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家的前院儿是一片树林。
我常常在这片树林中玩耍。春天,看杨絮飘飞若白云,看杨树爆青,折枝吹笛儿;夏天,看蚂蚁穿梭其间,看树下丛丛雨后小伞,用竹棍小心地敲下枝干上的金蝉壳;秋天,飘落的巨大树叶不仅可以弄出爽脆的声响,还可以用来跟小伙伴玩拉绳儿游戏;冬天,偶有鸟儿、猫狗的足迹,我便循着它们在林中打圈儿……
渐渐地,我长大了。我在书中看到作者们因自然景物而发出引人深思的感慨。林清玄从西双版纳的舞草中看到了植物比人类有着更高深的智慧,联想到“人或许有能力主宰万物,但没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破坏万物”;由开放在海峡两岸的银合欢抒发了对乡愁的慨叹:“是此岸的种子落到彼岸还是彼岸的种子被吹到此岸呢?”余秋雨看到苗寨人种下的一棵棵象征生命的树,明白了“人即是树,树即是人”的道理;游览西湖,领悟了大美之处不宜安家的人与美的蹊跷关系……我心生羡慕,这些平凡的景物在作家眼中蕴含着无数对人生、社会的反思与哲理,我也想写出那样的话来!于是,对着林子“格物致知”成了我十二三岁时的一大乐趣。
然而,我坐在地上拼命地想,这里也终是春天树绿、秋天树黄的一片普通树林而已。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我心生疑惑:这片树林给了我什么?仅仅是玩耍的快乐吗?在伤心与失望中,我的“致知”之路结束了。
这些难过马上被地黄的开放驱散了。我悄悄地摸着那绒毛,不时摘一朵吸出蜜汁,心中就充满了快乐。在这片树林中,我认识了头上能立起三根羽毛的戴胜鸟;认识了被很多人误认为是蜂鸟的咖啡透翅天蛾,那绿色的身体倒还真的像是一只鸟;认识了看起来“萌萌哒”、身上自带两只大眼睛的夹竹桃天蛾幼虫,一受到威胁,它会放出一股涩味,有时还伸出黄色的“舌头”;用了一个下午见证了一只蝉努力挣脱束缚着它的旧衣;对蝈蝈的学名感到好奇,“优雅蝈螽”让我曾经一想到就会笑出声音来;看被人扔在林边的甘菊开成重瓣、弯曲,产生奇奇怪怪的变种……就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动植物。
树顶儿上的喜鹊窝年年都有新的,树下的我,也在一年又一年中慢慢成长。而“老师”也开始教授给我新的知识。这片树林在我眼中,不再是仅仅有观察、玩耍的乐趣了,“老师”是充满智慧的。地上的蚂蚁,有时没有固定的工作,但是却能很好地运作起来——发现食物,就多一些搬运工,少一些清洁工;巢被破坏了,就多一些维修工,少一些守卫者。蚂蚁在工作的时候,总是那么认真细致,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能自觉自律,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做事。可是,“敬业”却是当今社会中缺失的美好品质。看一只蚂蚁从这一棵草爬到另一棵上,这两棵草即便不同科,也并未见它们会介意挨在一起生长。而人类呢?因为肤色、民族、地域等等的差别,总有歧视穿插其间。自称为“智慧”的人类却不明白一株草都知道的道理,真是惭愧!
在树林中这一只虫与那一朵花,这一只鸟与那一棵草,各得其所,静静地、静静地生长着,即便是难缠的菟丝子,也少有夺光了树的营养的。无比激烈的生长与掠夺,在树林中,也化为了静谧的分享,一切是那么和平。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人类在自然面前,有时是渺小又很愚蠢的,他们曾经妄想征服自然,却抵不过自然无声的反抗。自然严密又合理的秩序,是容不得人来破坏的。人能做的,就是尊重自然,从自然的法则中汲取到养分,来建设更好的人类社会……这些有关于树林的智慧,自然的智慧,便是这位“老师”默默告诉我的。
我想,或许我说不出多么有文采的话语,但是我明白作者们对自然的感悟了。每当我再读那些文章时,我不会不解,而是心中总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是伟大的,人们如果用智慧去解读它,它也会用智慧来回应我们……
那一片树林,让我爱上了自然,有了自己的快乐;使我结识了我终生的老师,让我能得到智慧的滋养。我始终感谢自己走进了它,了解了它,也感谢那片树林接受了我的心愿,让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