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长篇小说,更是一部海纳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
文学史上的瑰宝《红楼梦》,其魅力是什么?在你身处风调雨顺的季节里,它犹如一杯香茗,淡雅着窗外的风景;在你遭遇刺骨的寒流时,它又好比陋室中的暖炉,为你驱除寒气,温暖寒流。
《红楼梦》耗尽了曹雪芹后半生的心血,写到第八十回,终因痛失爱子,故未能写下去。由官员高鹗续写了四十回,全书共一百二十回。
作者运用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以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这两位神仙与一块石头的对话开篇。这块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石头,并不普通,而是上古时期,女娲补天之石。因为性情顽劣,故未能被女娲选中补天。不甘心的石头,意识到上天无望,却又耐不住寂寞,想去见识一下红尘中的繁华与闺阁楼中的温柔。知道这两位神仙能帮助自己圆梦,于是,就央求二位神仙带上自己,去体验那红尘闺阁楼中繁华而又温柔的梦——红楼梦。
二位神仙答应后,带上石头,前往那繁华的温柔乡。途中,又与绛珠仙草相遇。这绛珠仙草为灵山河边的草,本来已经枯萎,被神锳侍者以甘露不断地滋润而复活,并有了灵性,能幻化成人形。绛珠仙草祈求二位仙人带上自己去富贵温柔之乡,以报答神锳侍者施甘露之恩。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世,神锳侍者即是贾宝玉的前世。
在带上一石一草前往那温柔而富贵之乡的途中,遇到了知书达理、乐善好施的甄士隐。甄士隐生于一方望族,是一位绅士,不为功名利禄所累,禀性恬淡,成天以观花种竹为乐,以饮酒作诗为趣。落魄举人贾雨村与他交情甚好。在甄士隐的资助下,贾雨村赴京考中进士,并踏上了仕途之旅。可以这样说,没有甄士隐的帮助,就没有贾雨村后来的前程。按理说,好心应有好报,可贾雨村在飞黄腾达之后,并未打算如何报答因女儿丢失、房屋起火,心灰意冷地出家的甄士隐。明知所断的案子中的丫头,就是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可是,为了巴结四大家族中的薛家,包庇渎职——把甄英莲判给了打死人的真凶薛蟠做侍妾,根本不敢相认好友兼恩人失散之女。
寻找人梯,以便日后步步青云,乐于蝇营狗苟,常恩将仇报,是贾雨村的秉性和生存伎俩。这种秉性和伎俩,尤其在巴结贾政时,相当明显。至此,作者笔锋陡转,重点讲述那富贵温柔之乡中的诸多人事。那些在书中浓墨重彩地描写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相继登场,正式以主人公的地位贯穿着全书,演绎着这红楼一梦,直至与贾宝玉同命运的“那顽石”,重返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这个贾雨村,在《红楼梦》中,虽然描述的笔墨不多,却是一根连缀故事中主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的主线。倘若说,书中的甄士隐有作者曹雪芹的身影,那么,贾雨村和贾宝玉也有其身影:出生于望族,爱好栽花竹养鸟鱼、写诗填词作赋绘画,诸般禀赋,与作者极为相似。贾宝玉生活的环境、习性,及其家族的兴衰,与作者曹雪芹也有异曲同工之雷同。贾雨村(假语存),似乎就是作者将自己不愿过多提及的真事隐藏起来(甄士隐)之后,假设中的另一自己——若违背伦理道德,与腐败官僚同流合污后步入仕途、飞黄腾达的另一自己。
至此,《红楼梦》的立意不言而喻:以石头记开篇,以甄士隐与贾雨村的交情为引子,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刻意描写那个朝代模糊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封建官僚的腐败、对无法掌控的命运的无奈。立意似乎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丝毫不影响这部文学巨著的诸多亮点。
封建社会,古人的风土人情、饮食文化、中医中药、诗词歌赋、园林、绘画、官僚作风、古代北方语言风格、穿衣戴帽等素材,是《红楼梦》的亮点。《红楼梦》的素材繁多,叙述却脉络清晰。细品书香,从甄士隐身上,看到其乐善好施的优良人品,令人景仰;其怀才不遇,甚至还因爱女丢失,几近崩溃,又令人不得不对古代文人的生存状态,唏嘘不已。自贾雨村的仕途经历,可见封建社会官场的腐败,上层社会恩将仇报的虚荣品行。贾宝玉心存善念,天真烂漫,以及对儿女真情的执着,值得褒扬,但其心无大志,“可怜辜负好时光”,“潦倒不通世务”,应为其结局悲凉的原因之一。林黛玉多愁善感,文采斐然,对情专一,于那个朝代,身为女子,难能可贵。那些四大家族中的仆人,处于社会底层,忠于职守,处理琐碎事务时,井井有条,懂得知恩图报,尽显儒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对华夏子孙的熏陶。
描写细腻,是《红楼梦》的另一特点。例如,在描写甄士隐赠与贾雨村白银五十两,以资助其进京赶考等举措时,为表现贾雨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秉性,作者只用了一句:“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贾雨村认为,甄士隐资助自己谋取功名,是为了图日后的报答,是一种钱权交易,更是一种别有用心的投资,不值得感恩,也无需重谢。此细节堪称神来之笔!
