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位文艺界的腕儿。 他在场的时候,大家都不敢说话,好像生怕自己的观点不成熟,贻笑大方露了怯。 所以,有他在,基本冷场。 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总是喜欢先发言。 几天前来北京开会,组织了一场小聚。哪里是吃饭,简直是又一场班级研讨会。她先发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入学时的细枝末节讲到如今的行业境遇。我们如同小学生,拿着筷子盯着她,点头称是。读书的时候就是如此,她总是滔滔不绝,你的思路,从来都是跟着她走。 所以,有她在的场合,大家已经懒得动脑。 还有我的爸爸。 他既不是不发言的那类,也不是先发言的那类,而是第三种情况──无论他何时开口,都是这件事的定论。一件事情,大家争执不下,他一开口,这件事一般就完了,因为,肯定是他说了算。 说起来很有意思。定好第二天出去玩,爸爸会安排好几时出发,路线如何,玩到几时比较合适。第二天,你肯定得照此执行,虽然你觉得玩本是件轻松的事,不需要像开会一样不迟到。但是,没有一个人敢**。 所以,有他在的场合,从来都是一边倒。 这就是我身边的三类“优势个人”,以及他们在场时的三种状态冷场、依附心理、一边倒。 说他们“优势”,是因为在某个群体中,他们总是有意无意成了一种隐形的压力。别人通常会迫于某种形势,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比如,每当那位腕儿出现时,我们就算刚才还在侃侃而谈,下一刻一定毕恭毕敬;每当那位教授在场时,我们就算很有想法,也会变得依附于她,认为她说得没错;每当我的爸爸一开口,我们会立刻停止讨论,一下倒向他那边…… 只因为,面前有一个优势人物笼罩。是的,我们都难免迷信权威,尤其对于那些有威信、地位、权力、资历的人,我们总是先把自己放低了,然后去仰视。 殊不知,正是“放低”这种心态,让对方显得无比“优越”。或者,正是对方无意中的“强势”,所以,你把自己“放低”。 无论何为因,何为果,其实都是一种非正常状态。 我知道,那位腕儿自己也有点苦恼,他很想与年轻人打成一片,不顾及什么权力地位; 我还知道,那位侃侃而谈的教授,如今的水平已经不再让人仰望,大家也愿意说说自己的观点; 我也知道,我爸爸其实很孤单,即使我们都听他的,但是,从来不向他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印象中有一次参加心理学的培训,与一位女士同一个小组。 她说,自己总是很自卑,从小就有权威恐惧,自己的父辈,都是挂在墙上看的。她是如此平和的一个人,说话像聊天,你发言时,她就特别认真,有不同观点,娓娓道来。活动快结束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她是业内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几乎有点汗颜,为自己那些粗浅幼稚的言论──如果之前知道有这么一位优势人物在场,我肯定是会有所克制。 因为被别人笼罩过,所以,知道隐藏自己的光环。 或许,每个人都可以回到事件最原始的状态中来。把身边的你我他,都看成脱了社会外衣,没有身份和光环的人。 内心优势是一个此消彼长的东西。当你给出去时,别人就会拥有得多一点儿;当你收回来时,自己也会变得更加从容。 陈每朵//摘自2009年8月11日中青在线,杜芳/图 (作者:郭韶明) (责任编辑:副主编)
别把你的优势拱手相让
浏览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