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愁

浏览 14

  很早就想写几篇文章,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关于故乡的人与土地、家园和亲情。去年,承蒙几位编辑朋友的抬爱与支持,我把在黄冈工作期间发表在当地媒体上的文章收集成册,取名《故乡秋色》。

  人生中,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尽管我弱冠从戎,有20多年在火热的军营度过,但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故乡的时光。那款款的风,飘飘的雪,纷纷的雨,淡淡的花香,盈盈的露珠,幽幽的萤火,熠熠的星光,轻轻的晨雾,袅袅的炊烟,喔喔的鸡啼,嗡嗡的蜂鸣,弯弯的山路,青青的竹林,故乡风物,民风民俗,千丝万缕,总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就是燕子、喜鹊、斑鸠、老鹰,也常来梦里筑巢。

  在《故乡秋色》这本书中,有我自己亲历的见闻和感悟,也有许多内容是真实地写我的祖父和父母亲,当然还有一部分是他们告诉我的。在中国乡村,资讯还不够发达,人们常常用舌尖传续着乡村的历史。他们没有念过太多的书,但记忆力好,几十年前的事情,能一五一十地娓娓道来,讲得绘声绘色,极具感染力。他们脑子里装着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数不清的故事,装着一个村子的风雨历程和沧桑传奇。我喜欢听故事,他们充满深情的述说里,有村子的心跳、呼吸和脉动,使那些简陋的门窗、古老的砖瓦,都美丽起来,鲜活起来。

  2003年的清明时节,母亲走完了她人生最后的旅程。10年后的2013年,这本集子的辑录成书,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要献给我勤劳善良的母亲。我的记录,是感恩,对母亲,对村庄,对养育过我的土地。我想通过我的记录,留住一个儿子对母亲和故乡深深的缅怀和思念。这是一次文化的寻根,精神的返乡。故乡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永远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先人们曾经的生存状况,应该被后人记住。不管是灰烬,还是废墟,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那里曾是许多灵魂的居所,演出过无数的祸福悲欢、爱恨情仇。也许,灰烬和废墟下面,埋藏着生命的基因,思想的火种,美丽的梦想。

  每次回家,我看到已经略显简陋的老屋,颓败的旧园,总是不由自主地在周边转悠、寻找。我自问:我寻找什么呢?我丢失了什么呢?恍惚间,我似乎想找回一些人生宝贵的东西,譬如:苦难中的坚忍,清贫中的高洁,风雪中的信念,迷茫中的向往,困顿中的亲情。我不想让都市的风,吹折了心湖中那枝圣洁的莲花;我不想让思想的阴翳,遮蔽了心灵那盏微弱的烛光。我真想留住茅屋柴门前的欢笑,代替高楼华庭里的孤独;真想让竹林里的清风,吹散马路上的喧嚣;真想撒下一张网,打捞坠落河底璀璨的星光。田埂,河岸,泥泞,石头,我希望用粗粝和坚硬,重新装修我虽已老练成熟、却残缺破损的心窗。我寻找纯朴,寻找青春,寻找已经罕见、甚至不复存在的童年时代弥漫于故乡的那些人生况味。

  有时回乡,会偶然遇到儿时的伙伴,小学或中学的同学,尽管多年没有见面,人到中年,兴奋地握手寒暄,畅快地仰脖长笑,不问身份,无论贫富,互相直呼着久远的乳名和绰号,其亲热难以言表,没有功利,一如年少时的单纯。我们的思绪穿越往事,彼此都贪恋地享受那份回忆的欢悦和温暖。这种场面,在同楼不相往来的城市里,是一道很难见到的风景。书中所记录的人物,除了亲人外,大多是和我有过一些交往的乡亲。他们不同的行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命运,编织了一幅人生世相图。这些人物,在中国任何一个村庄都能找到,你读后,或一愣:此人似曾相识啊。是的,这些凡人,随处可见。他们的悲欢,离不开大的时代;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光亮和瑕疵,无不打上历史的烙印。即使是做过错事、蠢事,甚至恶事,伤害过别人的人,有的是出于愚昧,有的是出于盲从。

  故乡,老家,是我生命的源头;山野竹林,田园阡陌,是我灵魂的土壤。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源头和土壤,那里的人和事让你魂牵梦绕。无数的源头细流,汇成了大江大河,汇成了泱泱中华。一个村庄的面貌、变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方土地面貌、变迁的缩影。那里发生的故事,现在听来,有的很苦,有的很酸,有的很痛,有的甚至很荒诞,但都确确实实、真真切切地发生过,是整个村庄长长的生存历史的一部分。

  常回家看看,不只是因为道义和亲情,也是完善自身的需要。家,包括你的至爱亲人,也包括你呱呱坠地的老家,熟悉的山川田野,和门前长满青苔的台阶。对故乡往日美丽与忧伤的反复翻阅,回望过去,就能珍视今天,洞察未来,更能让头脑清醒。记住乡愁,不忘本真,才能强健生命的根系。

  故乡,鄂东罗田一个偏僻的村庄,一个镌刻在我脑海里、流动在血液里的名字。在长着绿禾的田野、在树木葱茏的山岗,在开满野花的沟堑间,终日流淌着一条叮叮咚咚、有着诗歌般节奏的清泉,也许有一天会流到你的面前,一定会让你怦然心动,无法忘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