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缺失

浏览 20

  ?(一)程一身的《父亲之死》

  开始读作家程一身的《父亲之死》时,夕阳斜照着阳台。读完,窗外世界已被黑暗笼罩,心境也顿觉沉落。春末,百花枯萎,灯火皆已死亡,星星病入膏盲,月亮奄奄一息。我突然闻到空气里弥漫着亡魂的味道,仿佛看到黑夜的宇宙里,游走着一个又一个缺失灵魂的空壳,离我时远时近。黑暗里,走在路上,无能听到自己的一呼一吸,唯有鞋子还有一丝的生命,敲击着为人做路的石板,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回荡天际,我如一个狰狞的鬼魂游走在世间,我是一个魔鬼吗?

  不是,我是一个天使。

  有人说:天使是纯洁的、高尚的、完美的、是人间的救世主、是一剂灵丹妙药、是世间圣洁的上帝。天使有着轻盈美妙的翅膀,洁白的圣衣,穿梭在苦难的世间,飞翔在祈福的花园,轻轻洒下雨露和美好。也许这是很多世人灵魂里的天使形象,美而完美。可是,越是完美,越是有残缺,于是,这样的残缺在岁月徙转中,在狂风暴雨的蚀骨中,愈加脆弱,当有苍蝇叮咬或是有利益驱使时,终于像决口的黄河之水,淹没了自身的良知。2019年的春季,本是百花娇艳,蝶舞鸟鸣的时节,丙肝暴发事件灰暗了春色,《父亲之死》更让世界充满了死亡和悲哀之味道。

  首先,我先说《父亲之死》作者的父亲的病情。其父亲被诊断为肺部恶性肿瘤,我想,我来说这个很是合适的,一则我在专科医院工作已经近二十年,二则我现在从事传染病的预防。在文中,作者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癌症治疗的方案问题;二是患者肺结核病的传染性问题;三则是现在很敏感的医患之间问题。

  对于早期肺癌,一般首选手术,然后根据病理进行化疗或是放疗,或是放疗和化疗同步进行,近年来,还有靶向治疗等等。人对于生命的渴求是强烈的,病魔带来的伤害是无可估量的,尤其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而多变的,这种多变和复杂使得理智和情感的界线很难控制,甚至展现更多的是情绪化和个性化。于是,在执行治疗方案的整个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路径的出入,甚至脱离治疗的轨道。我想这个问题,换句最简单话就是计划跟不上变化,这个可以理解的。一则因为治疗首先是人性化,患者的心理是我们必须关注的,要结合患者的心理因素来考虑。治疗是人生路上的某一段,人都有七情六欲,何况是脆弱的癌症患者呢,他们情绪的波动,积极或是悲观,甚是放弃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此时尊重患者的选择,就是尊重患者的尊严。在治疗上,我们要求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不可以强加接受或是强制执行;二则,患者的身体要素,在进行放疗或是化疗的时候,人的身体是最重要的根本,所以有时候,治疗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停步不前,改变原先的治疗计划或是推迟治疗,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因素,不可以拿人做机器人来治疗;癌症患者的心理变化也是复杂而错综的,对疾病的恐惧、否认、沮丧、适应、积极配合、对死亡的恐惧、认命等,在整个就医的过程中,心理活动始终贯穿其中,让家属措手不及。

  再看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示意图,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宿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其一生中,总在不断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而且需要在不同的时期有差异。那么谁来满足自己或亲人的需要?还回到患者来说,有教授专家将此理论写入了医学教程,那么我们来分析,是不是医务人员要全部满足所有的需要?生理需要或是安全需要,或是自尊的需要?从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来考虑,我想,其实最关键的是,亲人给予的爱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患者整个心理变化的过程中,家庭的支持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经济的支持,爱的情感支持等。

  似乎有些跑题了,其实不然,作者的父亲也经历了如此的心理历程,再回到《父亲之死》上来。

  作者的父亲是一位农民,得病后到开封某大医院就诊,宁可相信自己得了结核,也不愿接受是肺癌的事实。于是,在自欺中接受着肺结核病的治疗,自然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或是否认、逃避的心理。作者的父亲是坚强的,可是病魔是无情的,吞噬着患者的机体和细胞,吞噬着人的生命。再次住院,患者接受了是肺癌的事实,突然害怕死亡,开始积极接受化疗。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有很多,胃肠道反应,食欲降低,甚至恶心呕吐,严重者白细泡降低等等。如此的痛苦是常人不可以体验的,于是患者喜欢吃酸酸的水果,性格怪异等。化学药物治疗并没有阻止癌细胞的扩散,骨转移带来难耐的疼痛,于是反复住院治疗,又转院放疗。无论是放疗或是化疗,基本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一方面延长了患者的生命,让家属有更多的时光守护患者,一方面减轻癌性疼痛,提高患者生存期间的生活质量。无论是哪一种意愿都是人性化而贴切的方案。但是,当一件客观理论上的方案,遇到主观而富有情感的人执行时,一切都变得复杂而又繁琐,这些繁琐从作者琐碎的文字里可窥一斑。

