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天地鸿影,不仅在近体诗词研究中有颇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个和蔼可亲,语重心长的人!和他相触过的人都知道,这位老师确实是网络里难得的良师益友……
昨天,在他临屏辅导我的一首小诗中,让我又学到了很多知识!
《无题》
水墨丹青一世情,盈香宣纸伴浮生。
梅兰竹菊轻描绘,点点灵犀入画屏。
老师说,文章写的时候要细心,水墨丹青一世情,一世情,一生的情!盈香宣纸伴浮生。伴浮生,伴一生!情,生同部,屏?韵要扣的吧,该慢慢给自己增加难度了。
一边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一边欣赏着老师修改的诗句:水墨丹青一世情,盈香宣纸了余生。梅兰竹菊轻描绘,雪月风花自结盟。
老师继续耐心的讲解:余生——在一世情之中,因此是它的取势说明;浮生——指人生,人的一生。那么什么能包括他呢?也就是说,浮生最大!你的诗句中,盈香宣纸伴浮生,说是“立意”,却又不是立意,因此争夺中心之嫌疑,我们写作时候尽量不要类似出现。要知道:梅兰竹菊轻描绘,说明了是画,指明是画,也就是在宣纸上的图画。那么再说明,点点灵犀入画屏。出现了重意,虽然你中心立意造势不好。但是:梅兰竹菊轻描绘。这里产生了必要的引实作用——描绘!也就是说,这一世的情是作者自我景象描绘编织而成。在自我的世界里了却余生……自我的世界是什么呢?水墨丹青!逃离世俗!只是你写的时候没想过这层深意,所以文章就不会产生了,如果你一旦能考虑了,那么文章的视觉角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取向素材全部改变,也不会存在随意拿来取向素材,你会抓住重点中的重点来说明。慢慢来吧,只是给你一个憧憬,这是你将来为之奋斗的目标,做到做好你就是高手……
看着老师语重心长的鼓励自己,对他那种博学多才的崇拜之余更添仰慕,同时也更加感恩在网络里的这一份遇见……
在我感动的心情不知如何去表达的时候,老师又给大家传来一份学习资料:
发个《文心雕龙》中的关于立意和取向说法供大家参考,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著作!
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立本有体,意或偏长;趋时无方,辞或繁杂。蹊要所司,职在熔裁;檃括情理,矫揉文采也。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畅;譬绳墨之审分,斧斤之斫削矣。骈拇枝指,由侈于性;附赘悬疣,实侈于形。二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
大致的意思:合乎情理的明确建立中心的位置。在这个基础上入笔创作,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采。首先确立作品刚强或柔婉的基调,也就是我们现在讲是明志的还是抒情的。然后适合自我的风格爱好加以变化。确立中心的位置和中心基调后虽然定为主体,但是其中对于中心之意的方向表达上经常可能发生偏多。没能及时掌握好对于中心之意的一定方向感,导致了文辞语句有时就不免显得繁杂乱象。那么这里关键所在,就是做好熔意裁辞的工作。一方面纠正在意向内容上的毛病,一方面矫正文辞上的缺点。所谓熔意,就是使文章的主要内容表现得更合乎情理,规范中心主体和意的方向,自然衔接熔合。所谓裁辞,就是删削一切不必要的文辞。做到了裁减,文章语句就便不杂乱。做到了熔意,纲领法度就分明通畅了。这好比工匠用绳墨来定材料的取舍,用斧子来进行削凿一样。如脚指不分或手有歧指,那是天生的多余;又如身上长出肉结,实为原本形体所不需的。或者两个同样意向的说明,那是意思上的多余枝杈。同一辞句的重复,也是文章所不需的。
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
