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的一个汉字

浏览 15

最难的一个汉字 文/林 葆

于中国人来说,要找到非常难的汉字应该不是问题。难写?难认?难理解?似乎都不是大难题。难写?自从中国出现简化字后,经过常用字、非常用字的淘滤,难写的汉字所剩不多了,要找它应该不会太难。难认?中国汉字从古到今真正能够认全的人实在不多,所以说难认不止一个汉字,会有不少字,而太多难认的字又怎么能够称得上是最难的“一个”汉字呢?难的多了就不会是难。再说,认不全所有的汉字也不妨碍与人交往,当作家、做诗人,写长篇学术论文。只有“难理解”叫人费思。认得出来,写得出来,却理解不透,会使人憋气,也会使人不甘心,很折腾人的。特别是一些汉字经过古往今来专家们的考证、文人的衍义、错讹、曲解等有意无意的运用,“纸糊灯笼,越糊越黑”,产生了不少歧义,要做到准确理解实在不容易。但这到底不影响人的思想。而要将这类归为最难的一个汉字又显得有些牵强。那么,最难的汉字到底是一个什么字呢?

我拼命地寻找,从人本的角度去求索,发现“理”字倒有几分接近。继而便思,又觉得不甚确切。理不论深浅,只要人去琢磨了,总能穷尽其理。大有大的道理,小有小的道理,思考了就能理顺,就能通达。用哲学方式进行思辨,无非是变得越来越丰富而已。那么是“思”字吗?这个字常与人的行为发生关系,需要用脑子,费周折,要依靠人的心灵采取行动才能找到感觉的东西。这是不是最难的呢?想想又觉得浅薄了点。“思”这个行为不是人绝对分不开的。不思,人也能生存呀!而人要是愿意多思,不管什么都能有所收获,“思”又有何难呢?

几经周折,几番思考,也求索了多年才发现一个自古洎今都易写易记也易认的字才是最难的汉字——那就是“知”!

从仓颉造字起,“知”字恐怕就没有经历过繁、简之变,也从来没有过异议、错讹之虞,一直沿用到今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知,词也,从口从矢”。“矢”为箭,从口中像箭一样射出来的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见识,是有的放矢,那是很厉害很精准的;“知”也就是知晓之义。朱熹说:“知,谓说其事之所当然”。他比许慎更深入一步了,说“知”是对事物内在必然性的了解。清人魏源提出“及之而后知”,通俗点说,就是经过实践就会知道。这样解说似乎变得更浅显也更浅薄了。众家、名家的解释都有其道理,但这更显示“知”字的高难。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能说他“全知”了?由中华民族到全人类——从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去搜索,恐怕也难寻觅出一个“尽知”的人。

把“知”字确定后便细细地琢磨,越琢磨越觉得有趣,越觉得十分的难。翻书找历史,纵横想天下,还真的找不出第二个比“知”更难的字了。

“知”是对历史、对经验的总结,是对未来的探索和认知。回首来时路,我们才能领悟一辈子中有哪些做错了,有哪些值得欣慰,哪些心有愧疚,哪些至今还属于迷糊的。尽管这样,人还是有许多的不知。回首时想得明白,再往前行时则又进入一片迷茫。即使再伟大的人物,活了一辈子也不能说自己活明白了,还会有许多的不“知”。比如:生死相爱的一对,忽然间离婚了;一个自己特别信任的人,突然背叛你了……能说你“知”了吗?

一个人对自身尚且如此,那么,再往大的方面想呢?放眼宇宙,我们人类算是绝顶的聪明。对天文、地理、人文等都有许多的“知”。规律、价值、意义,现代化、机器人、遨游太空,探秘宇宙……实在是“知”的很多;睁开眼睛,满天星斗,或阳光普照,或风雨雷电……以为知了,其实它们是如何把地球修理得让人类惊悸,我们却没有办法捉摸透;就连经常在我们眼前晃动的UFO也无法“知”它。再说,发现和运用X光、B超、CT等等,但疾病与健康的争斗却始终没有消停。人类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发现疾病的能力越来越强,而出现的疾病形态也越来越多……我们“知”的越来越多了,而更有越来越多的不知。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可谓瞬息万变、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有关研究表明,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当前则是每3年增加1倍……即使如此,也别以为我们知的很多,电子计算机可以在秒内进行亿万次的计算,也无法实现全“知”。存“知”的与须“知”的及已“知”的跨度还相当的大,要想全“知”根本就没有可能。人类高速提升的智慧,只能把自己的知识面扩大,而不能把未知的穷尽。

所以,测定汉字最难的一个,当属“知”字。唯有这个“知”字让人兴奋,又让人困惑,更令人着迷。人用一生去求知,最后却会发现自己依然浅薄。自我兴奋的时候,是因为自己走在熟悉的地方,范围小,局限大,一旦重新跨出,又步入陌生境地。要向前,要开拓,迷惑也就开始了,至于跌跤就更不可避免。而跌跤就是因为有许多的无知和未知。

我在重庆的瓷器街看了一样东西,立刻兴奋起来,并把它买下来了。这是一双用白色沙粉凝固成的脚,细腻、白嫩,像一双婴儿的小脚,甚是可爱。尤其是左右两脚的大母指边各趴着一只蜘蛛,蜘蛛旁又各有一行字:“知足常乐”、“唯吾知足”。左脚上的“知足常乐”是一种境界、修养,右脚上的“唯吾知足”,则有些无奈之意。因为不能知很多,无法足知,才会如此地感慨。但细想想也不无道理。知不足而知足。既然明白自己还有许多的不知,还有无法穷尽的天理人情,那么就高尚点。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生命之有限,知宇宙之无限,知前贤之可敬,知来者之可胜,还有什么值得牵念,担忧的呢?应该笑而后掌。“任头生白发,放眼看青山”。这就是人的精神境界,就是人的“知”所必然。切不可仰天长叹,悲英雄无用武之地。若硬要以有限的生命,知无穷的宇宙,哪又是另一种不知了。

(责任编辑:副主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