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因不想去那些人满为患的热门景点凑热闹,故没有出远门的准备。但七天时间总不能都坐在家里,便想起了山东电视台“古城台儿庄”那则很诱惑的广告,路途也不怎么远,不妨去验证一下。于是,在网上查了一下去台儿庄的行驶路线、周围的主要景点及住宿情况,便于十月三日启程。 从同三高速转日东高速再转京沪高速,然后上206国道。从206国道转向台儿庄后,道路变窄,但还平摊畅通。时正是秋收秋种季节,每经过一个村庄,道路两边都晒满了玉米。刚刚收拾完庄稼的农田里,不时看到一股股浓烟,像是刚打完仗的战场。偶有几片金黄的水稻,在暖暖的阳光下,静静地等待着主人收割。 预计五个小时的路程,没想到三个半小时就进了台儿庄城区。在中兴路靠近运河的一家小饭店吃过午饭,就去参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在和城区一河之隔,沿着绿树掩荫、宽敞洁净的沿江大道走不多远就到。 纪念馆坐落在河边上,步步登高的三十八级台阶,让纪念馆显得高大庄严。 馆内人头攒动,我们跟着讲解员像潮水一样慢慢地向前涌着。 那里陈列着大批台儿庄大战时中日双方资料。第一室的内容为战前态势和序幕战,介绍了淮河阻击战、临沂反击战和滕州保卫战;第二展室是台儿庄战役主战场的介绍,通过绘画、地面塑型、灯光、音响和解说等,再现了中国军队浴血奋战、誓死坚守台儿庄、直到取得胜利的历史过程;第三室的主要内容为团结抗战和日军暴行;书画馆是参战将士和亲属以及著名书画家、政界人士的书画作品。还有一个影视厅。 看着那些详实的史料和沐血奋战的画面,听着讲解员简明生动的介绍,将士们那种视死如归、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深深的感动着每一个参观者。特别是讲到士兵们把师长发的十块大洋扔在地上,说,“师长,我们连命都不要了,还要这大洋有什么用!”,那震耳发聩的悲壮声音,令参观者无不动容。 台儿庄古城在城区的东面。 走出法国梧桐遮天蔽日的河边大道,一座书有乾隆皇帝御笔“天下第一庄”牌匾的高大的城楼就矗立在眼前。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走水路时必经台儿庄,可见台儿庄之重要,也可知台儿庄当年之盛况。 进了城门,沿着整洁的花岗岩街道前行百多米,就进入古城区。 迎面是一座书有“水陆通衢”的石牌坊。与大理的“洋人街”牌坊相比,这座牌坊更有气势,位置也更得当。过了牌坊,就进入繁华了几百年的衙门街。 衙门街,用现代语表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商务中心。街道两侧的建筑鳞次栉比,摩肩接踵,官衙、驿站、客栈、商铺、药铺、票号、酒楼、茶楼、青楼、学堂、寺庙等等一应俱全。这些林林总总的建筑,风格上南北交融、东西合璧,既有北方建筑的敦实厚重,又有南方建筑的纤巧飞动,号称是八大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什么京派、晋派、陕派、江浙、徽派、闽南、鲁南;什么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可惜我才疏识浅,孤陋寡闻,只认的鲁南的民居、江浙的砖木小楼和高挑着马头墙的徽派建筑,虽看得眼花缭乱,却只是浮光掠影。我猜想,这每一座建筑肯定都是一段历史的凝聚,兼或承载着一段有趣的传说,而这凝聚和传说就沉淀成了古城的厚重和价值。 据介绍,古城的开发遵循了“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将保存下来的大战遗址、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古纤夫村等历史遗产,科学地进行修复,使台儿庄古城成为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为一体,融“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为一域的旅游目的地。在参观中,我也感受到了“存古、复古、创古”这一理念的体现。这些建筑,或是古迹再建,或是就地修复,或是移植另造,或是借故仿建,无不精雕细琢,风味浓郁,有魂有魄。让人感觉明知这大都是新作,甚至可能只是些演绎和传说,但确毫不怀疑这就是原来真实存在。印象最深的是那处忘记店号的复古酒坊,旧址的利用和设计的巧妙真让人叫绝:面街的酿酒作坊肯定是新建,但里面从选粮晒粮,到蒸熟发酵,再到蒸馏出酒整个工序及其道具都不是单纯为参观而摆设,据说在那里一样可以酿出美酒。