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是有味道的,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想起了炊烟,就会想起母亲的味道,因炊烟里洋溢着的是幸福、温暖和母亲含笑的慈爱。
母亲是炊烟的制造者,有炊烟就有村子。炊烟是母亲乡村生活的证明,三尺灶台是她们的岗位,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青丝熏成了白发,青春和美丽也随着房屋上空炊烟的飘散而渐行渐远。所以说每一道炊烟里都隐藏着一个母亲的故事。当清晨天空霞光涌动时,狗儿叫了,鸡儿鸣了,一缕缕淡淡的白烟抑或青烟,从原本静静地竖立在屋顶上,用土砌成的烟囱升起,飘动着向上,流浪在空中无法落下,直至消逝。晨饭后,母亲下田劳作,烟囱便歇着,寂静地端坐在屋顶直望着青天。等到傍晚,伴着夜幕降临,村子的上空便徐徐升起缕缕炊烟,乡村的韵味便十足了。庄户人家烧火做饭的燃料是玉米秸秆、柴草等,因此每一道炊烟都有各自的味道。炊烟形态各异,交错相融,水韵墨章,浓淡相宜,混合上各种饭菜的味道,在炊烟中软软地浸泡,合成了一股股温暖、朴实、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
炊烟是母亲的呼唤,也是家的方向。每缕炊烟下面,都对应着一个烟囱、一个灶台和一座农家小院。小时候,每当放学回家,远远望见家中房子上空升起的炊烟,仿佛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热气腾腾的饭菜,望着随风而逝的炊烟,不觉加快了回家的步伐。每每这时,灶台旁系着围裙的母亲在灶前忙碌着,操持着家人一日三餐的味道,蹲下身子往灶膛里填上柴草,灶膛里烧得旺旺的,把母亲脸映得红红的,也点燃了母亲的希望和期盼。做饭、烧菜、续火,都是母亲一个人的事,她们乐于这样做,从未觉得苦和累。于是,母亲的味道、饭菜的味道、猪食、牛粪的味道相互纠缠着,以及院子里鸡鸭鹅的叫声,在炊烟的拌合下,形成了一种独有的乡村的甜甜的酸酸的生活味儿。当村子上空的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就如心有灵犀一样,似是听到了母亲的呼唤,听到了炊烟的呼唤,就知道饭菜做好了,不管玩耍得多起劲,都撒腿往家里跑。因那袅袅升起的炊烟里,满含着香甜的家的味道,那是母亲的牵挂,那是母亲的等待,炊烟里有着孩子的欢笑和喜悦。
在炊烟里慢慢长大,然后走出家门,离开了乡村,离开了炊烟。每一次回家或者离家时,母亲都站在门口看着我走近,看着我离开。那一刻,母亲心里一定是不舍欣喜相互纠结的。回到家中,像孩子一样,没等饭菜做好就三番五次地往厨房里跑,问母亲做什么饭菜,什么时候才能做好,母亲会从烧好的饭菜里挑出一块来放到你嘴里:“小心别烫着了!”一种莫名的情愫冲击我的灵魂,突然好像明白了些什么,炊烟是一种温暖,一种温馨,一种幸福,其实那菜还是母亲做的菜,不过奢侈点就是加入了点猪肉,饭还是母亲做的馒头。多年过后,母亲在灶膛忙碌的这一幕仍在我眼前不断地上演着,一波一波的炊烟在母亲身后升起,母亲就那样站在三尺灶台旁,心里装着对儿女的期盼和希望。有时候受了委屈,回到村庄,母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母亲说这话时一脸的恬静安详,让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和人生的方向。
乡村飞速的发展着,灶火已渐渐被液化气、电磁炉等替代。炊烟像一位被遗弃在村头的老人,无助的张望,怅然若失的向着远方。闲暇时,回到熟悉的乡村,望着那一家家屋顶,目光不断地去搜寻那熟悉的炊烟,却已很难再见到那缕缕炊烟了。寻找那淡淡的炊烟,回眸曾经的过往,是对母亲和生活的感念和怀想,对我是灵魂的启迪,人的精神家园不能没有炊烟,有了炊烟,才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温馨。
生活在城市,远离了炊烟,但炊烟却一直梦幻般地飘荡在记忆的乡村上空,炊烟里有母亲的等待,有家的温馨,炊烟守着我们的亲情、乡情,那炊烟袅袅处,是我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