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猫洞 选自《译匠天缘》(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金克木名人免不了有故事流传,真假难辨。 关于大科学家牛顿,有个传说是:他养了两只猫,一只大,一只小。他为便利猫的出入,在门上开了两个洞,一大,一小。他认为大猫不能进小洞,可不知道小猫能进大洞,开一个洞就够了。这故事是笑学者脱离生活实际,还是笑科学思想方法认死理,不灵活? 牛顿爵士的家世并非贫寒。三百年前,他养猫总有仆人照看吧,何劳他亲身看管?这故事靠不住。 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点道理。开一个猫洞是从人的一方面想,一洞可以两用。若从猫的一方面想呢?一有紧急情况,两猫不能同时进出,势必大的要挤了小的。而且── 大猫:这是我的洞,允许你用,但要以我为主。 小猫口头称是,心中不服。 若是各有一洞呢?那就不一样了。 大猫:你看我的洞多么辉煌。我可以让你也利用。 小猫:谢谢。我的玲珑小洞也可以供你用。可是你进得去吗? 双方平等了。各有所得,各霸一方。 故事里的牛顿不可笑。他是从猫一方面考虑的。洞是供猫用的,不是供人用的。对人说,一个洞的效率高。对猫说,两个洞更方便。牛顿讲科学,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观,考虑事情全面。 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 话说当年齐国宰相晏婴名满天下。据说他曾经当使者到楚国去办外交。楚国人要给他一个“下马威”。因为晏子身材矮小,便在国门之旁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大使从小门进。晏子不肯,说,到什么国进什么门,到狗国才钻狗洞。我来到楚国该进什么门?进大国的大门,还是进小国的小门?楚国人不肯自认小国,只好请他进大门。没开谈判先吃了败仗。 当时只有三个大国:西是秦,东是齐,南是楚。既是外交访问,晏大使必非一个人。代表齐国出访自然有一些随从组成外交使团,骑马乘车,前呼后拥,晏子决不能一个人徒步走来。大使个人的高矮显不出来。而且城墙不是纸糊的,另开一门也不容易。这故事靠不住。 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楚人:门是供人走的。大人走大门,小人走小门。门以人为准。 晏子:门是国家的城门。大国的城大,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门也小。门以国为准。 这又是从两个不同坐标出发看人和门的关系。 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贵宾来到,大开中门迎接。来“告帮”的,“求情”的,普通人,都得从侧门出入,先到门房挂号等候。仆役丫环就只能走后门了。 最古的大学叫做“泮宫”。祭孔夫子的“文庙”有三个大门并列。进门便是泮水池,上有三座桥,中间的桥直对“大成殿”。只在本地有人中了状元时才能开正中的大门,由状元走过中间的桥去祭孔。不出状元,就不能开正门,无人走这“状元桥”。门的大小一直是和进出的人的名位身份相连的。不出状元,地方等级就低。 现在的北京大学的大红门是原先的燕京大学修的,仿照“文庙”的格式。不过“状元桥”上走的人不限于状元,中门大开,人人可进了。 人人走桥,未必想到是什么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责任编辑:副主编)
大小猫洞
浏览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