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端午节到来时,我便不觉想起了儿时妈妈爱唱的一首端午歌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唱着歌谣,吃着粽子,歌谣依然,时光依旧,只是母亲已故多年,自己也今非昔比,岁月的痕迹悄无声息地在头顶上和脸庞上刻下了印记,无可逆转。然而在我记忆之树上留存的不都是凋谢的花枝,还有那留枝的果实。
提起过端午节,我更有一番端午情结。翻过岁月的日历,今天的窗外又是一年端午时,遥望天际,我在脑海里不断地细数着一年又一年从身边走过的端午节,年年粽子香,岁岁端午情,而当端午节成为我们的一种文化时,在这样的时刻总会勾起我对故乡亲人的无限遐思!
儿时的我,生活在塔里木河南岸一个偏僻的农场,对于吃粽子可以说就是一件奢望的事情。每逢端午节到来,母亲也只能准备少许的佐料,米或枣,顶多再加上一点白糖。煮好的粽子除了送给左邻右舍的长辈之后,剩下不多的粽子才归我们所有。一旦我们提出还要吃的时候,母亲总是说,你们还年轻,只要努力学习,长大了有的是机会吃更香更甜的粽子。现在看来母亲的话言中啦,我也果然成为了她老人家欣慰中的一个子女!
记得那是端午节的前几日,妈妈就开始做准备了,采来芦苇叶再买些糯米、红豆、红枣和白糖等食材,先把糯米用水泡过,看糯米一点点的饱满,然后放上一张小桌,平展张张煮过的苇叶,灵巧的绾成一斗状,装满白白的糯米和一粒红枣,三下两下,就包成一个漂亮的红枣粽子。当妈妈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在蒸腾的氤氲中,清馨的粽香幽幽飘散,这是端午节特有的味道。
细细想来,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自己动手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了。无论是吃的还是穿的都有得卖,已经没有了自己动手制做的快乐了。如今数十年已过去,我也步入了人生的知天命之年。每每在端午来临的时候,从遥远的故乡,总会飘来母亲做粽子时的香味,以及母亲包粽子时的虔诚、祝福与期盼的眼神!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必再为衣食担忧,可恰恰缺失了那种让人回味的味道。在当下,都自认为很忙,这又赋予了节日的另一层含义—-盼团圆,父母总会在这样的日子,翘首企盼,盼望儿女的归来,盼望相聚的天伦。好像只有在这样的日子才会有团聚的借口。
想不起来有多少个端午节没有和父母一起度过。念大学的时候总盼望着毕业以后可以和父母一起过节,事实上没能过几次,后来工作了,成家了,想着这该可以和父母在一起过个正式的节日了,可结果还是没多大希望。都在忙啥呢?人生还有多久可以让父母企盼、等待的呢……
粽子飘香,艾草青青,遥远的记忆被时光碾碎而掩埋在尘埃里。但是,沉积了数千年的端午文化被人们一次次修复!端午在传说里,除了是为了纪念一份忘却的记忆,其中有一说法是纪念如屈原、伍子胥,还有孝女曹娥等,而后端午就发展为人们相互祝福的节日!端午节也就渐渐成为了人们情感交流的一个驿站!
粽香时节,有一种情结总在我心头,挥之不去的是深深思念的味道!一缕记忆,一腔眷恋。在我们这西部小城里没有龙舟竞发,只有街头巷尾卖粽子悠长的吆喝声。古老的纪念活动,连同一种朴素的思想,一缕纯洁的情愫,全部融入浓浓的端午粽香,悠悠飘散。端午情结在我内心深处,也是一种隐约的回归,童年美好的感觉一直扎根在心底,那种快乐,那种轻松,那种简单的纯朴……
不管时光如何变幻,我都难以忘却年少时母亲包粽子时上下翻飞的巧手,还有她那全神贯注的神态。即使现如今超市里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粽子,也不能吸引我的食欲,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始终荡漾着母亲在家中包粽子时温馨和睦的氛围。有家人相伴,有温和煦暖的家庭氛围,有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端午味道,端午节在我的心里不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而开始发酵成一处到处都是方向的磁场。也许这就是我挥之不去,飘之不散的端午情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