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生活,不必用力过猛,而是量力而行

浏览 12

原创:灰灰 01 芳子是我在健身房里认识的一位新人朋友,而她之所以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是因为她一来没多久,就开启了疯狂的锻炼模式,每次几乎都把自己虐到大汗淋漓,接近虚脱。 教练是内行人,看她锻炼得如此超常规,便时常提醒她,要注意循序渐进,不然身体会吃不消。 可对于这些建议,似乎她并不以为意。一次锻炼的时候,我们互加了微信,她的头像也很特别,写得是“不瘦十斤,不换头像”的字样。她很坚定地告诉我,她是抱着必瘦的决心来的,也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瘦身计划:每天跑步十公里,器械训练半小时,腹部训练半小时。 不仅如此,在这么高强度的训练情况下,她还对饮食做了控制,早上只吃两个水煮蛋,中午和晚上再以蔬菜和水果来代餐。而这样的摄入量,根本就不足以支撑她的运动消耗。 我知道她一心求瘦,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劝她要多注意身体。果不其然,只过了半个月,她就已经呈现出一副面有菜色,营养不良的样子。 再之后,她就从健身房里消失了。直到上周,我在路上和她偶遇,几个月不见,乍眼看去,她的神采比健身时恢复了很多,而身形却也跟着变得更加圆润了。 “那时候确实是瘦了不少,但你也知道,那种高强度的锻炼方式太累了,再加上还要节食,到后面,我完全就没有体力再坚持下去。这不,现在放松下来,大吃大喝一下,很快就又反弹回来了。”芳子无奈地叹了口气,对我说道。 其实,但凡健身过的人,都知道,这种一上来就下狠手的人,都难以长期坚持。因为要想保持好身材,需要的是长期的自律,而非一时的拼命。 不仅是减肥,生活中想完成任何设想,都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急于奔向远大宏伟的目标,反而会因为初期的用力过猛,而无法持续。唯有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更踏实。 02 今年年初,刚换了工作的我,也有过一段和芳子相似的经历。 彼时,我从四线城市来到一线城市,为了适应新的岗位和快节奏的环境,只好拼命工作,用时间补差距。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处在996的工作模式中,白天忙得像个陀螺,晚上还要不停地做方案改方案。就连节假日,也被我自动用来加班,丝毫不敢有半点松懈。 而在工作之余,我也不愿意放下原本定好的健身和写作计划。于是,在有限的24小时内,我不断地压缩自己的睡眠时间。每天加完班已是深夜,我还要回到家坚持熬夜锻炼一小时,然后第二天凌晨五点再爬起来写文章。 可这种晚睡早起的生活模式,很快就给我的身体发出信号,我的精神状态开始变差,时不时地头痛发作,就连平时一向健康的胃,也出现了**的迹象。 不仅如此,因为事情太多,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导致我什么事都做不好。。 工作时,我常想着我的约稿还没写完,无法全心全意;拖着一身倦意的身体去健身房,每一种力量训练都让我力不从心;而我交出的稿件,只能是频频被退回。 直到一次聚会,朋友杰克看着满脸倦意,忍不住直言相劝:“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需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对生活做合理的安排。我们都是普通人,量力而行就好。” 听完这翻话后,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状态,并重新做出规划,把大部分的重心都放在工作上,减少锻炼的次数,固定好写作的时间。而静心调整的结果,带给我的则是完全意想不到成果,不仅整个人如负重释,做事的效率也变高了许多。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量力而行,其实是一个和自己和解的过程。这意味着我们能客观地认知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现状。 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盲目行事,而是从看清自己的能力范围开始,然后尽最大的努力去逐步执行计划,完成任务。 03 人都喜欢贪多求快,可用力过猛的人生,到头来,往往却只会越走越慢。 朋友跟我讲过一个故事。一年前,他参加了“百里毅行”的活动,刚出发时,他完全是信心满满的样子,感觉自己脚下生风,勇不可挡。然而只走了还不到1小时,就已经感觉累不可支,一心打起了退堂鼓。 勉力坚持了不一会,他还是选择了放弃,并提前乘车到达终点,在那里等待冠军的到来。令他意外的是,最终,这场比赛的胜利者,居然是一个年近六十的老者。 详聊之下,朋友得知,老人是个徒步爱好者,已经坚持这项运动很多年。 他告诉了朋友,徒步比的是耐力,在这个过程中,最忌用蛮力。“量力而行,适当休息,不要纠结于终点还有多远,把心思放在当下,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欣赏好路边的每段风景,才是徒步的意义。” 很多时候,人生也正如这徒步的过程。漫漫长路,要走好它,需要的是持久的耐力,是全程合理的快慢调节。 正如古语有云:知其所止,方能止于至善。人,不仅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更应该知道自己该停在什么地方,如此,方可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很多时候,无节制的攀比和不自量力的要求,只会让自己身心俱疲。只有懂得当止则止的人,才能在劳逸结合中稳步前行,活出自己的精彩与从容。 好的人生,始于量力而行,止于尽力而为。迈好你的脚步,找到你的节奏,你就是生活的赢家。 —END— 主播简介:林风,90后小哥哥,非职业主播。声音分享文字,灵魂传递感动。 (责任编辑:副主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