  当然我说琐碎是因为医疗本身就是一件琐碎的事情,情感也是一件琐碎的事情,只有琐碎的文字才能淋漓含浸岁月的情感和悲哀。《父亲之死》里记录着父亲的心理变化,否认、纠结、接受、积极配合、希望、绝望等,一篇散文其实是一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历程。琐碎记录的细节折射出对父亲的关爱,就医过程中,有对医务人员的不满和指责,尤其是对护士的挑剔。因为惧怕病魔,面对病魔无能为力,情绪上的痛苦和悲催。于是有时面对家人的就医,就会有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假如与理想中有所出入,便心生烦厌,指责医务人员职业感和道德的缺失,其实可以理解。我时常面对很多的患者和家属,对于他们的心境我是很理解的,但是我只是希望我们应该将一些东西化为一股力量,指责和不满后,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纠正,去带动更多的人完善,营造一个更有良知和道德的社会。

  在我市,结核病研究所有诊断结核病的权威,所以,患者被转诊到此进行结核病的诊断。作者对前去的叙事很是详细,包括等公交车,怕被父亲传染上结核,与父亲保持距离,不和父亲公用物品等,包括作者的情感也在远离着父亲,唯恐被传染了,其实这是作者的一种人性的自我解刨,是对父亲的“嫌弃”和对自己灵魂深处的指责。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作为子女,无论有多忙,都要挤出时间去爱他们,主动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因为年迈的父母,他们最需要的是马斯洛层次上的“爱与归宿”的需要。我们不要让情感缺失,让爱缺失。当我们面对其他人的怠慢或是缺失时,我们渴望完美,是我们最可怜的精神弱点,我们要理性要求自己,以哲学家的思辩考虑问题,只要我们还活着。现在洞挖好了,应该下去了,底下有些什么东西呢?

  (二)玫瑰为什么会有刺?

  为什么玫瑰会有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说:“人,向来不公正的人,后来倒说:是上帝自个儿抹掉了他所创造的天地万物的仁慈。”善良的上帝听后,不由得笑了起来,他本想创造的是一种仁爱的美……

  亡魂影响我们吗?亡魂在我们的灵魂里吗?当然,我们只有深知,亡魂一直在,他们的故事会唤醒回忆及缺失。

  暂且不说2019年年初多人感染丙肝的事件,也不说那缺失良知的疫苗事件,就说2019年5月初的“魏则西”之死事件,这样的事件如何收拾残局?我想,残局一定圆满地结束,日子一定无能为力地翻过了这一页。透过微信的朋友圈,我们都看到了转发和呐喊,看到了愤慨和指责,看到了有良知的人的奔走和努力,同时也看到调侃和围观打酱油之人。天使沉默了,因为面对良知和道德的缺失,无能为力,只好拿别人的错误惩罚着自己的灵魂,拿别人罪恶洗刷自己的灵魂。于是天使的翅膀在萎靡中渐渐疼痛,如霜打的叶子般垂落,也曾想折断自己的翅膀,毁灭曾经梦想里完美的境地,想用泪水冲刷污浊的世界。这个时候,《父亲之死》的作者出现了,他的文字细腻而情感饱满,试图在以一种事件唤醒人类灵魂深处的某种缺失的东西,不惜揭开自己伤口的疼痛,不惜解剖自己的灵魂来为社会做点事情,如是上帝的仁爱使者,在呼唤和传递仁爱。

  作者提及到患者和结核病患者同住一房间时,我想医院的处理是对的,病房管理要求传染病患者尽量单间,达不到要求者,同一种传染病患者安排在一个房间住。当然,对于患者居住的普通病区达不到标准要求,但是在我们河南这样的就医大环境里,本医院已经尽力了。当然护士为患者进行用药时,不管是静脉注射或是肌肉注射,都是要求排尽注射器里的空气方可执行的。在护士为患者进行翻身时,要求动作轻柔,但是我想因为护士为患者翻身引起骨质破坏引起骨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骨转移癌的患者,全身疼痛的存在是会引起患者的不适和精神上的**,这一点是需要沟通和包容的。其实像丁艳艳这样的护士应该进行表扬和鼓励的,因为有些大医院的护理工作很是忙碌,有时不得已将这样的护理都交给了家属去做,这位护士能亲自去为患者翻身,我们应该给于喝彩和鼓励。

  2019年春末,我父亲在本市一家医院住院。邻近的一位患者手术后留置有引流管,早上医生查房时,主管医生领着四个年轻的医生进来了,他查看了患者的引流管后问家属:“你们按时挤压引流管了吗?”

