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立柱
我读中学的时候,终于搬进了城里的高中,身边的同学里,来自农村的比例就低得多了。
学校食堂非常接地气,那时候一块钱就可以吃到两份菜一碗饭,卖饭的阿姨还会在米饭上浇一点蛋花汤。每次吃饭,我都会把饭菜吃得干干净净。
你问我怎么做到的?
很简单啊,吃到最后,我把剩余的菜和米饭混在一起吃掉,刚好“干干净净”。同学开玩笑说:“哎呀柱子,你这盘子不洗都看不出来用过。”
我嘿嘿一笑。
每次吃饭都是和固定的同学,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丢人的,对方只是觉得我的习惯和他们不太一样,但也从没有表示过鄙视。
读大学的时候,我去了东北,学校食堂依然很接地气。2007年的时候,吉林大学学生食堂最便宜的一顿饭只需要一块三就能解决。
那时候我依然是“光盘使者”,以至于大家跟我一起吃饭的时候也会尽量把东西吃光。
在网络上,有网友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我是一名大学生,平时经常和舍友一起吃饭。因为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老一辈比较节约,所以我从小就被教育不能浪费粮食,吃饭一直吃得很干净,可是舍友见了总会因此嘲笑我几句–他们可能不是恶意的吧,但是我心里总感觉很不舒服。而且他们吃饭会剩很多,这到底是什么心理?我该如何反驳?
坦白说,看到这个提问,我第一次意识到把饭吃光会显得很low,会被嘲笑。
从我有记忆起,吃饭不留碗底就是家里的规矩。饭可以留在锅里,不能留在碗里,想吃自己去添,但端在手里的就必须吃掉。
这种习俗不仅仅是在我家,相信从那个贫困年代走出来的家庭都是如此,浪费粮食是一种“罪孽深重”的行为。直到我读高中,我才在学校食堂看到了如此严重的食物浪费现象。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需要到邻村的小学就读,那时候每天中午都有一元钱买馒头吃。一元可以买到四个馒头,能吃到很饱。当然,没有任何配菜,只是馒头和白开水。
我很感激这四个馒头。
从古到今,食物一直都是短缺的,我们真正解决吃饭问题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儿。珍惜食物,就像我们现在珍惜爱情一样,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情。
相反,浪费食物反而是一件很low的事情。
我不知道你会不会做饭,我是会做饭的。从洗菜、切菜到下锅、出锅,一道菜的完成意味着有人忙活了半天。如果是我做饭,看到饭剩下很多,我会反思:“这次是不是没把握住量,做多了?”
可是如果碗里剩下了饭,我会觉得非常不舒服——不想吃就别盛那么多啊。
把饭吃光,是对做饭者最起码的尊重。
吃饭时对食物的态度,还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对“自由”的态度,换言之,能看出一个人的教养。
所谓的自由,并非“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我可以自由地控制我自己”,也就是“自律”。我自己按照自己的原则去行动,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需要,遵从自我。
吃饭也是一样,一个自律的人,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该不该吃,吃多少……
习惯性剩饭,是没教养的表现。