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的人生参考

浏览 13

对方达不到你的期望时  总有些老人对地铁里不让座的年轻人怒目而视。他们觉得自己岁数大,理应受到照顾,面对残酷的现实,心情自然好不到哪儿去。他们分明在期待。没这种期待的老人则抱着“一路站过去”的念头走进地铁。  公司里也一样,期待与失望的矛盾冲突不断。上司会一边充满期待地向手下职员布置任务,一边盘算:“应该能到这个程度吧。”职员也会像上司一样,一边做事一边估摸着:“做到这个程度的话,组长该如何报答我呢?”矛盾就在彼此期待和失望的冲突中交织而成。  一天,和一个朋友一起去看牙医。见护士们毫不上心,于是朋友将他认识院长的隐情直言相告。不料此言一出,护士脸上立即“多云转阴”。朋友不解,赶忙询问缘由。片刻的沉默后,一个护士终于开口说道:“干多少活总要给多少钱嘛!”  因为对工资的不满,让只是朋友的我们受到“爱屋及乌”式的待遇。  于是,和这个院长朋友一起喝酒的时候,我们将护士们的不满告诉了他。不料,他听了以后,这样答道:  “哎呀,起码给多少钱也得做多少活才对啊!”  瞬间想到了护士与院长之间矛盾的根源——期待与现实的差距。  我们对别人发火,究其缘由,也不过是期待能在他身上得到某种回应。不然的话,何必要那样去做呢?  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会对孩子发火。而父母给的零花钱少或参加不了运动会,孩子一样会不高兴。手下职员业绩平平,就对手下发怒。认真工作却没有得到认可,手下职员一样会恼火。朋友没有按时赴约我们会生气,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期待他会守约。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也就不会愤怒了。  回过头来想想,对方发火其实是现实与他的期待有差距。到底在期待什么,很难说清楚,不过不满意却是不争的事实。对我们而言,解开人际关系枷锁的,难道不就是那把确认期待内容的钥匙吗?对别人亦是如此。  其实,判断一个人精神是否处于健康状态,最好的标准就是看他对别人有多大的期待。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如果期待别人能为自己做点什么,会将力所能及的事情推给别人,进而把自己该做的事也推掉。最终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环境,放弃了享受生活的权利,其实都是因为自己不努力。  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了无痕迹。不过在这短暂的岁月里,与其去期待别人,不如期待着自己能被别人所期待。  受到领导的压力时  “真不明白我们科长到底干了什么。自己连一根手指头也不动,就会把我们使唤来使唤去,也不知道他一天到晚究竟在想什么。”  “公司里许多领导都名不副实,毫无工作能力可言,就会在人事考核的当口围着‘钦差大臣’们的屁股转,为保住他头上那顶乌纱帽而逢迎谄媚。”  作为上班族,都会有一两次像上面那样吐露心声的经历。自己不动手而利用职位指使和压制手下,没有能力却总想依靠溜须拍马而得以晋升,这样的领导没有谁会喜欢。  最烦那种不知道眉高眼低的上司,吃了饭还硬要跟着手下去“二次会”。(韩国和日本人习惯将聚会分成好几个阶段在不同的地方进行,每个阶段的内容不一,通常包括吃饭、喝酒、卡拉0K、桑拿等等。进行第几项就称为“几次会”,这里指初次吃饭以后的第二阶段。)看到他们那神态,你就会气不打一处来。本想在没有拘束的环境里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以领导为靶子狂轰滥炸一番,借此舒缓一下平日的压力。而那个讨厌鬼不识趣地跟来,自然对他没有好脸色。受手下爱戴,能和下属有“二次会”、“三次会”交情的领导是打着灯笼也难找。  我们一直期待能有受人爱戴的领导,希望出现集个人魅力、管理艺术、仁人之心于一身的优秀领导,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碰到的上司都是那种让我们恨不得马上交出辞职信甩手走人的家伙。看着因与组长不和而转投其他组的人层出不穷,就不禁感慨:“什么时候才能遇到梦寐以求的好领导啊!”  “人民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导者。”丘吉尔这样说道。  最终我们会得到一个结论:我们与给我们压力的人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正因为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才会感觉到领导的存在。