  患者家属忙笑着说:“挤压了,并将引流液倒了!”

  医生严肃地问:“倒了多少?”

  家属一听,有些慌忙,忙解释说:“没有测量,不知道需要记录量呀!”

  医生沉着脸说:“你们不操心,不记录引流量,如何观察记录?”

  家属仿佛是做错了事的孩子似的,忙陪笑并致歉:“不好意思,以后一定记住量,并告知护士或医生。医生,引流管什么时候能拔掉呀?”

  医生提高了嗓门责备道:“你不记录量,如何拔管?是否要拔,那要看引流液的量和颜色!”含有一股嘲讽和无奈之味道,仿佛拔管与否与医生没有任何关系似的。然后,转身,医生带着几个年轻的后生耀武扬威地走了。我坐在那里,观此景况,心理升起对其医生的鄙视,引流管该是由谁来挤压?引流液该是谁倒和计录量及颜色?我想,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心知肚明。此时,家属倒是没有做到位工作了,仿佛家属对患者缺失了关爱和护理,应自责和惭愧,那么真正该自责和惭愧、缺失职业感者该是谁呢?

  所以,我们应该给像丁艳艳那样的护士鼓励。至少这样的护士没有缺失职业感,是可以培养的。

  作者也提到了关于医生的对疾病谈论的问题,其实属于医疗纠纷的问题,这也是个很敏感的话题。他因对父亲的爱,因对天使的崇敬,所以给予医院很大的希望,因为希望破灭,就不免有不满的情绪,这些都是理解的。他的心态也恰好地折射出当今社会大众的心态,这个也是当今医疗纠纷的很多导火线。还得说说魏则西,豆蔻年华,病魔缠身,因为一些媒体的引导,走入狼口虎窝,倾家荡产,精神上备受摧残的父母,这也是全国如此家庭的悲哀。欺骗性的存在,幌子的富丽堂皇模糊了这个世界,让人真假难辨。一些媒体良知的缺失,那些披着狼皮的医者的尊严和良知的缺失,使得一部分人的白衣不再是神圣的礼服,而是屠夫的外套。

  三年前,一位熟人根据在媒体上的广告引导,去本市某医院的妇科就诊,听说这家的妇科是外包的,医生诊断为尖锐湿疣。当时夫妻二人很是紧张,也不敢对任何人提及,当然不敢向我咨询,遵从医生的医嘱进行输液。他们每天去那家医院进行输液,一天两瓶,共350元。输液第四天时,熟人感觉有些不对劲,便说手里仅仅300元,医生竟然也同意了。两人心理纠结犹豫后,方给我打了电话,我一一让他们说明情况。他们说好像处方上写的是“头孢??”药物,莫非是头孢三嗪,一只头孢多少钱?估计每个人都知道。有些良心缺失的医者就是利用患者的这种心理,利用这样的手段达到盈利的目的。听说这家医院的妇科是外包的,必然也有其盈利的灰暗手段吧。如今的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时有存在,自然也有一些疾病因患者羞于开口,便会疯狂加大药价,或是引导患者使用所谓的进口药。后来,带他们去正规人民医院专科就诊,咨询,医生给出了治疗方案,进行激光治疗,不久后治愈。这样的就诊经历开始是和魏则西是一样的,错误的引导,医生良知和职业道德的缺失,进行欺骗性治疗,走在错误而致命的道路上。幸运的是,他们及时纠正了错误,正规治疗后治愈。可叹的是魏则西没有机会去纠正错误了。而且癌症的确很难治愈,甚至就是绝症,这是属于医疗技术上的课题。但是,有些医疗欺骗玷污了患者的尊严和生命。

  《父亲之死》中的父亲中间放弃了治疗,虽然最后积极要求和配合治疗,治疗方案也很是规范,但是终究是癌症,未能逃脱死神的威胁。作者的文笔犀利里蕴含感情,这种感情多是对自我和社会的解剖,多是对整个人类灵魂缺失的呼唤,对整个人类的良知的呼唤,是对每个职业道德缺失的呼唤,也是对缺失父爱的呼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