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张灯结彩迎接新年的城市,儿时在乡下过年情形总在眼前浮现。在故乡皖东那古朴的乡村,每到过年,不问男女老幼,不问家境富裕或清贫,人人都自头到脚更换一新。在那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父辈们在过年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管有钱无钱,干干净净过年”。条件好点的家庭会给孩子大人添件新衣服,手头不宽裕的人家会在腊月二十几,将大人小孩的外套趴下来洗干净,当做过年的新衣服。
大年初一早上,每家每户都会放“开门炮”。“开门炮”就是在开大门时,要放三个大炮仗,开门炮放过以后,才能放“千头
小鞭炮”。在开大门之前,全家人都要起床,穿戴整齐,洗刷完毕后,才能开大门,且在起床和洗涮过程中不能有响动。放开门炮,每家都很重视,开门炮的响否,意味着新的一年,家事是否顺利在腊月二十几,每户人家都会选个阳光好的日子,将鞭炮拿出来照晒,防止潮气影响鞭炮质量。哪家抢了“头炮”,第一个放响了鞭炮,村上人会说这家人最勤快,会受到村上人的夸赞。因而家家都会争相抢放。
大年初一早上最先热闹的是孩子们,出了家门的孩子们,跟随着起始起落的开门炮的鞭炮声奔跑着,看谁家放的鞭炮长、鞭炮响。在地上寻找着未响过的鞭炮。如果谁家的门未开,平时可以去敲打,但大年初一早上,孩子们也只能站在门前叽叽喳喳闹着,不可以去敲门。谁敲了门,家主不高兴,村上人也会笑话孩子的父母,说这家父母没规矩,孩子没教养。
大年初一早上,每家的家主在放过开门炮后,都会前往同一户人家,那就是拜望村上最老长者。无论是否是亲戚,平时关系远近,那怕与长者或家人有隔阂,也要去拜望。并在此集中,待全村每家家主都到齐后,然后,拜访每家每户。每到一户人家,堂屋八仙桌上都会放上这家最好的手工自制糖,还有瓜子、香烟。谁家的糖品种多、香烟好,说明这家人大方,日子过的好。家家都在暗地里比试着,这是一种气势的较量,这样的场面既热烈又微妙。
在故乡,过年的时间概念是比较模糊的,一入腊月,就到了过年准备阶段。家家户户开始做元宵面、熬山芋糖、磨豆腐。一般说来,大年三十中午不用餐,大年三十日晚上才是真正“去旧更新”的时候。
正月,是“拜年”的日子,按照惯例是做小字辈的先到长辈家,这含一种尊敬、拜望的意味。拜年的顺序是大年初一拜堂叔,大年初二拜舅舅,大年初三拜姑父、表叔,大年初四拜老丈人,接下来是平辈拜年。平辈拜年不受时间约束,迟点也没有关系。有趣的是,长辈承受了这 一“拜”之后,可以给来拜年者压岁钱,并将所携带的礼品留下享用。平辈或小字辈不可,必须将对方所携带的礼品原封不动地带回对方家,或换成更好的礼品带到对方家。若留下或不回拜,便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大人盼耕田,小孩盼过年。最热衷于过年的还是那些孩子们,年还没有到来,他们就掰着指头数日子。新年一到,穿上新衣、新鞋兴致勃勃地走巷串户,平日里对他们严肃甚至苛刻的大人们,此时都会和和气气,跟他们打招呼问好,这使他们所受到的礼遇倍感兴奋。
过年,对于辛勤了一年的村民们来说,是那样的慎重其事,因为历史的久远,又有那么多因习而成的规矩为它点染上了某些神秘色彩。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了,浓浓的拜年情系被几条短信替代了,甜甜的手工自制糖被超市琳琅满目的的大礼包替换了。“拿刀去割麦,家来拜年客;青草盖驴蹄,正是拜年时”之悠然过年情形,只能在儿时记忆中留存,在父辈们茶余饭后闲聊中再现。
对于出生在乡下,如今生活在城市的我来说,对在故乡儿时的过年是那样的依恋和怀想,这不仅是对儿时过年的依恋,更是对那邻里浓浓乡情的怀想。
(责任编辑: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