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美味佳肴——尕汤

浏览 17

如果在吃货的世界中,在美食的王国里,有空头美食家一说的话,我大概能凑一个数,因为我是既没有吃过多少美食,更不会做什么美味佳肴。

也许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会儿,我正上小学时,因为食物的匮乏,饥饿的威胁和它时时刻刻的纠缠,令我有了一些叫化子心理,或者小家子气,我总觉得只要有肉的菜就是香的。

那时候,我最盼望的是每年清明节前后,队里的耕牛因为体弱滚坡。那样的话,可以有肉吃了。 在一处空旷场地上,几个大人把牛肉像排兵布阵一般,尽可能在门板上均匀地摆好,村里有多少户人家,就是多少堆儿肉。好在我们那个村子只有十三、四户,有时候分的肉吃不完,我和姐姐就给七、八里外的爷爷叔叔家送去。

作为一个北方人,对面条当然不仅熟悉,而且特有情感。在我们这儿来说,过去困难年月里,“长饭”、“尕汤”(臊子面)绝对不亚于现在的水陆八珍,满汉全席了。那会儿,谁家家里来了贵客实亲,主人家才会是臊子面的招待呢。

现在,当然面条已经退居到了“二线”,它们不再唱主角,但是在美食王国中,依然有它们的身影活跃着。不说我们北方人偏爱面食,对面条情有独钟,而很多南方人,比如广东的竹升面,重庆那地方的重庆小面,也是久负盛名,名声大噪嘛!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这些60后人小时候,最好吃不过的除了啃大肉排骨,就是臊子面了,有时候因为臊子炒不起来,炒点葱花拌面条,也算是美食了。

有一年,父亲异想天开,说今年除夕夜,我们不吃擀下的面条,要机器面(压面机压的)。

我和姐姐背着几斤白面,赶到十多里外的县城压面。那会儿,县城小,压面机也只有一家,排队压面的有几十人,面盆、笼子、背篓从刚进大门,一直排到那家人的厨房里,我们从早晨一直等到黄昏,才压上了面,尽管这样艰难,我还是吃不出手擀面与机器面的差别,只觉得最好吃的是臊子。

(责任编辑:副主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