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古诗朗读带拼音 关于寒食节的诗句

浏览 13

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寒食是什么,其实在古代有一个节日就叫做寒食节哦,这从不少的古诗中就可以看出来,而寒食节在如今就是清明节哦。那想要知道古人是怎么过寒食节的吗?不妨跟着一起去看看寒食古诗吧。

寒食

作者: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先说说题目吧。这首诗的题目是《寒食》,那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了,不是清明节么,为什么会讲《寒食》,还说应节气呢?因为现在的清明节啊,是古代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的合并。而且更早的时候,上巳也罢,寒食也罢,都比清明的名气大。上巳本来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按照风俗,这一天要在水边洗涤污垢,祈求平安,孔子所谓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就是上巳沐浴的风俗。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的时间就固定到了三月三日。节日的内容,也变成了水边的宴饮和踏青。杜甫《丽人行》不是讲么“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其实讲的就是上巳春游的事情了。那寒食又是怎么回事啊?寒食节是在冬至之后的105天,也就是清明节之前的一到两天。这一天最重要的风俗就是禁烟火,大家都只吃冷饭,所以叫寒食节。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烧死在山西绵山的介子推,那后来这个节日又增加了祭祀这个重要内容,从汉到唐,寒食一直是民间的第一大祭日。历朝历代都要放假,让人回乡祭祖扫墓。白居易不是说“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他讲的就是寒食节扫墓的情景。那清明节又是怎么回事呢?清明啊,本来不是节日。它就是一个节气,因为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所以叫做清明。但是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因为中国是农业社会,大家对节气最敏感吧。反正清明的地位从唐朝开始就逐渐提升,到了宋朝之后,干脆合并了上巳、寒食两个节日,从上巳那,接受了游春的内容,从寒食那,接受了祭扫的内容,这才演变成了今天的清明节。和大家一起分享唐诗,除了讲文字之美之外,本来还想帮大家了解一下唐朝人的生活,所以今天就讲这首文字美,内容也新鲜的《寒食》。

先看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话写得真漂亮。春城不是昆明,也不是广州,而是春天的长安城啊!时为春日,地属都城,那和城相连,十分雄壮。那无处不飞花呢?无处不飞花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其实就是处处飞花的意思。但是双重否定表示强烈肯定,所以无处不飞花又比处处飞花情感要强烈。但这些都不是这句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最精彩的部分在哪啊?就在这个“飞”字。为什么要写无处不飞花,而不写无处不开花呢?因为开花是开在地面上的啊,是平面的,而飞花呢,则是从地上又飞到了天上,这就是一幅立体的春光图了。而且开字多呆,飞字多灵啊!春风卷着缤纷落花,春风也卷着柳絮杨花,春风浩荡,春花飞舞,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啊。一个飞字,诗眼就出来了。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诗,但是知道“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话,这就是炼字的力量啊。要知道寒食节是在春分之后,其实这已经算是晚春了,正是“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时候,那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马上整个长安城春深如海,飞花扑面的景象就如在眼前。真是一副既轻盈又壮阔的长安城春日全景图。