诗词歌赋穿插其间,既是对应章节的提炼,又有对其主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红楼梦》不同流俗的亮点。比如,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说曹雪芹本人将《红楼梦》的书名,由《石头记》更改为《金陵十二钗》时,所题的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五绝,无疑是对《红楼梦》全书的一个高度的概括,也是作者写作的意图——以小说的艺术形式,将作者本人历尽的所有辛酸,诉诸人世间。对甄士隐女儿吉凶祸福及其命运的预测,则用小说中人物——跛足疯僧的诗云:“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结果,甄英莲果真于元宵节时丢失。这里,作者除了展现古诗词的魅力,还蕴含了《易经》中的思想:趋吉避凶,乃安生立命之根本。
《红楼梦》写到第八十回,在痛失爱子之后,曹雪芹再也写不下去。但是,其写作技巧与风格,已经被清朝官员高鹗牢记于心,并运用得恰到好处。例如,在描述宝玉家运突变,将有不妙的事情发生,就以荣国府的海棠花,往年春天,与百花竞相开放,那年春天居然不发芽,不开花,却在万物萧条的冬天突然开了,这一对怪异现象的环境描写来烘托。并且,还用不同身份的三个人作的诗来加以渲染。为了讨好贾母,大家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贾宝玉作的诗云:“海棠何事何摧颓,今日繁花为底开?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复占先梅。”贾环写的诗云:“草木逢春当茁芽,海棠未发候偏差。人间奇事知多少?冬月开花独我家。”贾兰写的诗为:“烟凝媚色春前萎,霜薏微红雪后开。莫道此花知识浅,欣荣预佐何欢杯。”宝玉与贾环诗意都为:海棠花在不适宜的季节开在“我贾府”,肯定不是好事——这是真话。而贾兰的诗,纯属是为了讨好贾母的假话。同样的诗,只因出自不同的人,结局就不一样:宝玉是贾母最喜欢的孙儿,虽然写了她不喜欢听的真话的诗,却不褒也不贬;贾环并非贾母最喜欢的孙儿,其写的诗虽然为真话,却受到批评;贾兰的奉承诗,被贾母点评为“听去倒是兰儿的好”。贾母对人不对事的处事方式,跃然纸上。
宝玉的那块决定命运的玉丢失后,妙玉扶乱时的诗词,无疑就是与小说的第一回呼应:“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意为:唉!自哪儿来的,最终就得到哪儿去;丢了的玉石,既然来自青埂峰下,其归宿也自然就是青埂峰。人世间所有的一切,均有定数,该来的,迟早会来,该去时,谁也留不住。这也是对贾宝玉家命运的预示。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除了诗词歌赋楹联在每一回起着“文眼”的作用,其中夹杂着北方方言的语言描写、风土人情、古人的衣着搭配、园林布局、礼仪知识、医药饮食等,无不让读者在轻轻松松的阅读中,增长了普通小说里常没有的知识。因此,称《红楼梦》为“百科全书”,并非夸大其词。
由于作者身处文字狱空前绝后的清朝,不得不借石头把实话说出来:凡夫俗子,喜欢看哲理性文章的,寥寥无几,喜欢看文章趣味性强或故事吸引人的,却非常多。古往今来的野史,或诋毁朝政,或贬低别人,男盗女娼,不计其数。更多的,是那种风花雪月、无病呻吟、言之无物的文章,或者是那种言情小说,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又不计其数。至于那些凡夫俗子喜欢看的传统言情小说,则又千篇一律,其篇章中都有描写男欢女爱的细节,常“坏人子弟”。如上是“石言”。这“石言”,即是《红楼梦》不同于传统言情小说、可雅俗共赏的“实言”:《红楼梦》中的故事,可“消愁破闷”;诗词歌赋,可“喷饭供酒”。此书堪称一文化大餐,但众口难调,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阅读。不过,至少不会“坏人子弟”。就是书中浓墨重彩描写的闺阁中的儿女情,也并未有描写*情的语句或段落,更没有违反伦理道德的男女情,却都是清纯的“儿女真情”。而且,书中每一章节,无不彰显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做人的准则。这“石言”,就是作者想要说出来的“实言”,也是书的序言,更是作者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初衷。
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能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红楼梦》就具备此特点,所以,其被推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