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洞纪行

浏览 18

  雨过初晴,晨雾萦绕,匆匆忙忙地吃过早饭,便与长阳县文联刘小平先生及民间南曲艺人覃远新一行,驱车到离小镇不远的泉水湾,考察上个世纪初年著名南曲大师田少岩先生的故居。

  一路上,轻风送爽,碧柳含烟,道路两旁的玉米地,片片苍翠,在飘渺的晨雾中,飞驰而过。车内,覃远新滔滔不绝的讲述着有关田少岩的故事,不知不觉中便到达了目的地。

  下车后,在覃远新的带领下,沿着平坦的乡间小路,行不多远,眼前便展现出一大片低谷,再顺着松林间的羊肠小道直下谷底,只见浓雾弥漫之中,清溪流泉,小桥横卧,俨然一大幽谷。

  转过小木桥,沿溪而上,六根粗大的柳树,遮天蔽日,林间紫雾深锁,仙风回荡,乳燕低飞,百鸟嘤鸣,一种超然世外的感觉。继续前行,一栋半新不旧的楼房映入眼帘,随着距离的拉近,逐渐变得清晰。覃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当年田少岩隐居的地方——龙洞老屋。

  至楼房前,叩门拜访,主人热情接待。原来,现在的房主人田科广也是南曲艺人。据田介绍,土改时,少岩家划成地主,房屋没收以后,分给了他,以后自己将老屋撤掉,建起了现在这栋房子,已经十多年了。

  寻踪旧址,当年的建筑已经所剩无几,只有那些被易作它用的石条,砖瓦,还历历可见,残存的厢房,基本保存完好。

  龙洞,四面皆山,绿树葱茏,周围不见人家。中有泉眼三窟,分别为上龙洞、中龙洞和下龙洞,地亦因此得名。

  在主人的热情陪伴下,我们对周围的环境作了详细考察。所谓上龙洞,也就是半山之中有直径约1米多一点的园洞口,荒草之中,可见一股泉水,缓缓流出,注入小溪,叮咚有声。据主人介绍,上龙洞的泉水,越是天干,水源越丰。过去,每逢旱年,人们便到此求雨,有求必应,真所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中龙洞亦在屋侧,远不过十数丈,洞口已经垮塌难寻,只有泉水溢出。下龙洞需沿溪而下,离此尚有数里之遥。龙洞,远近闻名的风水宝地,虽然方圆不过里余,却如世外桃源,真乃尘世中的净土。

  旧居主人田少岩,系资泉田氏。生于民国初年,族名田明炼,是当时最著名的长阳南曲艺人之一。田自幼仰慕族中田瑞远绝意科甲,惟以“泉石烟霞为乐”,人号“少游岩”之雅事,自号“少岩”。

  据田氏族谱记载:“资泉田氏素称彝陵望族,蜂房其户,庚粒其丁,弦诵诗书,簪缨罔替,至品行之卓绝,文艺之可传者代不乏人”。少岩家族乃官宦之后,诗书世守,家资巨富,人丁兴旺,传至少岩时,仍然是资泉乡首富,到解放时,还有租课150石,房产多处。

  田少岩出生于书香曲艺之家,自幼师从族内曾祖父田开池学习南曲,中年,已经造诣很深。为悉心南曲研究和传承,遂生“幽谷隐逸”之念,亲自择地易居,于龙洞重造房舍,归隐林泉。据说,当时的新屋,是他自己设计和监造的三层木结构板房,砖墙青瓦,斗拱飞檐,古朴典雅。三层建有凉亭,名为“南曲宫”,是专门聚集曲友慢唱轻弹,摆弄琵琶三弦的地方。

  相传他将所有租课一分为三,长房和二房各50石用于生活开支,剩余的50石作为演唱南曲的专项费用。

  同时,在隐居的地方,终年有长工数人,开办小作坊酿酒,款待客人之余,再对外销售。少岩与长房夫人一起过着“归隐游岩闲玩览,赏心知不让烟霞”,“夏时好与偕东作,鸟弄嘤声杂管弦”的隐居生活。

  在龙洞新居,少岩将毕生所学传于儿子田科高、田科魁,族弟田明海亦师从少岩,传其子田科广及孙辈,族中子弟多有前来学艺者。后来,除了族人之外,也招收族外弟子,王仁山、孙迪光、田卜栋等亲朋好友也来这里拜师学曲,切磋曲艺,龙洞一时成为了长阳南曲的流传中心。当时,曲艺精湛的孙迪光、田卜栋、、田科高、田祥交、田开冲,田科魁,田开棉等七人,号称“竹林七贤”,名噪一时,传颂至今。

  “主人曲段随春梦,雅客弦歌消暮愁”。往日的“南曲宫”,早已曲终人散,风景不再;一代南曲大师,也因生活于剥削阶级家庭,在急风暴雨的阶级斗争年代被人们唾弃和遗忘,虽有着而不得传;世代的南曲家族,已经没有了嫡系传人。一代南曲大师,剩下的只是在现有南曲艺人心底所占有的一席之地。

  离开龙洞,一行人继续穿行于乡间小路,走访了田氏支祠和田少岩原居花屋,走访了少岩先生长媳,88岁的李作珍老人。这里可以再补充一点内容:

  时至中午,原路返回,已是雾散日出,天气依旧闷热,遐思之中,徒增几分沉重的感觉:山歌、南曲、撒叶儿呵,长阳民族文化的三件宝,令人何其骄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时代,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路在何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