那再看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这是从全景转到细节了。东风浩荡吹遍了长安城,当然也吹进了皇宫御苑。御苑中的柳丝随风起舞,斜斜地飞上天去,这就是“寒食东风御柳斜”啊。本来风是无影无形的,最难描述的,但是这两句诗,通过花之飞,柳之斜,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春风的力量了。而且,随着这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整个春光图也就找到了一个焦点,焦点在哪?在皇宫。如果咱们看清了这个焦点,另外一个问题就出来了。这里头的东风真的就是指自然界的春风吗?其实讲李白《清平调》时曾经说过,在古代啊,春风往往不仅只春风本身,它还有帝王的意象。那在这首诗里,是不是也是如此呢?看下句吧“日暮汉宫传蜡烛”,这是从风景转到人的活动了。焦点既然是在皇宫,那皇宫里的人在干什么呢?在汉宫传蜡烛啊。这里诗人用的是汉宫,但是我们之前也说过,以汉比唐,是唐朝的传统。所以这句“日暮汉宫传蜡烛”,就是傍晚时分,从唐朝的皇宫里,或者说从我们的皇宫里走出了马队,传出了蜡烛。那皇宫为什么要传蜡烛呢?这就涉及到寒食节和清明节的风俗了。按照唐朝的制度规定,寒食节这天全国上下不能举火,唯有皇宫特殊可以点蜡烛。那点蜡烛就点蜡烛好了,为什么又要传蜡烛呢?这又涉及到当时的另外一个制度,按照唐朝的制度规定,清明这一天,由黄帝传旨,取鱼柳之火传给近臣,表示恩宠。那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啊,赐近臣新火是在清明节,天下禁烟火,只有皇宫可以点蜡烛是在寒食节。咱们刚刚说过,清明节要比寒食节晚一两天,所以这里边本来是有一两天的时间差的,可是黄帝为了表明额外的恩宠,在寒食节的傍晚就借赐新火这个风俗,就向皇宫外面赏蜡烛了,这就是“日暮汉宫传蜡烛”。那么到底是谁,会得到皇帝如此的恩宠呢?最后一句“轻烟散入五侯家”,所谓五侯,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西汉成帝的时候,外戚尊贵,王皇后的五个兄弟都被封为侯,简称五侯。另外一个说法,是说东汉桓帝的时候,宦官势力强大,有五个在同一天都封了侯,也叫五侯。那不管韩翃在这里用的是哪个典故,反正得到恩典的就是皇帝身边的亲信权贵。因为寒食禁火,到了傍晚,整个长安城都黯淡下来了,这时候,一队人马从皇宫里出来,举着高高的蜡烛,飞奔而去,蜡烛的青烟也随风飘散,一路飘向了权贵之家。你看这两句写得多传神啊!让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青烟之味呀。那把这四句话合在一起,前两句是写白天的风景,后两句是写夜晚的风情,一副长安寒食节的立体画面,已经跃然纸上了。场景呢,也随着“飞”、“斜”、“传”、“散”,这几个动词,从长安城转到了皇宫禁院,又从皇宫禁院,转入到了五侯豪门,转的时轻灵跳脱、神采飞扬啊。那这幅画的焦点是皇宫,统领这些场景的力量又是什么啊?是东风啊,是东风让花飞,让柳斜,让烟散啊。这东风既来自自然,也来自皇帝,这才能结到“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白日飞花,夜晚飞烟,真是春风浩荡,皇恩浩荡啊!内容很大,也是有写的那么有灵气,不沉不重,正如风舞落花一般,这就叫做“以清丽之笔写承平气象”。无怪乎这首诗一出来,连当朝皇帝唐德宗都深深折服了。正好呢,当时唐朝还缺一个驾部郎中知制诰,就是一个整天给皇帝写材料的官儿,需要好文采,唐德宗马上钦点韩翃,可是当时朝廷里做官的韩翃有两个,还有一个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唐德宗为了怕别人误会,还特意在韩翃的名字旁边标注了“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四句诗,然后写了一句,留给这个韩翃,这就是诗的力量啊。当然也有人说,这首诗没那么简单。它可不是一般的写景颂圣,它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讽刺的是唐朝的宦官专权。

怎么看出来的呢?看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刚才不是说,五侯的一个典故就是东汉的宦官五侯么,那唐朝的宦官专权可一点也不亚于东汉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轻烟散入五侯家”,不就是讽刺皇帝宠信宦官,宦官飞扬跋扈么。有没有道理呢?也有道理,但是就算韩翃真的在讽刺,这个讽刺也非常微妙。微妙到连唐德宗这个被讽刺的对象都没看出来。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理解这首诗啊?有还是没有讽刺啊?还是那句话,诗无达诂。一首好诗,本身的意象应该是非常丰富的,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受到触发和感动。那有人感受到春深如海,有人感受到寒食风俗,有人感受到皇家气象,当然也会有人感受到时代的悲哀和诗人的讽刺。那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自己本来的意思,已经隐退到背后,既没有人能够说清,也无需说得那么清楚了。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风俗来命名的节日。

为何要吃冷食呢?古时,每至初春节气,气候干燥,春雷滚滚,人们保存的火种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山火。为了防止山火灾害,人们在春季往往会进行祭祀活动,并将上一年保存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禁火”。在这段禁火的时间,人们无法用火加热食物,便囤积大量冷却熟食,于禁烟时期食用,这便有了寒食节的来历。

又有说法,称寒食节与介子推有关。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躲避祸乱,流亡他国十九余年,忠臣介子推不离左右。重耳励精图治成为晋文公后,想重用介子推,但介子推一心只想与老母归隐山林。无奈之下,重耳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倔强的介子推拒不从命,与母亲抱死在树下。晋文公深感后悔,于是下令厚葬介子推,并推广这一日全国禁烟,不燃薪火,吃冷食,由此形成了寒食节。