那么埋怨领导的原因其实就出在我们身上——没有选好领导。没有选出合适的领导,所以才会受到压力。倘若在说领导没能力之前提高自身能力,就不会对此斤斤计较了。  长时间研究领导能力和追随者能力的凯利(Kelly)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团队的成功,领导者的贡献只有10%~20%,其他80%~90%由追随者能力决定。”  他的观点很明确——追随者的作用很重要。可我们总是放弃我们的角色,而试图把责任推到领导身上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秦末,刘邦项羽相争。刘邦比起项羽几乎没什么优势。相比力拔山河的项羽,刘邦既没有武勇,又缺乏主张,对平天下的哲学又知之甚少。但他也有出众的地方,就是知人善任和体恤臣下。比起事事都凭一己之力的项羽,刘邦更懂得用人之道。  深知刘邦能力并助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智囊就是张良。没有他,大汉就不可能一统天下,而天下也将尽入项羽之手。正是有张良的心思缜密,尽心辅佐,甚至不惜逆言相谏,防患于未然,才使刘邦终成大业。  如今,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个人能力的影响不断扩大,追随者的作用只会越来越重要。我们的观念也要随之改变。与其坐等出众的领导横空出世,不如成为优秀的搭档,对领导的构想推三阻四,或是自以为比他们年长、阅历丰富而不把他们的决定当回事,其实都是在展示自己的狭隘与肤浅。  “明明被带到了河边,口渴的人却用一种老掉牙的固执拒绝喝水,仅仅是因为有人命令他们。这就是我们的毛病。”比尔·考斯比(Bill Cosby)的这句话可以留给那些抱怨没有好领导的人好好思考一番。  对领导说三道四前,先从自己的能力下手,这才是从领导带来的压力中解脱的正确方法。  讨厌别人时  就算一个人独处,有充分自由的时间,也不会像想象的那么容易去读书、写作或是搞一些创作活动。这些事反而在拥挤的地铁或喧闹的公共汽车里更容易进行,也更容易迸出好的灵感。同样,比起关上房门一个人埋头工作或者学习,创意和灵感更容易在有捣乱的家伙在场的情况下迸发出来。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安静和寂寞反而会妨碍我们集中精力。  灵感在周围环境纷繁杂乱的时候有易被激发的特性。所以我经常在公共汽车或地铁上写作。在星巴克也常会看到拿着笔记本或者手提电脑写东西的人。人们常常对他们在咖啡厅工作感到不解。答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越乱越容易集中精力。他们不是来这买咖啡,而是来买能够创作的气氛。  一天,很想读书,恰巧妻子孩子都出去了。我一下子如释重负,打算好好看看书。但是手没去拿书,反而在找电视遥控器。看了会儿电视,睡着了,直到他们到家我才睡眼惺忪地爬起来。  妻子唠叨:“哎哟,还以为跟别人不一样,看来也没什么两样嘛,没人看着就偷懒呢。”  有少量干扰因素才能用很强的意志力控制自己的人难道只有我一个吗?别人不也是吗?尼采(Nietzsche)如是说:“命令难于服从。”  为人处世与创意灵感没什么区别。碰到和自己对着干,看不顺眼的家伙,就会常想,要是他们从周围消失就天下太平了,可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如果没有他们的话,也许,你只不过是个慵懒而普通的上班族。正因为和他们有矛盾,关系紧张,给你带来了压力,你才总是想做得更好,总是试图把他们的不满当作发现自身缺点的途径和挖掘自身潜力的工具,并为此不断去努力。现在如果他们消失了,给你的刺激要素也就随着消失,失去那些的你也就越来越容易迟钝和麻木。  但说不定明天他们又会出现呢?于是这样的努力与懈怠交替,就成为生活,成为了一个人成长的足迹。  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教授在《快乐,从心开始》里这样说道:  “我们要选择:是被迫去做还是以快乐的心情做。这两种行动都始于义务,但后者会得到更积极的生活体验。为打扫卫生这样谁都不喜欢的事也定个最快和最有效率完成的目标,那会比想象容易得多。定一个目标,工作的痛苦会大大减少。”  不要讨厌折磨自己的东西,相反要当作快乐的磨砺去接受,会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文/〔韩〕安相宽] (责任编辑:副主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