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秋天

浏览 21

诗意秋天 文/李秉联

入了秋,恰读林语堂先生的《秋天的况味》。

“秋天的黄昏”,林先生“一人独自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灰白之下露出些红光,微微透露出寒暖,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将手中已点了三四次的雪茄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一点的声息也没有”。林先生沉思片刻,“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使人想到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荒林,是萋草。”

生在太平时,朝野多欢的柳永柳屯田,虽然也有一段“年少日暮宴朝欢”的生活,但他碰上了号称留意儒雅、务本向道的宋仁宗,认为他好为淫冶讴歌之曲,只能去填词,做官是不够的。从此,他便打出了“奉圣旨填词之柳三变”的招牌,无所顾忌的纵游娼馆酒楼之间。仕途不第的柳永,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秦楼楚馆游了不少,但怀才不遇的情绪却溢于笔端,“都门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能够的只是“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无奈之际,只能发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感叹了。

醉翁欧阳修悠然自得的吟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之后,“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而来,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而走,不闻号令,但人马之行声”。半天方弄了个明白:“此秋声也。”

黄钟大吕的东坡居士苏轼,能把“大江东去”喊得响彻云霄,喊得大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然而,中秋佳节,英雄也难过思亲关。中秋的月亮又眀有园,可“明月几时有”?只好“把酒问青天”。水满则溢,月圆则亏。这不是悲哀又是什么?幸亏他老人家还是比较想得开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那一脸的愁容是无论如何也展不开了。

易安居士李清照,最懂情,最会爱。她爱人,爱国,爱得“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寻到的只是“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时候,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佳节又重阳”时,已是“人比黄花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稼轩辛弃疾,曾经是多么的英勇壮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联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忧国忧民,到头来却报国无门,得到的只是包场愁苦这时的他,面对祖国的大好山河不能统一,站在秋日的高楼之上,追古抚今,能说的只剩下一句话了:“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而鲁迅先生,在一个秋夜,打了个哈欠之后,点燃了一支纸烟,将烟雾喷出来,对着灯,缓缓地说:“在我家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至此,再转回到林先生的况味里来吧。林先生说:“然而秋却另有一番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日的烈日逼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他接着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感,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由此,林先生还想起来邓肯的话: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需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美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见识偏狹,是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这段话,林先生是最为佩服的。

对于秋,含义也好,况味也罢,每个人的体会和感受都有着极大的不同。之所以不同,自然有着不同的条件和背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无需为之争辩的。但“却道天凉好个秋”是谁都可以说的。

(责任编辑:副主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