而后面那座卖酒和餐厅用的二层小楼,则阴暗狭窄,烟熏火燎的样子让人一点也不怀疑那就是原来的老店。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作坊和酒店之间地连廊里,竟就是当年的作坊遗址,那深埋于地下依然完好的灶台土炕,让人一下子就感觉到了这方古老土地上的文明和繁华。 台儿庄古城是大陆和台湾唯一的一处交流基地,不可否认,这也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一种发展策略。这座古城和全国“爱国教育基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可以说是一文一武,珠联璧合,交相辉映。正是这一文一武的一唱一和,便使得来这里接受教育和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在大门外古城建设过程的介绍上就讲到,台儿庄古城的建成,虽然关停了挖煤卖血、损及子孙的黑色60亿,却换来了持续循环、意义深远的绿色几百亿。但是,这座古城的再造,却不是单纯的以盈利为目的,也全无急功近利的痕迹。从设计到施工,从规划到布局,从沙石砖墙到飞檐斗拱、配件饰物,无不真材实料,精雕细作,可以称的上处处经典,件件精品,座座传世,难怪很多游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听导游讲,被世界旅游专家称为“活着的运河”的运河古城;是中国唯一一座拥有14华里古代水街水巷,乘坐舟楫能够遍游全城的东方水城。“周庄有水却不是大战故地;平遥有古城却没有大运河;丽江有城有水,却没有台儿庄这样厚重的文化积淀。来到台儿庄半日游,等于同时去了周庄、平遥和丽江。”这话是不是夸张,暂且不去探究,但“桨声灯影,岂独让秦淮十里轻歌”却不是大话。走进古城的水巷,如果不去刻意记忆,你就分不清江南江北;如果不是亲眼相见,你也很难相信这是江北的水乡。当你乘上小船,穿行于幽静的水巷之中,听着船浆有节奏的划水声音,欣赏着两边的水榭楼台和迎风摇摆的彩灯酒幌,间或穿过一座特有水乡风情的拱桥,或有一艘小船静静地停靠在古老的码头旁边,还真有似梦似幻的感觉,也不难想象出当年“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景象。 没有京杭大运河,就没有台儿庄。这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绵延几千里,沿途不乏交通枢纽,大村古镇,却为何把几百年的繁华留给了这个三省边缘的台儿庄?套用一句老话,天时地利人和。台儿庄低洼的地理形势,治河官员的建闸储水留住了大量流动人口这是前提条件,那些善于把握商机善于经营的商贾就成了这座古城的开拓者,乾隆皇帝的光临以及参将府等各种驿站会馆的设立又像春雨春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惜1938年一场腥风血雨,使几百年的繁华毁于一旦。 今天,聪明且富有责任感的枣庄人民,又借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天时地利人和,高起点、高水准的举力复苏这座文明古城,这不仅是调整经济结构,转换生产经营方式的成功范例,也是保存人类文明的壮举。这些决策者和建设者们,又在着厚重的史册上写上了浓浓的一笔。 进城楼大门楼时,迎面有一副台儿庄古城的巨幅影印原貌图,据说一期所建规模仅占远古城的十分之一。我们也看到,很多地方都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着。环视运河两岸,那平坦的地理,优美的环境,科学的布局,不用多久,定会有一座美丽的古城镶嵌在运河两岸。我们期待着这座具有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130年的工业文化的文明古城早日完美的呈现给世人,让国内外游客共享这处珍贵的文化遗产。
【编者按】:台儿庄,一个让人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其中台儿庄战役, 中国军队以消灭日寇一万一千多人的辉煌战绩,打破了日本军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成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运河文化,古城文化也给台儿庄增添了不少色彩。作为“天下第一庄”,但愿保护与开发并重,让北国水乡造福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