大致的意思:在诗文创作刚开始构思的时候,采用的文辞语句经常感觉太杂乱了。内心又无法精确地衡量好坏,优劣。最后导致犯下了这个轻了那个重了,这个多了那个少了的毛病。使得文章无法领导。所以要想写成一篇好文章,必须先明确了三项准则:首先根据内容来确定主体中心,其次选择与内容密切相关的素材加以说明。剩下的也是最主要的,就是选用适当的语言来突出重点。然后才是安排文辞来配合内容,把必要的东西写上去而把不必要的省略掉,以力求明确主体精确素材一步到位。这好比木工根据绳墨来削凿美好的木材一样,因此这样文章才能写得全文圆满合理,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如果不先确定各要素的写作方法,只是为了随心所欲地追求辞采,那么就异象丛生杂乱不堪,多余的不必要的内容就都进来了这样的文章就不能看了。
我一边学习这些古人的智慧,一边听老师耐心细致的讲义:诗词文章中的取向就是:和立意精密相关的素材!这个素材是对于立意做说明,补充,完整。比如我们写“夏”,夏天的各种景象就是夏的素材。通过各种素材来说明,补充,完整夏天。但是有一点,夏天的类似素材景象太多太广,有青蛙,有蝴蝶,有蜻蜓,有鸣虫等等,甚至还有蝉,那么我们要选取的素材是因立意而去,也就是立意范围的紧密素材。
比如池塘,那么我们就要删选不必要的没用的素材,一一排除!因为我们写的是夏天的池塘,那么在池塘中的素材也很多,有鱼,有娃,有蜻蜓,有荷花,有碧水等等,甚至还有渔舟。那么我们又要删选,不可能全部入文中,那么我们就需要找出能一眼凸出是夏天的池塘的代表物——比如荷花,因此就是精确素材,没有荷花,可能是蜻蜓,就是最能表达它的素材!
古人写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湖就只有荷花吗?不是,但是荷花最能代表了,西湖六月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所以作者就选取荷花当做:西湖六月的最美丽动人的景象。这个不是说为了说明和四季不同。风光不与四时同,只是说明六月的景象非常凸出!毕竟——肯定而言:西湖在六月中景象,不一般!风光不与四时同,只是当做说明,中心立意语句。因为它是直抒语句起句立意的,这个是章法!无法像别的文章,可以立马拓开,而是必须立马说明,而后续的取向素材不是对于:风光不与四时同起到说明作用,而是一种承接关系,什么承接?语句承接。这个要必须清楚的,取向素材之间的语句,都会产生一种自然承接关系,这样文章就会连贯。同时素材之间存在的合理性,又被另外一个素材论证。
又比如秋风萧瑟当做了取向素材,那么下面的素材就不可能出现温馨的景象。因此他们彼此论证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他们之间就会有一种自然的关联,现在很多作者不知道,往往取向素材之间产生矛盾,不符合造理……
老师还经常拿古人写诗词的智慧来开发我们的思维,譬如:古人讲诗词文章语句的配合:把一首诗词比喻成一群歌者**,那么“中心立意”就是中心领舞者,所有**都是跟随中心领舞者,配合她起舞,只要一个**动作不到位,偏离了中心领舞者,那么这一曲歌舞就要停下来了,也就是把原本的歌舞节奏打乱了。老师还常说古人云——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四关。使一关未过,则非佳句矣。没有内涵(中心立意)的文章,他基本不能算作诗词。很多人言:你的诗词文章很脱俗。其实大家都不懂这何谓脱俗。其实就是文章拥有其中的内涵或者是良好精确的立意!立意没有——文章散;立意不好——文章俗的道理要牢记。这如同一篇文章的精神风貌。为什么强调文章“贵先立意”,这就是立意的其中一个道理所在!
老师的这些话,每次在我想写一首诗的时候,都要深思熟虑的。我现在写近体诗的感悟就是——用围绕立意范围之内的精确类似立意方向,作论据去论证我中心立意中的凸出点。然后再让读者去认可每一个取向,都符合造理!同时还需注意取向句子不能单独完整句意,不能与中心立意语句争夺谁是领舞者!
虽然我和老师学习近体诗词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确实感觉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对一些诗词文章的鉴赏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这都来源于天地鸿影老师的精心辅导,我一定会继续好好学习近体诗词,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感恩遇见,感恩网络里的这位良师益友——天地鸿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