。

  成长之路上,没有捷径。父母终将退出孩子的生活,那些没有受苦便得到的甜,总有一天要还回去。

  所以真正爱孩子,绝不是把他放进蜜罐里,而是自己去体味苦尽甘来,去独自探寻奋斗的意义和价值。

  在面对风雨时,也能毫不畏惧,静待风平雨静,守得云开见月明。

  3

  其实,苦难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并不是说哪个孩子吃的苦多,将来拥有的能力就越大。

  令孩子得到成长的不是苦难,而是吃过苦以后的感悟和思考,以及对个人品质的历练与升华。

  所以,单纯的吃苦并不值得赞美,否则的话,受尽苦难的街头流浪汉岂不是成为了人生赢家?

  值得赞美的是能够战胜苦难的能力,以及战胜苦难之后获得的幸福。

  读过书的人,恐怕人人都会背诵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然而很多人背着背着忘了开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所以许多人也忘了吃苦的最终目的,错将吃苦本身当成了高贵的荣耀。

  让孩子吃苦也是同样的道理,真正有意义的吃苦不是单纯物质上的委屈孩子,而是让孩子通过努力去战胜苦难,赢得真正想要的东西,获得后半生独立生活的底气。

  去年7月,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他儿子的毕业典礼上说了一番“狠话”,在社交媒体刷屏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的深思。

  “通常,毕业典礼的演讲嘉宾都会祝你们好运并送上祝福,但我不会这样做。

  我希望你们在未来岁月中,不时遭遇不公对待,这样才会理解公正的价值所在。

  愿你们尝到背叛滋味,这会教你们领悟忠诚之重要。

  愿你们偶尔运气不佳,这样才会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的地位,进而理解你们的成功并非命中注定,别人的失败也不是天经地义。

  当你们遭遇失败时,愿你们受到对手幸灾乐祸的嘲弄,这才会让你们理解竞争精神的重要性。

  愿你们偶尔被人忽视,这样才能学会倾听;遭受适当的痛苦,那样你就能拥有同情心。

  无论你我愿不愿意,这些都必将迟早会来临。而你们能否从中获益,取决于能否参透人生苦难传递的信息。”

  所以,从小就让孩子吃苦,并从中思考苦难的意义,汲取战胜苦难的智慧,让孩子吃苦吃得有意义,家长晚年才不吃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