随着历史的发展,寒食节的习俗与清明节逐渐合并,除了吃冷食,人们也祭祀、踏青、荡秋千、插柳、斗鸡、放风筝、斗百草,还有咏诗,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百多首寒食节相关诗词。其中最著名的,当是韩翃的七绝《寒食》:

韩翃不是个特别有名气的诗人。提起唐代诗人,大家首先想到李白、杜甫,但韩翃的寒食词却名气斐然,与李杜诗篇齐名。

这首《寒食》有多了不得呢?韩翃本来是个闲官,建中年间,作了此诗,被唐德宗赏识并提拔官职,一路晋升,成为了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风非常简洁明快,小时候背过他的《宿石邑山中》: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这是他与《寒食》齐名的七绝,写景手法独到,但后人评价他并无深邃的情思与意蕴。

《寒食》在意蕴一处明显高于《宿石邑山中》。作者用笔灵动,飞花、轻烟, 似于诗中得了生命,从历史的尘埃中穿越而来,柳斜风动、宫中烟火、奴仆传烛,以白描的手法展现出寒食节气,又叙事出王侯宫内盛世气度,依然在寒食此日兴盛烟火。

后人认为“日暮”二句体现了韩翃的嘲讽之意——特权阶级的恣意。但这首诗能够获得皇帝的强烈赏识,就说明韩翃本人并无明显嘲讽之意。

后人追着《寒食》大喊嘲讽,而尸骨已寒的韩翃掀棺而起:“我没说!”

提起张先,不得不提到他的典故——一树梨花压海棠。

据说他年纪八十多了还讨了一个十八岁的小老婆,于是被人取笑,写了: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据说是苏轼撰写,但并不可考。

张先是婉约派代表词人,词风工于巧,一般擅长写男欢女爱和诗酒生活。他最著名的词应数《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中有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写法高妙传神。

《后山诗话》云:

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坠飞絮无影,世称颂之,谓之“张三影”。

——因他三处名句中都有“影”字,故称“张三影”。

这首写寒食的《木兰花》以“无数杨花过无影”出名,便是三影之中“坠飞絮无影”。(也有说《木兰花》不在三影之中,此处不展开细论。)

《木兰花》是张先暮年所作,上阙将寒食节活动写得热闹浪漫:年轻的吴地小伙舟头竞技,美丽的女子们结伴荡秋千、踏青,到处都是她们的欢声笑语,使这一日变得轻盈快乐。下阕一转视线,回到作者的小院落,夜中散去了白日喧嚣,寂静无声,只有月色清空明丽,飞絮掠过了无踪迹。

张先这位老翁,欣赏了白日的丽人,体验了寒食热闹习俗的快乐,回到家,却并不感到寂寞,享受着清明节气适宜的温度,眼里只有悠闲恬淡。此词看似并无深意,却体现了张先安适生活,从容不迫的心境,这只有持着这样的心境,才能写出“无数杨花过无影”。

周邦彦是天生的疏朗公子,爱读书,善音律,鲜衣怒马,漂泊无定。据说曾经是李师师的“入幕之宾”,会师师时躲避宋徽宗,屈藏塌下。最出名的词作为《苏慕遮》,中有名句: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这首《琐窗寒》开篇几句,非常漂亮,朱户绿柳,中有一人茕茕孑立。此词是周邦彦抒发羁旅凄楚之情,怀想曾经与故人西窗剪烛,谈笑风生,又空忆少年漂泊,如何伤心。

如今他已暮年老朽,看着青年人春游嬉戏,不禁觉得心下空荡,而寒食节禁烟的旅店中,人们呼唤他喝酒却毫无兴致,只想念家乡的美人与花,待自己归去时,希望它们都在迎接。

这首诗写得非常凄楚,与恬适的张先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这首词又让人心生怜爱,曾经如此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如今在这暮年的廊檐下独自落寞!

如今我们已不再过古老的寒食节,但却可以从流传下来的众多寒食诗词中体验古人的情思。

诗人会老去,节日会消亡,然而文学作品却能流传千古,这使我感到唏嘘不已!

寒 食

韩 翃

chūnchéngwúchùbùfēihuā

春城无处不飞花,

hánshídōngfēngyùliǔxié

寒食东风御柳斜。

rìmòhàngōngchuánlàzhú

日暮汉宫传蜡烛,

qīngyānsànrùwǔhóujiā

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词释义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赐给。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古诗今译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名句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

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贵戚。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近臣的特别恩宠,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